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3223篇
  免费   8287篇
  国内免费   6251篇
耳鼻咽喉   63篇
儿科学   751篇
妇产科学   431篇
基础医学   3835篇
口腔科学   85篇
临床医学   17152篇
内科学   17727篇
皮肤病学   428篇
神经病学   728篇
特种医学   5980篇
外国民族医学   185篇
外科学   13957篇
综合类   43606篇
预防医学   6658篇
眼科学   130篇
药学   22010篇
  114篇
中国医学   38370篇
肿瘤学   5551篇
  2024年   626篇
  2023年   2086篇
  2022年   2411篇
  2021年   3081篇
  2020年   3080篇
  2019年   3555篇
  2018年   1790篇
  2017年   3327篇
  2016年   3744篇
  2015年   4477篇
  2014年   7144篇
  2013年   7100篇
  2012年   9335篇
  2011年   9857篇
  2010年   9363篇
  2009年   9264篇
  2008年   9918篇
  2007年   9337篇
  2006年   8633篇
  2005年   8735篇
  2004年   7880篇
  2003年   7256篇
  2002年   6375篇
  2001年   5869篇
  2000年   5040篇
  1999年   4214篇
  1998年   4099篇
  1997年   3925篇
  1996年   3565篇
  1995年   2887篇
  1994年   2526篇
  1993年   1808篇
  1992年   1515篇
  1991年   1302篇
  1990年   937篇
  1989年   874篇
  1988年   270篇
  1987年   181篇
  1986年   150篇
  1985年   96篇
  1984年   44篇
  1983年   24篇
  1982年   18篇
  1981年   21篇
  1980年   6篇
  1976年   1篇
  1965年   3篇
  1958年   7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分析超声介入在肝脓肿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对我院收治的74例肝脓肿患者进行分析,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手术组34例实施开腹脓肿切开引流术,介入组40例实施超声引导下介入治疗,对比分析不同方法治疗效果。结果介入组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WBC恢复正常时间、引流管拔管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治愈率、并发症发生、肝功能(ALT、AST及TBIL)改善情况与手术组相比,组间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介入超声诊断治疗肝脓肿,创伤小,且应用安全可靠,值得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42.
目的:对喜炎平与热毒宁在急性支气管炎伴发热治疗中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分析。方法:将46例急性支气管炎伴发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分组的形式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各23例。对照组患者使用喜炎平进行治疗,试验组患者使用热毒宁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5.6%,高于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73.9%,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试验组患者退热时间、住院时间、止咳时间、肺部体征消失时间均低于对照组患者,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试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17.3%)比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47.9%)低,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热毒宁治疗急性支气管炎伴发热的效果较为理想,不仅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更缩短了退热时间及住院时间,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3.
目的利用血管减影前后的吻合程度,探讨非刚性对位减影技术在肝脏CT动态增强检查中的质量评价。 方法收集2018年12月至2019年2月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肝脏CT动态增强检查的50例患者资料,使用非刚性对位减影技术获得减影图像,对减影前后的图像质量进行评价,定性评价包括图像伪影情况及解剖错配程度,定量评价测量各血管(腹主动脉、肝右动脉、肝左动脉、门静脉主干、门静脉右支、门静脉左支)减影前后在动脉晚期、门静脉晚期的CT值。采用混合线性效应模型及拟合方程评估减影前后各血管的CT值曲线拟合程度。 结果减影后图像均无明显解剖结构错配导致的伪影,3名测量者一致性较高(ICC=0.844,P<0.001)。减影技术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各血管的CT值,与强化分期不存在交互作用。无论是在动脉晚期还是门静脉晚期,减影前后各血管CT值走势一致,CT值变化曲线吻合。 结论非刚性对位减影技术可轻松实现肝脏CT动态增强检查的图像减影,并获得良好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44.
重点概述2018年美国移植大会及第27届国际移植大会有关器官移植基础、临床及转化医学研究的前沿热点及最新进展,包括供者特异性抗体、抗体介导排斥反应、临床免疫耐受、供器官合理利用、供肝保存新技术应用及移植相关病毒感染等概要内容。  相似文献   
45.
