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30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21.
目的 评价"知信行"营养教育对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促进的影响.方法 在教育大课堂选择2型糖尿病患者116例接受"知信行"营养教育干预,同时选择100例接受常规教育的患者作为对照组.以糖尿病相关营养知识、生化监测指标等作为观察指标,干预期限为6个月.结果 干预组中有98例完成随诊.干预组患者在糖尿病营养知识、营养素摄入量以及代谢指标等方面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糖化血红蛋白分别为(6.1±0.9)%和(7.7±2.3)%(t=6.421,P<0.01),血清甘油三酯水平分别为(1.9±0.8)mmol/L和(3.4±0.8)mmol/L(t=13.191,P<0.01).结论 "知信行"营养教育坚持开展个体化治疗,使患者增进知识,改变对待营养治疗的态度,并进一步付诸行动,从而改善临床治疗效果,最终达到增进健康的目的 .  相似文献   
22.
目的比较重组人门冬胰岛素注射液(IASP)和可溶性人胰岛素(HSI)对2型糖尿病病人餐后血糖的影响。方法2002-102003-05对中日友好医院的42例已接受每日多次人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经过2周的导入期治疗后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以IASP和HSI治疗4周,比较两组餐后1h、2h血糖的变化。结果经过4周的治疗,IASP组餐后1h血糖下降幅度显著大于HSI组[(2·1±2·0)mmol/L对(0·9±1·9)mmol/L,P<0·05],两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和果糖胺的水平差异无显著性。HSI组治疗期间发生1例低血糖事件,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低血糖事件和其他严重不良事件。结论与人HSI相比,IASP注射液能更有效地降低餐后1h血糖,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  相似文献   
23.
胰岛素抵抗指数在不同糖耐量人群中诊断代谢综合征的作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探讨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在不同糖耐量人群中诊断代谢综合征(MS)的作用。方法15568名≥25岁的经口服75g葡萄糖耐量试验的人群被分为糖耐量正常(NGT)组、糖调节受损(IGR)组、新诊断糖尿病(DM)组。MS诊断根据1999年WHO定义,其中胰岛素抵抗(IR)采用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判断。结果(1)10147名25~74岁NGT人群的HOMA-IR值上1/4位点为2.69。MS、IGR、DM、IR患病率(2000年中国人口年龄标化后)分别为59.0%、19.58%、25.28%和29.22%。在IGR DM组中MS人群伴发IR的频率为45.30%。(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OMA-IR在NGT组与MS发生有关,在IGR DM和总组中与MS发生无关。与MS发生相关性最强的是腰/臀围比和血压。各方程预测MS发生的一致性高达90%以上(P均=0.0001)。结论HOMA-IR诊断MS的作用并不适宜于所有人群,在高血糖人群中不是一个灵敏的指标。在NGT人群中诊断MS,HOMA-IR判定IR可以作为一个简易、准确的指标。但在高血糖人群中诊断MS,IR的评估应该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24.
目的观察盐酸吡格列酮对磺脲类和双胍类药物联合治疗而血糖仍未控制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降糖作用。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研究。45例符合入选条件的患者随机分入吡格列酮组或安慰剂组,为期12周双盲期治疗。试验开始和结束日测定患者空腹血糖(FPG)、血清胰岛素(FINS)、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以及标准餐后2h血糖(PG2h)和胰岛素(INS2h)。胰岛素敏感性采用HOMA-model公式评价。结果在基线时吡格列酮组和安慰剂组患者的平均年龄、病程、体重指数、血压、FPG、PG2h、FINS、INS2h、HbA1c和血脂差异无显著性。12周时吡格列酮组的FPG平均下降幅度显著大于安慰剂组[分别为(-1.94±1.24)mmol/L和(-1.15±1.22)mmol/L,P<0.05]。吡格列酮组12周时PG2h、HbA1c、TG、TC和HDL-C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但组间比较只有PG2h存在显著差异。吡格列酮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显著低于安慰剂组(1.30±0.90与2.55±1.61,P<0.01)。结论盐酸吡格列酮可改善磺脲类和双胍类药物联合治疗血糖仍未达标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提高胰岛素敏感性。  相似文献   
25.
正该文比较糖耐量正常(normal glucose tolerance,NGT)和糖尿病前期(包括各种类型糖调节受损)人群的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及异常微量白蛋白尿患病率。方法:2007-2008年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法,选取中国152个城区和112个乡村居民47 325(男18 976、女28 349)人,年龄≥20岁,根据75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  相似文献   
26.
