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30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1201例患者甲状腺细针穿刺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甲状腺细针穿刺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201例患者甲状腺细针穿刺的临床资料及其细胞病理诊断结果,临床资料包括甲状腺功能化验、甲状腺自身抗体检测以及甲状腺超声检查等.细胞病理诊断分为4类:未诊断,良性病变,可疑恶性和恶性.结果 1201例甲状腺细针穿刺的患者中,未诊断者114例(9.5%),良性病变者999例(83.2%),可疑恶性者67例(5.6%),诊断恶性者21例(1.7%).良性病变中占首位的是桥本甲状腺炎,共有468例,占良性病变的46.8%.细胞病理诊断桥本甲状腺炎的患者中,单结节占18.3%,甲状腺自身抗体阴性率为10.8%,甲状腺毒症占20.9%.在诊断恶性并行手术的17例患者中,16例手术后组织病理检查均为甲状腺癌.诊断恶性的准确率为94.1%.结论 甲状腺细针穿刺是甲状腺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可靠方法 .  相似文献   
42.
抗甲状腺药物致粒细胞缺乏症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抗甲状腺药物致粒细胞缺乏症(粒缺)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01~2004-05北京中日友好医院收治的6例抗甲状腺药物致粒缺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6例粒缺患者均为女性,年龄17~65岁,其中5例由他巴唑所致,1例丙基硫氧嘧啶所致,5例在服药后2个月内发生粒缺,1例在半年后发生。临床表现为突发高热咽痛。5例治愈,粒细胞在停药后2周内恢复,1例死亡。结论粒缺为严重的不良反应,不可预测,在甲亢患者开始药物治疗的2个月内,应高度警惕粒缺的发生。  相似文献   
43.
目的 评价瑞格列奈和二甲双胍联合治疗对已经使用口服降糖药但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5个临床研究中心的187例2型糖尿病患者入选本研究,其中44.4%的病例以往使用一种口服降糖药,55.6%的病例以往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口服降糖药,平均HbA1C(8.60 ±0.67)%.试验为多中心、单组、开放性研究,由筛选期、剂量调整期和剂量维持期组成,根据瑞格列奈治疗剂量将治疗分为Ⅰ级、Ⅱ级和Ⅲ级3组.观察瑞格列奈和二甲双胍联合治疗20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 与基线数据比较,使用瑞格列奈和二甲双胍联合治疗后,总体HbA1C、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PPG)水平均显著降低,分别下降(0.96±0.88)%、(1.75±2.03)mmol/L、(2.89 ± 3.67)mmol/L(均P<0.01).不同剂量级各组HbA1C、FPG、PPG下降情况分别为:剂量Ⅰ级(1.39±0.79)%、(1.49 ±1.53)mmol/L、(3.35 ±3.21)mmol/L;剂量Ⅱ级(0.97 ±0.92)%、(1.80 ±2.35)mmol/L、(2.58 ±4.71)mmol/L;剂量Ⅲ级(0.76 ± 0.86)%、(1.87±2.10)mmol/L、(2.90±3.36)mmol/L.试验期间共发生轻度和重度低血糖事件各1例,其余均仅有症状表现.低血糖事件的发生与药物剂量无关.治疗结束后患者体重略有下降.结论 瑞格列奈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可有效降低使用口服降糖药疗效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HbA1C、FPG、PPG水平,有利于帮助和促进患者实现HbA1C达标  相似文献   
44.
