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7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37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3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4篇
预防医学   47篇
药学   12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在创建JCI过程中,首次将PDCA循环法运用于改进医学伦理审查工作流程中.回顾分析了2011年至2012年12月医院伦理审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首先通过头脑风暴和鱼骨图分析法,确定了制度可操作性不强、医学伦理委员会职责不清晰等5个主要问题.其次,针对主要问题,采取对策,如加大制度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集中资料审查等.再次,通过数据收集观察改进效果,审查资料完整性由2011年33.33%提升至2013年5月的100%;最后,明确今后常态化工作和制度,提出了需要下一阶段继续PDCA改进的工作计划.  相似文献   
32.
目的 探讨针对我国国情和医疗管理体制现状下建立围产高危儿系统管理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调查自逐步建立围产高危儿系统管理模式以来(1995~2008年),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分娩的新生儿的相关资料,分析反应高危儿管理后生活质量的主要指标,如围产期死亡率、窒息发生率、极低出生体重儿和超低出生体重儿存活率、发生中枢协调障碍的围产因素、干预效果及对气质影响因素、脐血血清免疫球蛋白E对过敏高危儿的预警情况等.结果 1999~2008年分娩数及高危妊娠数逐年增加,但围产儿死亡率、窒息率呈明显下降趋势,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儿存活率不断提高;发生中枢协调障碍的各种高危因素,依次为胎儿宫内窘迫(30.5%)、母亲早期感染史(28.5%)、母亲患妊娠糖尿病者(27.8%)、足月小样儿(26.7%)、早产儿(25.8%)、新生儿窒息(25.0%)、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23.1%)、妊娠早期阴道流血史(20.5%)、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15.9%)等;系统管理高危儿较门诊对照组中中枢协调障碍患儿发现早、疗程短、疗效好.且气质研究对高危儿系统管理作用重大;脐血血清免疫球蛋白E对过敏高危儿确有预警作用.结论 围产高危儿系统管理模式的建立,能有效提高围产儿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3.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与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对我院2007年1月—12月收治的203例早产儿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为41.38%。喂养不耐受组胎龄和出生体质量较非喂养不耐受组明显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内窘迫、窒息、宫内感染及呼吸机治疗率喂养不耐受组分别为65.48%、48.81%、46.43%、44.05%,显著高于非喂养不耐受组39.50%、25.21%、25.21%、29.41%(P〈0.05);胎龄小、出生体质量低、宫内窘迫和窒息是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危险因素。结论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与多因素有关,预防产前及生后各危险因素,有利于改善早期胃肠道喂养耐受性。  相似文献   
34.
目的 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中超低出生体重儿(ELBWI)细菌感染状况,为临床提供治疗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在我院出生1例650 g超低出生体重儿25周住院期间细菌感染与治疗情况.结果 患儿住院期间发生感染主要途径为宫内感染、皮肤、机械通气及PICC置管等,有溶血性葡萄球菌、微球菌、金黄色葡萄球...  相似文献   
35.
目的探讨晚期早产儿(LPI)早期智能发育结局。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新生儿病房收治的出生胎龄34~36+6周、治愈出院并定期规律随访的106例早产儿为晚期早产儿组;随机抽取同期120例健康足月儿(FPI)为对照组。对校正年龄40周的晚期早产儿及40周龄的足月儿进行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NBNA),晚期早产儿校正龄3、6、12月龄或者足月儿3、6、12月龄时采用Gesell发育量表进行评估。结果 LPI组NBNA评分低于37分,低于FTI组(P0.05)。校正龄3月龄时,LPI组大运动、精细运动、个人社交落后于FTI组(P0.05);校正龄6月龄时,LPI组适应性、大运动、精细运动落后于FTI组(P0.05);校正年龄12月龄时,LPI组适应性、大运动、个人社交测评明显低于FTI组(P0.05)。结论晚期早产儿早期智能发育迟缓,需加强神经发育监测。  相似文献   
36.
正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向伟肖晖*汪英颖肖慕然宋燕燕,武汉430000  相似文献   
37.