目的 探讨短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敏感性和胰岛素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6年6月至2007年2月在本院就诊的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10例进行为期2周的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在治疗前和停泵24 h后分别进行两次静脉葡萄糖耐量试验(IVGTT)和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试验.结果 (1)在治疗前所有糖尿病患者均缺乏急性胰岛素分泌(AIR),经2周强化治疗使血糖正常后,所有患者AIR均有了不同程度地恢复[(7.63±4.73 vs 0.83±1.96)mU/L,P<0.01)].AIR恢复较好的患者略为年轻和肥胖.(2)糖耐量正常志愿者平均葡萄糖输注率(GIR)为(8.26±2.48)mg·kg-1·min-1,而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前GIR为(2.30±0.81)mg·kg-1·min-1(与正常者比,P<0.01),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后GIR升高到(5.33±1.43)mg·kg-1·min-1(P<0.01).GIR升高显著的患者腰围和体重指数低、治疗前的平均血糖高.结论 短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使血糖"正常化",同时可改善胰岛细胞功能,提高胰岛素敏感性.  相似文献   
27.
杨兆军 《医学信息》2005,18(7):836-836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病因尚未完全阐明的免疫介导血小板减少所致的一种出血性疾患,临床治疗方法较多,激素治疗常为首选疗法,但部分患者治疗效果欠佳,我们用环孢素A联合肌苷、辅酶A治疗7例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基本满意,现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  相似文献   
28.
杨兆军 《基层医学论坛》2006,10(10):875-875
1概述 自血病是起源于造血系统干细胞的克隆性恶性增殖性疾病,以发热、贫血、出血、浸润为主要临床表现,临床诊断多无困难。但有些患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基层医生易误诊。为提高对本病不典型表现的认识,减少误诊,现将我院2000年8月~2005年3月经骨髓细胞学检查确诊的8例初诊误诊患者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9.
目的 比较中国糖耐量低减(IGT)人群药物干预与非药物干预对糖尿病发病率的作用。方法 对以口服75克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筛查,按1985年WHO诊断标准判定的IGT321例(年龄>25岁)进行了3年前瞻性研究。初访时按区域分成对照组、饮食加运动组、阿卡波糖(拜唐苹)组和二甲双胍组,每年进行OGTT复查,同时空腹状态测量身高、体重、血压、血脂等。对照组除进行一般糖尿病防治知识宣教外,不进行强化教育;饮良加运动组按个体情况安排饮食及运动方案,每年重复宣教饮食及运动的治疗意义;药物干预组每月定期发放口服药物,剂量为阿卡波糖50mg每日3次,二甲双胍0.25g每日3次。结果 初访时4组基线资料无统计学差异,3年末,对照组空腹血糖(FPG)及OGTT后2小时血糖(2hPG)均有上升,平均每年糖尿病发病率为11.6%;饮食加运动组FPG及2hPG均有显著下降,每年糖尿病发病率分别为2.0%和4.1%。药物组3年末平均FPG与对照组及2hPG均有显著下降,每年糖尿病发病率分别为2.0%和4.1%。药物组3年末平均FPG与对照组、饮食加运动给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多因素比例风险模型回归分析显示基线2hPG、体重指数与糖尿病呈独立正相关,阿卡波糖和二甲双胍组治疗与糖尿病发生呈独立负相关。结论 本研究资料显示,IGT人群每年糖尿病自然发病率为11.6%,一般饮食加运动干预治疗,每年糖尿病发病率为8.2%。阿卡波糖组和二甲双胍组每年糖尿病发病率分别下降至2.0%和4.1%,2组糖尿病发病危险性分别下降87.8%和76.8%。表明在IGT干预治疗中,小剂量药物干预治疗可达到显著地减少糖尿病发生的效果。  相似文献   
30.
不同BMI水平对血糖、血脂及血压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探讨我国成人不同BMI水平对血糖、血脂及血压的影响.方法对1994年全国糖尿病协作组经OGTT(75g葡萄糖)证实的25岁以上的糖耐量正常和异常人群15618例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按体重指数(BMI)不同分成BMI<21、21~、23~、25~、27~及≥30共6组(即G1~G6),糖尿病按1985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血清甘油三酯≥200mg/dl和胆固醇≥230mg/d1为判定高脂血症的条件,血压≥160/90mmHg为高血压的判断标准.结果随BMI逐渐升高,G1~G6空腹及OGTT2小时血糖(FPG、PG2h)、血浆胰岛素水平(INS)、血压(DBP、SDP)及血甘油三酯水平(FTG)均逐渐增高,组间差异有显著性.BMI25~27组,FPG已达112.9±1.0mg/dl,PG2h达153.5±1.3mg/dl,但平均血压及FTG尚在正常范围.BMI27~30组,FPG已达116.7±0.8mg/dl,PG2h达160.3±1.6mg/d1,FTG达146.9±1.0mg/dl,血压均值达134.4/84.8mmHg.BMI≥30组则更高.经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分别以是否发生糖尿病、高脂血症和高血压为因变量,以年龄、性别、血清胰岛素水平、平均血压、血清TC、TG及BMI的分组变量为自变量(分析高血压时自变量中不包括平均血压,分析高脂血症时自变量不包括血脂),调整上述变量后,在上述三种不同因变量下,BMI在G4组后(即BMI≥25以后各组)均与糖尿病发生、高甘油三酯血症、高血压呈独立正相关关系,OR值1.6~6.56.结论BMI≥25后,发生上述三种疾病状态的危险性大大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