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27篇
综合类   8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7篇
  2001年   3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 毫秒
21.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监护在脑干肿瘤手术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脑干及相应颅神经功能损伤时较敏感的电生理指标,为脑干肿瘤手术提供精确、准确和安全的术中监测手段。方法对18例脑干肿瘤病人,用同一进口监护仪于手术前、术中及术后分别进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连续实时监护,测定手术操作对这些指标的影响。结果脑干肿瘤手术操作均可以引起BAEP改变,BAEP的Ⅰ、Ⅲ、Ⅴ波潜伏期(PL)及Ⅰ~Ⅴ、Ⅲ~Ⅴ峰间潜伏期(IPL)明显延长(P<0.01),Ⅴ波波幅明显降低(P<0.01),其中BAEP的Ⅴ波潜伏期及波幅改变最为显著。结论BAEP的Ⅴ波潜伏期延长和波幅下降是术中敏感的电生理指标,对其进行监护可为手术中及手术后避免神经功能损伤提供客观指标,降低手术伤残率,减少或避免病人手术后神经功能损伤。  相似文献   
22.
骨科手术导航系统引导腰椎椎弓根螺钉植入的效果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C型臂X线透视电子计算机辅助导航系统在腰椎椎弓根螺钉植入手术过程中的应用.方法对腰椎滑脱4例,因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退型性改变等原因引起的腰椎失稳患者11例,共15例在骨科手术导航系统引导下完成椎弓根螺钉的植入,共植入椎弓根螺钉68枚,术后进行X线平片及CT薄层扫描掌握螺钉的方向和位置.结果68枚椎弓根螺钉均未穿破椎弓根,椎弓根螺钉的方向、深度、位置均相当理想,全部病例无硬膜、神经根损伤.结论骨科手术导航系统可以准确引导腰椎椎弓根螺钉的植入,避免椎弓根螺钉植入相关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23.
背景:胸腰椎肿瘤破坏椎体导致脊柱不稳及脊髓损害,肿瘤切除同时重建脊柱的稳定和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一直为脊柱外科关注的热点目的:探讨钛网联合前路内固定系统对重建胸腰椎肿瘤患者脊柱稳定性及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设计:前后对照研究。单位: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骨科。对象:2002-04/2003-11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收治的原发胸腰椎肿瘤患者、胸腰椎转移性肿瘤患者。方法:总结12例胸腰椎肿瘤切除,植骨、钛网联合前路内固定系统的方法。随访2-19个月(平均8个月)。主要观察指标:神经功能的恢复按Frankel分级进行观察,定期X射线观察骨融合及内固定情况。结果:术后症状均有缓解,神经功能恢复优良,术后2-4周Frankel分级D级7例、E级5例。未发现内固定松动、移位现象,良好率达100%。结论:钛网联合前路内固定系统应用于胸腰椎肿瘤切除后脊柱稳定重建和神经功能恢复,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颅脊交界疾患经口手术枕寰枢螺钉固定的置钉策略.方法:2010年1月~2010年12月,30例颅脊交界疾患病例(包括寰枢椎脱位12例,颅底凹陷症15例和先天性颅脊交界畸形3例)均采用第三代经口寰枢椎复位钢板(transoral atlantoaxial reduction plate-Ⅲ,TARP-Ⅲ)内固定植骨融合手术进行治疗.患者术前均有颈部不适和不同程度的肢体麻木、无力等高位脊髓受压表现,影像学检查均存在脊髓腹侧受压.按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分级:C级5例,D级25例.ASIA运动评分为42~96分,平均77.2±14.4分.所有病例均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快速成型(computer aided design and rapid prototype,CAD-RP)技术制作颅脊交界区的1∶1三维模型实物,13例复杂病例术前在模型实物上模拟手术进钉.枕寰枢螺钉的选择主要采用四种方法:A,C0/C1融合者(存在先天性寰椎枕骨化畸形的患者)采用寰椎侧块枕骨髁融合体螺钉;B,C0/C1未融合者(C1侧块完整的患者)采用寰椎侧块螺钉;C,无颅底凹陷且枢椎椎弓根发育正常的患者采用枢椎经口逆向椎弓根螺钉;D,存在颅底凹陷或虽无颅底凹陷但枢椎椎弓根发育狭小或存在椎动脉高跨等无法置入椎弓根螺钉的患者,采用枢椎经口逆向关节突螺钉.