目的采用心脏磁共振特征追踪技术定量评估高血压患者早期左房功能障碍。材料与方法连续性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确诊为高血压并接受心脏磁共振检查的患者30例。所有患者均除外左房扩大、左室射血分数<50%及其他心血管疾病,并纳入同时期30名年龄及性别匹配的正常人作为对照组。采用心脏磁共振特征追踪技术,同时在心脏两腔心及四腔心电影序列上进行左房纵向应变分析,分别获得左房存储期、导管期及泵血期的射血分数、应变力及应变率,比较两组的临床及心脏磁共振参数。结果两组的平均年龄均为(45.93±10.38)岁,男性占66.6%(20/30)。高血压组的体表面积、体重指数及静息状态下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时,高血压患者左室射血分数[(64.08±7.99)%vs(59.89±4.59)%,P=0.018]及左室心肌质量[(61.14±10.59)g/m^2 vs(37.93±10.45)g/m^2,P<0.001]亦显著增大。左房最大容积、收缩期前容积及最小容积指数两组间均无显著差异。高血压组左房存储期及导管期的射血分数及应变力较对照组均明显减小,而左房泵血期各参数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心脏磁共振特征追踪技术有潜力在左房增大之前定量检测高血压患者的左房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左房存储期及导管期功能下降而泵血期功能保留。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讨早产儿血中游离肉碱浓度与发生脑损伤的相关性。方法将胎龄小于35周的早产儿根据胎龄大小分成二组:28~32周组,32~35周组。生后3天内检测肉碱,然后随访半年以上,利用辅助检查、影像学检查及脑功能评价体系等确定研究组中有脑损伤的病例。结果不同胎龄组的早产儿肉碱浓度:28~32周组中男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32~35周组中男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8~32周组男女均显著低于32~35周组(P<0.01)。脑损伤发生率28~32周组高于32~35周组(P<0.05);而二组中(28~32周组与32~35周组)发生脑损伤与未发生脑损伤的病例其血肉碱浓度值比较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早产儿胎龄越小血肉碱浓度越低,各胎龄组发生脑损伤与其血肉碱浓度并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39.
妊娠糖尿病对围生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妊娠糖尿病孕妇对围生儿的影响。方法  32例妊娠糖尿病孕妇所生新生儿及健康对照组 2 0例 ,于出生 4 8h内采取股静脉血标本 ,测定血胰岛素、皮质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1 (IGF - 1 )。结果 ①新生儿早期胰岛素、皮质醇、IGF - 1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 (P <0 0 5 ) ;②妊娠糖尿病母亲新生儿早期血糖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③胎儿柯兴面容、RDS及巨大儿的发生率仍较高。结论 妊娠糖尿病孕妇内分泌水平变化 ,同样对围生儿内分泌水平产生影响 ,血胰岛素、皮质醇、IGF - 1水平出现同时增高现象 ,将影响围生儿生长发育 ,促使体重增加等 ,将影响围生儿生存质量 ,需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40.
目的探讨孕晚期应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anti-hepatis B immuneglobulin,HBIG)对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母婴垂直传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2011年在广州市妇女儿童中心和广州市白云区人民医院产前检查并分娩的孕妇共30441例。结果筛查出HBV携带者3682例,HBV携带率为12.10%。HBV携带者中2651例于孕晚期进行HBIG肌肉注射被动免疫治疗,其中684例自孕28周起每月肌肉注射HBIG 200 IU共3次,1967例为新生儿出生前后1个月各肌肉注射HBIG 100 IU共2次。孕晚期应用2次或3次HBIG的新生儿及6月龄婴儿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当天新生儿外周血HBsAg阳性率孕晚期被动免疫治疗组3.62%(96/2651),未治疗组26.38%(272/10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未治疗组HBV疫苗免疫后的6个月龄婴儿外周血HBsAb阳转率为30.15%(82/272),显著低于被动免疫治疗组69.79%(67/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晚期注射HBIG可有效阻断HBV的母婴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