联合测量腰臀围比值(或腰围)和血压可预测代谢综合征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31  
目的代谢综合征(MS)包括多种组成成分,可导致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本研究目的是明确哪一种成分对MS的贡献最大。方法根据1999年WHO的MS工作定义对1994年全国糖尿病防治协作组调查的15 564例年龄≥25岁的中国成人资料进行分析;胰岛素抵抗定义为HOMA-IR指数超过本组糖耐量正常人群(年龄25 ~74岁)的第75百分位数。用logistic逐步回归方法分析MS各组分对MS贡献大小。结果(1)本人群MS患病率为64.35%,标化患病率为59.00%。(2)年龄、性别、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腰臀围比值(WHR)(或腰围)、体重指数(BMI)与MS独立正相关,相关强度从高至低顺序依次为WHR(或腰围)、SBP、DBP、性别(女>男)、BMI、年龄,这些变量预测本人群MS的一致性达93.8%。WHR、BMI、SBP、DBP预测本人群MS的一致性为90.2%;若以腰围代替WHR,则一致性为86.2%;若去掉BMI,则一致性达86.1%。(3)在其它因素不变时, WHR每增加0.05、腰围每增加5 cm、SBP每增加10mm Hg(1 mm Hg=0.133 kPa)、DBP每增加5 mm Hg、BMI每增加5 kg/m2分别可增加本人群MS风险3.35倍、1.87倍、1.52倍、1.46倍、1.34倍。结论在临床实践中,联合测量腰臀围比值(或腰围)和血压可作为一项快速评估MS的简易指标。  相似文献   
45.
目的探讨门诊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中日友好医院2007年1月至2007年12月内分泌门诊528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合并冠心病将患者分为冠心病组(81例)(男40例,女41例)和无冠心病组(447例)(男249例,女198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冠心病的独立相关因素。结果与无冠心病组比较,冠心病组年龄较高[分别为(60±12)和(694-8)岁,t=-8.64,P〈0.05],糖尿病病程较长[分别为(9±7)和(12±7)年,t=-4.44,P〈0.05],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较高(分别为6.8%4-1.1%和7.4%±1.2%,t=-3.38,P〈0.05),收缩压增高[分别为(1304-15)和(134±15)mmHg(1mmHg=0.133kPa),t=-2.26,P〈0.05];冠心病组高血压、高血脂症、脑卒中及冠心病阳性家族史的发生率均较高(X^2=14.29、9.47、25.01、7.56,均P〈0.05)。2组血压和血脂控制达标率相当,但HbAlC〈7.0%比例在冠心病组明显低于无冠心病组(分别为48.1%和68.2%,0=12.18,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年龄、糖尿病病程、HbAlC、合并脑卒中、收缩压以及他汀药的使用是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冠心病的独立相关因素(OR=1.08、1.11、1.47、2.72、1.03和2.41,均P〈0.05)。结论门诊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患者表现多种危险因素并存,对于这些患者不能仅注重血糖的管理,还要注意控制血压、血脂并重视他汀类药物的使用。  相似文献   
46.
1902年,Bayliss和Starling观察到肠道可释放一种促进胰液分泌的物质,将其命名为“肠促胰液素(secretin)”。1932年,LaBarre将肠道释放的可促进胰腺内分泌的物质命名为“肠促胰素(incretin)”。  相似文献   
47.
目的:不同种族、不同糖代谢状态的人群的胰岛β细胞功能存在差异,如在相同糖耐量状态下白种人的β细胞功能要好于日本人和华人.  相似文献   
48.
目的 在用免疫组化方法大量检测ICA基础上发现有弥漫型ICA和边缘型ICA两种迥然不同的形态学表现。为探明这两种ICA所着染的细胞类型及其临床意义,进行了以下实验。方法 选取20例弥漫型ICA和20例边缘型ICA,用免疫组化双标技术鉴定。结果 弥漫型ICA着染β、α两种细胞,边缘型ICA仅着染α细胞。结论 经初步统计,弥漫型ICA多见于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边缘型ICA比例高于弥漫型ICA;弥漫型  相似文献   
49.
氟乙酰胺是一种剧毒、高效灭鼠药, 由于其对人畜危害较大, 国家已明令禁止销售该类灭鼠剂, 但由于种种原因, 临床氟乙酰胺中毒病例时有发生, 是仅次于有机磷中毒的常见临床中毒性疾病. 我院1999年1月~2000年12月共收治氟乙酰胺中毒患者12例, 现就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0.
西安市户县是野鼠型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重疫区。我院于1993年10月至2000年10月共收治HFRS836例。其中合并高渗性非酮症性糖尿病昏迷(NHDC)36例。治愈20例。现将我们诊治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