本组颅底凹陷症患者TARP-Ⅲ内固定时采用AC或AD的螺钉组合,寰枢椎脱位和先天性颅脊交界畸形患者采用BC或BD的螺钉组合,从而形成TARP固定的4种螺钉组合方式:AC、AD、BC或BD.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30例患者术后颈部局部症状和肢体麻木无力症状均不同程度改善,无感染、神经血管损伤、钉板松脱等并发症发生,2例术后有短暂头晕,术后2周~1个月自愈.术后影像学检查内固定位置满意,脊髓压迫均彻底解除.术后25例ASIA分级D级患者中的8例改善至E级,其余17例分级无变化,但术后运动评分改善至87~100分(96.4±4.2分);5例C级患者均改善至D级.术后随访3~12个月,平均7.2个月,所有病例均获骨性融合,30例计120枚螺钉(包括寰椎侧块枕骨髁融合体螺钉30枚,寰椎侧块螺钉30枚,枢椎经口逆向椎弓根螺钉16枚和枢椎经口逆向关节突螺钉44枚)均位置理想.结论:不同的颅脊交界疾患病例行经口入路手术时,应选择不同的螺钉固定方法,通过枕寰枢螺钉的多种组合方式,可达到使TARP坚强固定寰枢关节的作用.  相似文献   
25.
背景:对颅颈交界区畸形及其他病变引起的寰枢椎脱位伴脊髓压迫症需减压内固定,可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内固定方法,包括寰枢前路内固定、寰枢后路内固定或枕颈内固定。经口咽前路寰枢椎钢板内固定是新近发展起来的一种寰枢椎前路固定方法,用于先天性疾患、外伤或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所致的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目的:探讨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系统在陈旧性齿状突骨折引起的寰枢椎脱位的临床应用。设计:单一样本观察。单位:解放军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骨科。对象:选择解放军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骨科2003-01/2005-11因陈旧性齿突骨折引起的寰枢椎脱位患者12例。男7例,女5例;年龄36~59岁,平均47岁;受伤时间4.5~36个月,平均19个月;Frank分级:C级6例,D级3例,E级3例。方法:对12例陈旧性齿状突骨折引起的寰枢椎脱位患者行经口咽前路松解减压,应用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系统复位和固定,两侧寰枢关节间植入自体髂骨融合。主要观察指标:①术后4周患者Frank分级。②术后内固定物是否有松动。结果:①术后4周Frank分级:原为C级的6例患者中4例改进为E级,2例改进为D级M原为D级的3例患者均改进为E级;原为E级的患者分级无改变。②除1例因跌倒引起螺钉松动再次脱位外,均固定牢固,融合理想,脊髓减压满意。结论: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系统一次完成寰枢椎脱位的复位和固定,避免了前路减压术后再行后路融合固定手术,避免在搬动、翻身过程中,因寰枢椎极度不稳可能对脊髓造成的致命的损伤。  相似文献   
26.
目的:介绍寰枢椎后路钉棒固定非融合治疗新鲜Ⅱ型齿状突骨折保留寰枢椎旋转功能的临床初步疗效. 方法:2010年1月~2011年7月收治8例不适合前路齿状突螺钉固定的新鲜Ⅱ型齿状突骨折患者,其中骨折线呈前下后上型者5例,牵引后齿状突骨折复位不佳者3例;男6例,女2例;年龄21~56岁,平均38岁.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行一期后路寰枢椎钉棒固定,不进行后路植骨;待术后随访CT复查显示齿状突骨折骨性愈合后,二期后路手术取出内固定,观察寰枢椎旋转功能的恢复情况. 结果:8例患者均成功进行寰枢椎后路钉棒固定,共置入直径3.5mm的寰椎、枢椎螺钉各16枚,其中寰椎采用椎弓根螺钉固定13枚、部分经椎弓根螺钉固定3枚,枢椎采用椎弓根螺钉固定11枚、椎板螺钉固定5枚;术中齿状突骨折复位满意,未发生椎动脉、脊髓损伤一期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6个月,末次随访CT复查显示8例患者齿状突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颈椎左、右旋转均约35°~55°,平均约45°. 二期后路钉棒内固定取出术后颈椎旋转功能即刻得到部分恢复,颈椎左、右旋转均约50°~70°,平均约60°;随访6~12个月后颈椎旋转功能基本恢复正常,颈椎左、右旋转均约80°~90°,平均约85°.结论:对不适合前路齿状突螺钉固定的新鲜Ⅱ型齿状突骨折患者,采用一期后路寰枢椎钉棒固定非融合、二期取出内固定的方法可保留寰枢椎的旋转功能.  相似文献   
27.