目的对比不同术式对肝内胆管结石再次手术效果,探讨肝段或肝叶切除术的优势。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至2014年8月收治的79例肝内胆管结石再次手术患者资料,依据术式不同分为肝段(叶)切除术组(甲组,n=38)和非肝段(叶)切除术组(乙组,n=41)两组。应用SPSS 19.0软件对所有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手术相关指标等以( ±s)的形式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t检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预后情况等计数资料以例(%)的形式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3%(2/38)显著低于乙组22.0%(9/41)(P<0.05);甲组残留结石发生率、症状复发率2.6%(1/38)、 0(0/41)均显著低于乙组17.1%(7/41)、 12.2%(5/4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的病死率2.6%(1/38)和0(0/41)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肝段(叶)切除术能够有效改善肝内胆管结石再次手术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6.
随着腹腔镜肝切除技术的发展与推广,腹腔镜肝切除中的一些难点,如术中出血的控制、解剖性肝切除、巨大肝癌切除、腹腔镜下联合肝脏分割与门静脉支结扎的二步肝切除术(ALPPS)等方面均基本解决。术中超声与荧光染色技术也得到普及。本文就上述问题做一概述,并对腹腔镜肝切除未来发展提出思路,以进一步推动我国腹腔镜肝切除的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47.
1.肝门处预置肝门阻断带,必要时行肝门阻断控制出血;2.肝脏肿瘤压迫第一、二、三肝门及下腔静脉,紧贴肿瘤包膜处理各管道,采取左右结合、由浅入深的策略;3.优先离断肝实质,劈肝后分离出左侧肝蒂,以直线切割闭合器离断左侧肝蒂;4.肝实质内紧贴包块包膜离断肝实质;5.肝脏包块侵犯肝中静脉及右侧尾状叶,术中联合肝中静脉及全尾叶切除;6.术中避免损伤右侧肝蒂及右肝静脉;7.术中使用超声刀、Ligasure等能量器械断肝、止血;8.缝合技术在腹腔镜肝切除手术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8.
目的:探讨不同时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联合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gallbladder drainage,PTGD)治疗急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68例急性胆囊炎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其PTGD后不同时间段行LC治疗的时间间隔分为三组,A组26例:4周内,B组22例:4~8周,C组20例:8周以上。治疗结束后观察比较三组患者临床疗效、安全性等具体情况。结果:A组与B、C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总费用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总费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并发症发生率(38.46%)>C组(35.00%)>B组(4.55%)(P>0.05)。结论:急性胆囊炎患者PTGD后间隔4~8周行LC治疗较好,可有效减少术中风险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并降低住院费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9.
50.
目的:研究荔枝核总黄酮(total flavone from litchi,TFL)对大鼠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对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γ,PPAR-γ)、C-ski表达的影响,探究荔枝核总黄酮抗肝纤维化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HSC,分为空白对照组、荔枝核总黄酮浓度20 mg·L~(-1)组、40 mg·L~(-1)组、80 mg·L~(-1)组、160 mg·L~(-1)组、200 mg·L~(-1)组,分别干预48 h后,通过CCK-8法检测每组细胞的增殖情况。再设置为空白组、PPARγ天然配体前列腺素J2(15-d-PGJ2)对照组(5μmol·L~(-1))、15-d-PGJ(2 5μmol·L~(-1))+TFL(100μmol·L~(-1))对照组、TFL组(100μmol·L~(-1)),ELISA法检测每组细胞中Smad3/4的含量;qPCR法检测每组细胞中PPAR-γ、C-ski mRNA的表达。结果:CCK-8结果显示,在作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随着TFL作用剂量的增加,药物对细胞增殖的抑制率增高(P0.05);ELISA结果显示,TFL实验组中的Smad3/4含量明显降低(P0.05);qPCR结果显示,TFL实验组中PPARγ、C-ski mRNA的表达量均明显增加(P0.05)。结论:荔枝核总黄酮能够抑制HSC-T6细胞增殖,降低细胞外基质分泌,该机制可能与抑制HSC-T6细胞中的Smad3/4含量,上调PPAR-γ及C-ski mRNA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