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5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68篇
综合类   2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4篇
肿瘤学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71.
目的 探讨急性脊髓损伤大鼠血糖与血清胰岛素浓度的变化. 方法 192只雄性大鼠按随机对照法分为假手术组、轻度损伤组和重度损伤组.Allen法制作脊髓损伤模型.One-Touch(R) Ultra~(TM)微型血糖仪测定血糖浓度,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胰岛素浓度.在伤前及伤后1 h、4 h、8 h、12 h、1 d、3 d、5 d,测定各组大鼠的血糖和血清胰岛素值,并计算血清胰岛素敏感指数(ISI).结果 急性脊髓损伤大鼠血糖和血清胰岛素浓度显著升高.脊髓损伤越重,血糖和血清胰岛素浓度升高越明显.轻度和重度脊髓损伤后大鼠的血清ISI均有下降,但重度损伤组大鼠血清IsI的下降更明显,且随脊髓损伤程度的增高而降低.结论 急性脊髓损伤后血糖浓度的升高可能与机体存在胰岛素不敏感有关.  相似文献   
72.
目的 评估孤立性脊柱转移瘤患者接受脊柱肿瘤整块切除术(en bloc spondylectomy)治疗的近期临床疗效及预后。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9月于本院接受en bloc切除术治疗的孤立性脊椎转移瘤患者资料,收集患者性别、年龄、病灶部位、原发肿瘤类型、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术前和术后的Frankel神经功能评分和KPS功能状态评分。每3个月随访1次,评估患者局部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和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结果 共28例患者纳入本研究,男性17例,女性11例。平均手术时间(5.78±0.33) h (范围:4.0~7.5 h),平均术中出血量(1 867.21±613.84) mL(范围:900~3 000 mL);术后发生脑脊液漏6例,局部感染5例,其中感染病例中有3例为脑脊液漏患者,均经治疗后恢复。术后KPS评分和Frankel评分较术前均显著改善(均P<0.05)。中位随访时间为15个月(范围:6~33个月),1年和2年局部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87.1%与68.8%,1年和2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2.5%与42.3%。结论 脊柱肿瘤整块切除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孤立性脊柱转移瘤的方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局部控制率良好,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73.
医学生临床技能和交流技能培养的交互式教学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医学生临床技能和沟通技能的培养是同等重要的。通过对分开式教学的弊病和交互式教学的优势进行分析,认为在临床教学中开展临床技能和交流技能并重的交互式教学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4.
目的探讨上颈段哑铃形肿瘤的外科治疗策略及预后。方法回顾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46例上颈段哑铃形肿瘤患者,分析其临床特点、外科分期、手术入路、切除方法、内固定重建技术及疗效。肿瘤性质包括神经鞘瘤33例,神经纤维瘤9例,恶性神经鞘瘤4例。依据前期设计的颈椎管哑铃形肿瘤的外科分期方法,Ⅰ期8例,Ⅱ期24例,Ⅲ期9例,Ⅳ期3例,Ⅴ期2例。经后外侧入路行肿瘤切除36例,前后联合入路行肿瘤切除10例。39例采用颈椎后路钉棒内固定系统重建,3例采用前后联合固定,4例未行内固定。结果 1例术中发生椎动脉损伤,压迫止血。术后发生脑脊液漏19例,2例继发颅内感染,经相关处理后痊愈。术后随访6~125个月,2例恶性神经鞘瘤患者于术后8个月、14个月出现局部复发,再次行手术治疗,分别于术后21个月、38个月因肺部转移导致全身衰竭死亡。其余患者未见复发,随访仍在持续进行中。结论上颈段哑铃形肿瘤的外科治疗具有相当的难度与风险,外科分期系统有助于合理制定手术方案。经后外侧入路或联合前方入路可实现肿瘤切除与重建,应注意相关并发症的处理与预防,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75.