28.
目的:研究脑干及与相应颅神经功能损伤时敏感的电生理指标,为后颅窝肿瘤手术提供精确、准确和安全的术中监测手段。方法:30例后颅窝肿瘤患者,使用同一多功能神经电生理监护仪进行术中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连续实时监护,测定手术操作对这些指标的影响。结果:后颅窝肿瘤手术及其操作可以引起BAEP的改变。手术中BAEP的I波(1.76±0.08)ms,III波(4.45±0.20)ms,V波(6.67±0.13)ms潜伏期,I~V(5.01±0.31)ms,III~V(2.40±0.14)ms,峰间潜伏期较手术开始时明显延长(t=8.216,6.816,25.087,7.343,11.585,P<0.01),V波幅(0.39±0.07)μV明显降低(t=3.565,P<0.01)。其中以BAEP的Ⅴ波潜伏期及波幅改变最为显著。结论:BAEP的Ⅴ波潜伏期延长和波幅下降是后颅窝肿瘤术中敏感的电生理指标,对其进行监护,可为手术中及手术后避免神经功能损伤提供客观指标,降低手术伤残率,减少或避免患者手术后神经功能损伤。  相似文献   
29.
枢椎椎板螺钉固定的解剖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目的:评价对国人进行枢椎椎板螺钉固定的可行性,探讨进钉技术。方法:用电子游标卡尺和量角器在30例干燥枢椎标本上测量与进钉技术相关的解剖学数据,包括枢椎椎板的厚度,棘突根部、椎板和下关节突的高度。设定枢椎椎板螺钉的进钉点位于枢椎棘突中线两侧5mm,上位螺钉距椎板上缘5mm,对侧的下位螺钉距椎板上缘9mm,螺钉在棘突根部上下交叉进入对侧椎板,并于下关节突中心点出钉,测量上位和下位椎板螺钉的钉道长度和进钉角度。结果:枢椎椎板上缘、中部、下缘的厚度分别是3.02mm、5.91mm和5.59mm;枢椎棘突根部、椎板和下关节突中部的高度分别是12.40mm、12.95mm、14.03mm;上位和下位椎板螺钉的平均长度分别是25.41mm和27.39mm;上位螺钉前斜26.4°,下斜7.6°;下位螺钉前斜30.1°,上斜1.4°。结论:对国人进行枢椎椎板螺钉固定在解剖学上是可行的,该方法可作为传统枢椎后路螺钉固定技术的补充。  相似文献   
30.
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内固定植骨融合治疗上颈椎疾患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目的:评价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transoralatlantoaxialreductionplate,TARP)内固定植骨融合治疗上颈椎疾患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TARP内固定植骨融合手术治疗上颈椎疾患11例,包括寰枢椎脱位8例,Jefferson骨折2例,先天性寰枕融合伴颅底凹陷症后路减压术后1例。神经功能按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分级:D级8例,E级3例;ASIA运动评分58~100分(87.0±13.4分)。结果:1例术后曾出现声嘶,左侧声带麻痹,经对症治疗后治愈。11例患者颈部疼痛和肢体麻木无力症状均不同程度改善,8例D级患者中2例改善为E级,其余6例分级无变化,运动评分改善为89~100分(96.5±4.0分),8例D级的患者术后评分增加4~33分(13.1±9.4分)。平均随访8.3个月,1例不慎跌倒头部着地导致枢椎体螺钉拔出,寰枢椎再次脱位,二次用同样手术方法采用较短型号钢板固定治愈,其余患者效果满意。结论:TARP固定操作简便可行,对寰枢椎前部结构包括寰椎侧块和C2椎体完整的各种上颈椎疾患引起的难复性寰枢椎脱位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