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6篇
耳鼻咽喉   3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19篇
神经病学   3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8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51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中医学的脑学说始于《黄帝内经》。其中,《素问·五脏别论》、《素问·脉要精微论》、《灵枢·海论》、《灵枢·经脉》、《灵枢·大惑论》等篇对脑主神明的生理功能进行了论述。《内经》认为,脑位于颅内,由髓汇聚而成,其生理功能主要表现为与神志活动和视觉、听觉有关,对于机体生命活动有重要的意义[1]。这种脑主宰神明的生理功能理论在隋唐以后,明清以来不断发展完善,并为人们所接受。 1 脑为神明之所 从脑的生成及解剖学而言,脑为神明之所。《灵枢·经脉》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  相似文献   
52.
论益气化瘀法是防治缺血性中风的主要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轲 《山西中医》2003,19(6):1-3
中风气虚血瘀病机理论的形成,其学术渊源可上溯于《内经》有关论述,唐、宋、金、元、明历代医学文献中,继有补充发展,到清代王清任明确提出这一观点,标志着该理论的形成;缺血性中风发病的关键在于气病及血,因虚致瘀,瘀阻脑络,清窍不通;益气化瘵法标本兼顾,切合病机,是防治缺血性中风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53.
1一般资料本组128例均为门诊病例。其中男56例,女72例;年龄45岁~50岁48例,51岁~60岁59例,61岁~70岁21例;左肩53例,右肩74例,双肩1例;有感受风寒史者87例,外伤史者18例,原因不明者23例;病程1周~3个月者85例,4个月~6个月者19例,7个月~1年者15例,1年以上者9例。2治疗方法药物组成:当归30g,川芎30g,桃仁15g,红花15g,枝枝12g,白芍15g,制附于15g,姜黄12g,鸡血藤30g,桑寄生30g,蜈蚣《条,黄茂259,熟地15g。将上述药物制成蜜丸,每丸重9g,每日2次~3次,每次6g~gg,温开水送股,15天为1个疗程。同时进行如下功能…  相似文献   
54.
目的:探讨增忆方对亚急性衰老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的作用以及对海马一氧化氮及一氧化氮合酶的影响。方法:迷宫观察动物的空间记忆能力,同时检测海马一氧化氮(NO)含量和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结果:模型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显著延长(P<0.01),海马NO含量和NOS活性显著降低(P<0.01);增忆方能显著缩短模型大鼠的逃避潜伏期,升高海马NO水平和NOS活性(P<0.05)。结论:增忆方有提高亚急性衰老大鼠空间学习能力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影响海马内NO/NOS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55.
常用药物引起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及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临床常用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中,胃肠道发病率较高,其并发症可威胁人的生命。因此积极开展用药监测,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尤为重要。本篇即对常用药物引起的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发病机制和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并对预防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发生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56.
对中医眩晕病证名称及病因病机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春生  刘轲 《光明中医》2008,23(10):1506-1507
中医眩晕病证发病率较高,且其发病年龄谱有年轻化趋势.本病证可反复发作,妨碍正常工作及生活,严重者可发展为中风或厥证,脱证,甚至危及生命.开展有关中医眩晕病证的名称及病因病机研究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57.
孙星亮  刘轲 《陕西中医》2006,27(1):90-91
目的:论述热补针法的起源及现状。方法:搜集据典及近代文献,总结、归纳热补针法的起源及现状。结论:针刺补泻在临床效果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开展同类手法比较研究是目前针灸研究亟待加强,热补针法应该进一步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58.
目的:从脑组织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factor-κB,NF-κB)、热休克蛋白70(heat-shockprotein70,HSP70)和一氧化氮合酶(nitric-oxidesynthases,NOSs)的表达变化来揭示脑脉通对老年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护机制及其量效关系。方法:采用大脑中动脉闭塞方法建立脑缺血再灌注(缺血3h再灌注12d)动物模型,观察高、中、低剂量脑脉通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症状积分,脑组织含水量、病理变化及大脑皮质NF-κB、HSP70和NOS表达的影响。结果:模型组大鼠脑组织含水量,神经症状积分及NF-κB、HSP70、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neuronalnitric-oxidesynthase,nNOS)、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dothelialnitric-oxidesynthase,eNOS)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nitric-oxidesynthase,iNOS)表达均高于假手术组;高、中、低剂量脑脉通组和尼莫地平组大鼠脑组织含水量,神经症状积分及NF-κB、iNOS和nNOS表达均低于模型组;高、中、低剂量脉通组和尼莫地平组大鼠HSP70和eNOS表达高于模型组;中剂量脑脉通组神经症状积分和nNOS表达低于尼莫地平组,eNOS表达高于尼莫地平组;中剂量脑脉通组HSP70和eNOS表达高于低剂量脑脉通组,其他各项指标均低于低剂量脑脉通组。结论:脑脉通拮抗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与抑制脑组织NF-κB、nNOS、iNOS和上调HSP70、eNOS表达有关,且以中剂量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9.
陶录岭  刘轲 《时珍国医国药》2012,23(12):3107-3109
中医药在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干预方面具有多靶点、多向调节的作用。文章从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元超微结构变化、脑血流量改变、钙离子超载、炎症反应、兴奋性氨基酸神经毒性、一氧化氮脑神经毒性和保护作用、自由基损伤和氧化作用及神经元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八个方面,就近几年中药单体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干预的实验研究现状予以综述,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6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