颈椎间盘突出致脊髓前动脉综合征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椎间盘突出导致脊髓前动脉综合征的诊断、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本组患者男13例,女5例;平均年龄35.6岁,术前均行MRI检查显示颈椎间盘突出,临床症状进行性加重,具体表现为突出节段平面以下运动功能障碍同时伴有痛温觉消失,但本体感觉正常,符合脊髓前动脉综合征的特点.术前JOA评分4~10分,平均7.6分.17例患者发病后15 d内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1例按椎管内占位于外院行后路手术,效果不理想,1年后再次给予前路减压.[结果]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5个月,疗效良好,术后JOA评分平均13.4分(7~15分),平均改善率61.7%,无1例出现并发症.[结论]突出的颈椎间盘可压迫脊髓前动脉使脊髓前2/3缺血而表现为脊髓前动脉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及MRI检查可帮助诊断,早期行前路减压融合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6.
目的 运用抗体靶向技术联合siRNA形成双特异性复合物scFv-9R-siRNA的高效递送系统,该系统通过抗OMgp的scFv把MAG,OMgp和Nogo A的特异性siRNA特异性运输至受损神经细胞,从而抑制这三种轴突抑制物的表达,改善脊髓损伤后的局部微环境,阻断这些髓磷脂相关抑制物对轴突再生的抑制作用,为后续的大鼠模型试验奠定基础.方法 (1)根据基因重组技术,利用制备好的高效抗OMgp单克隆抗体构建单链抗体scFv(OMgp),并在此基础上非共价合成针对MAG,OMgp,NogoA基因的scFv (OMgp)-9R-siRNA复合物;(2)体外鉴定scFv (OMgp)-9R-siRNA复合物效果:鉴定MAG,OMgp,NogoA三种抑制物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同时与非神经细胞对比,研究引入scFv后所产生的靶细胞特异性.结果 (1)成功制备抗大鼠OMgp单克隆抗体E811,并通过ELISA和Western blot对已制备的抗大鼠OMgp单克隆抗体E811进行了特异性和敏感性鉴定,在此基础上成功获得scFv (OMgp)-9R-siRNA复合物;(2)体外实验证实:scFv (OMgp)-9R-siRNA复合物同时特异性下调MAG,OMgp和Nogo A基因表达.结论 单链抗体技术(scFv)解决了siRNA的特异性导入受损神经元问题,为体内应用siRNA技术治疗脊髓损伤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7.
 目的 探讨影响活动脊柱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bone, GCTB)术后复发的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0年11月治疗85例活动脊柱GCTB患者资料,男27例,女58例;年龄11.0~65.0岁,平均(33.0±11.7)岁(中位数 33.0岁)。其中60例为初次诊断为活动脊柱GCTB患者,25例为由外院转来的活动脊柱GCTB复发患者。术前患者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A~C级33例,D~E级52例;Jaffe分级:Ⅰ级70例,Ⅱ~Ⅲ级15例。本组患者依据Weinstein-Boriani-Biagini(WBB)分期和Enneking分期制定手术方案,其中EnnekingⅡ期27例,Enneking Ⅲ期58例。使用生存分析法确定影响活动脊柱GCTB的独立预后因素。患者术后无复发生存时间(recurrence free survival, RFS)通过Kaplan-Meier法比较,确定潜在预后因素。将P<0.1的临床因素纳入多因素分析确定独立预后因素。结果 8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2~163个月,平均54.7个月(中位数46.0个月)。28例患者术后首次出现复发,复发时间为2.0~82.0个月,平均19.8个月(中位数13.0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接受全椎节切除术的患者2年、3年和总体复发生存时间均显著提高;使用双磷酸盐治疗患者2年、3年及总体复发生存时间均显著优于未使用双磷酸盐治疗患者;年龄>40岁的患者术后复发生存时间显著低于年龄≤ 40岁的患者。多因素分析显示手术切除方式、术后双磷酸盐治疗及年龄≤ 40岁是影响活动脊柱GCTB术后复发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通过采用en bloc和分块切除的方式进行全椎节切除,同时应用双磷酸盐长期治疗活动脊柱GCTB,可显著降低术后复发率;年龄≤ 40岁的患者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78.
