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9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67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18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41.
目的观察痰热清注射液合以抗生素治疗痰热壅肺证咳嗽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患者 6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均给予抗生素治疗,治疗组加用痰热清注射液静滴.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其在改善咳嗽症状方面亦优于对照组.结论痰热清注射液治疗痰热壅肺证咳嗽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42.
目的 观察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AMD)与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眼底表现的异同。 方法 回顾性分析渗出型AMD患者123例137只眼及PCV患者42例48只眼的眼底彩色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资料。 结果 137只渗出型AMD患眼中,FFA显示16只眼为典型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占11.7%;隐匿型CNV121只眼,占88.3%。隐匿型CNV患眼中,42只眼ICGA检查可见“热点状”(hot spots)荧光,占34.7%;74只眼表现为后期斑状强荧光,占61.2%;2只眼CNV与PCV共存 ,占1.7%。48只PCV眼中,7只眼的眼底彩色像可见特有的视网膜下橘红色结节样病灶,占14.6%; 2只眼FFA即显示出分 支状脉络膜血管网及息肉状病灶,占4.2%; 36只眼ICGA显示异常分支的脉络膜血管网及其末梢的息肉状扩张灶,占75.0%;12只眼ICGA显示多个息肉状扩张灶而未见伴有分支状脉络膜血管网,占25.0%。息肉状病灶呈葡萄串样外观者16只眼,占33.3%;,呈多个孤立并存者32只眼,占66.7%。造影后期部分息肉状病灶染料渗漏或染色,部分呈息肉状病灶中心为弱荧光,周围环状染色的“冲刷现象”。 结论 渗出型AMD与PCV不同的ICGA表现及PCV眼底特征性的视网膜下橘红色结节样病灶有助于两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华眼底病杂志,2004,20:307-309)  相似文献   
43.
目的:探讨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m,mfERG)的敏感性及有效性。方法:采用刺激屏幕多部位同时遮盖的方法,观察了黑纸及0.3、0.6两种对数单位中性滤光片遮盖后形成的实验性绝对及相对暗点对8例正常眼103个六边形刺激时相应各部位mfERG的影响,并对连续4次检查之间未遮盖部位的mfERG参数进行了分析。结果:六边形被1/2及完全遮盖时,对相应部位mfERG N1、P1波振幅有显著影响,随着透光度的降低,mfERG振幅也逐渐降低。1/3遮盖时,对mfERG各指标无影响。4次重复检查之间,未遮盖部位mfERG各参数无显著差异。结论:mfERG是一种敏感的视觉电生理检查方法,并具有较好的重复性。用103六边形刺激时,mfERG可以检测到大于1/3六边形的暗点。  相似文献   
44.
目的应用多焦视网膜电图对正常对照 眼和视网膜劈裂眼进行检测并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 方法用VERIS ScienceTM 4.0视诱发反应图像系统对19例(21只眼)正常对照者和8例 (15只眼)视网膜劈裂者进行检测,并用全视野视网膜电图 (electroretinogram,ER G) 对其中3例 (6只眼) 视网膜劈裂者进行检测。结果正常对照组和视网膜劈裂组6个环形视网膜区域平均反应密度值或潜伏期比较均显示差异有非常显著性的意义,视网膜劈裂患者多焦ERG三维图皆表现为多处局部性振幅降低,中央高峰反应消失或降低,其6个环形视网膜区域反应密度值的P1/N1波比值不同于全视野ERG的b/a波比值。 结论多焦ERG和全视野ERG对视网膜劈裂的诊断各有其优点。(中华眼底病杂志,2001,17:268-270)  相似文献   
45.
目的:探讨中药内服外治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肺功能的疗效。方法: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常规口服茶碱缓释片0.2 g,2次/d,治疗组在口服茶碱缓释片基础上再口服金水宝1.32 g,3次/d,补肺膏贴敷肺俞穴,1次/2 d,2组疗程均为8周,观察8周后肺功能变化,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8周后治疗组1 s用力呼气容积、1 s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较对照组明显升高,C-反应蛋白明显下降。结论:口服金水宝,外敷补肺膏可有效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肺功能。  相似文献   
46.
目的 应用光动力疗法(PDT)联合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治疗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探讨治疗前后患者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的变化.方法 前瞻性研究.共纳入黄斑型PCV患者13例(13眼),男8例,女5例,年龄(60.2±7.7)岁.所有患者接受吲哚菁绿眼底血管造影(ICGA)指导下6 mg/m2剂量光敏剂Verteporfin的PDT治疗83 s,3 d后行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 1.5 mg(0.06 ml).治疗前及治疗后1、3、6个月,记录视力、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FA)、mfERG各环的潜伏期和振幅密度变化及并发症情况.采用Friedman's检验观察视功能指标的变化情况,当检验发现显著性改变时,采用Wilcoxon检验以比较治疗前后视功能的改变.结果 仅一例患者因为FFA的持续渗漏而于治疗后3个月随访时接受了再次治疗.治疗后平均logMAR视力逐渐提高,治疗后3个月及6个月视力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23,P=0.005;Z=-2.620,P=0.009).与治疗前相比,6个环的潜伏期无明显下降.治疗后3个月,1环P1波(Z=-2.271,P=0.023)及2环的N1、P1波(Z=-2.202,P=0.028;Z=-1.992,P=0.046)振幅密度明显升高.治疗后6个月,1环P1波(Z=-2.432,P=0.015)及2环的N1、P1波Z=-2.158,P=0.031;Z=-2.118,P=0.034)振幅密度的升高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PDT联合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治疗PCV后病灶血管渗漏改善,视力提高,外层视网膜功能部分恢复.mfERG可以作为一种评价联合治疗后PCV患者视功能变化情况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47.
48.
目的:观察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D-二聚体的影响。方法:选取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患者96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48例、丹参川芎嗪治疗组48例,另设健康对照组。常规治疗组采用西医标准化治疗,丹参川芎嗪治疗组在西医标准化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丹参川芎嗪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2d。比较两组治疗前后D-二聚体的变化,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两治疗组较治疗前D-二聚体水平均有下降,其中丹参川芎嗪治疗组下降更为显著,与常规治疗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丹参川芎嗪能显著降低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D-二聚体水平。  相似文献   
49.
目的 探讨50岁以上患者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PED)的眼底改变特征。 方法 回顾分析2001年10月至2004年8月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确诊为PED的31例(34只眼)50岁以上连续性病例,眼底改变的特征,患者均进行眼底彩色照相、FFA及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 结果 31例34只PED患眼中,FFA显示浆液性PED18只眼,占52.9%,血液性PED8只眼,占23.5%,浆液血液性PED 8只眼,占23.5%。ICGA结果显示,12只眼(35.3%)伴发脉络膜新生血管(CNV),17只眼(50.0%)伴发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1只眼(2.9%)同时伴发CNV及PCV,4只眼(11.8%)不伴有脉络膜血管性病变。 结论 50岁以上患者PED可发生于CNV、PCV及无脉络膜血管性病变患眼,其中PCV患眼最常见。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06, 22:224-227)  相似文献   
50.
视网膜静脉阻塞(retinal vein occlusions,RVO)是仅次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之后,占第二位的视网膜血管异常病变,对人视力健康有重要影响。流行病学资料显示RVO发病年龄在40岁以上,平均年龄为60岁[ 1]。呕吐导致RVO迄今未见国内外文献报道。本文报道因醉酒后剧烈呕吐导致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2例,患者均为年轻男性,疾病的发生与剧呕有明确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