目的 探讨对于累及WBB分区D区以内的脊柱转移癌患者疼痛治疗方案的选择.方法 82例累及椎管内脊柱转移癌患者分为姑息治疗组(17例)、放射综合治疗组(26例)、手术综合治疗组(39例),分别采取以对症支持治疗、放疗为主综合治疗、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观察治疗后1及6个月3组患者疼痛改善情况,评价不同方案对疼痛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1个月姑息治疗组死亡4例,放射综合治疗组死亡 1例,手术综合治疗组死亡1例;治疗后6个月姑息治疗组死亡15例,放射综合治疗组死亡11例,手术治疗组死亡5例.姑息治疗组治疗前数字疼痛评分法(NRS)评分(6.1±1.0)分,治疗后1个月(6.3±0.9)分,治疗后6个月(6.5±0.8)分;放射综合治疗组分别为(5.6±1.3)、(4.3±1.5)、(4.7±1.7)分,手术综合治疗组分别为(5.7±1.4)、(1.1±1.0)、(1.2±1.1)分.不同治疗组治疗后1和6个月的疼痛NR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手术综合治疗组疼痛NRS评分改善情况优于放射综合治疗组及姑息治疗组.治疗后第1个月、6个月手术综合治疗组有效率分别为94.9% (37/38)、82.6%( 32/38),放射综合治疗组为30.8% (8/26)、15.3% (4/26),止痛药物姑息治疗组均为0.结论 侵犯椎管内脊柱转移癌疼痛的治疗在患者机体情况较佳情况下手术及术后综合治疗可以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预后也最好.一般情况较差,难以耐受手术或预计生存期小于6个月的患者采用局部放疗及其他综合治疗,可起到一定效果,但较难巩固.一般情况很差,机体处于衰竭前期的患者建议保守治疗,疼痛缓解效果差,预后差.  相似文献   
79.
目的:比较襄枢椎不稳后路Brooks法固定技术中钢丝及不同钛缆内固定系统抗扭转生物力学性能.方法:6例新鲜寰枢椎复合体标本(枕骨-C3).在WD-5力学试验机上,分别测量正常寰枢椎复合体(N组)、寰枢椎不稳(M组)以及不稳时行寰枢椎Brooks法新型钛缆固定(A组)、Atlas钛缆固定(B组)、Songer钛缆固定(C组)、钢丝固定(D组)的寰枢椎复合体抗旋转刚度和强度的大小.结果:A、B、C、D组最大扭矩分别为12.5、11.3、11.52、11.55N·m,抗扭刚度分别为58.81、53.17、54.11、54.35 N·cm/deg,新型双向锁定式钛缆(A组)在相同锁紧拉力条件下抗扭转强度最高,同各内固定组与正常组(N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rooks法钛缆固定时,新型钛缆因为锁紧方式的改变达到了比钢丝和进口钛缆更好的抗旋转固定效果.  相似文献   
80.
三种颈前路融合术后颈椎前柱高度和Cobb角比较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比较3种不同植入物的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后颈椎前柱高度和Cobb角的情况.方法 1998年1月~2003年1月,随机选择行ACDF的神经根型颈椎病和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共60例,其中男41例,女19例.年龄36~68 岁,平均57岁.病程1~36个月,平均6.2个月.按植入物类型分为自体骨(A组)、自体骨 交锁钢板内固定(B组)及Syncage-C(C组)各20例.术前,术后7 d、3个月及最后1次随访(2年以上)摄X线片,评估3组患者融合节段的颈椎前柱高度、Cobb角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患者均获随访2~7年.未保留终板的A、B组,较保留终板的C组,其融合节段的颈椎前柱高度和Cobb角丢失更明显.术后12例植骨块塌陷、3例植骨块移位和10例颈椎姿势异常,主要发生在A、B组.A、B及C组骨性融合分别为17、19及20例,功能评估示A、B、C组的优良率分别为75%、85%及90%.结论为更好维持颈椎前柱高度和生理曲度,须强调保留椎体终板、重视植骨技术、术前仔细评估患者的骨质疏松程度和必要时选用颈前路交锁钢板固定和/或Syncage-C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