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7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4篇
综合类   9篇
中国医学   7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应用Cervifix内固定系统治疗,改善脊髓功能的作用。方法:选择1999-10/2003-04解放军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骨科采用Cervifix内固定系统治疗陈旧性寰枢椎前脱位伴高位颈髓压迫症患者25例。陈旧性齿突骨折脱位12例,先天性畸形1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3例,均为寰枢椎前脱位。根据患者的病情分别采取不同方法,经口咽前路和后路一期减压及后路内固定6例,后路减压内固定12例,后路减压内固定后二期行前路减压7例。减压后全部病例均行Cervifix枕颈内固定,取髂骨植骨,术后佩带颈围3个月。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分法(JOA17分,0分为严重障碍,分值越高表示功能越好)评价脊髓功能改善率。改善率=[(术后评分-术前评分)/17]×100%。采用自拟的公式评价脊髓受压改善率,改善率=[(术后矢径-术前矢径)/(拟正常矢径-术前矢径)]×100%。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25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随访结果:平均随访22个月。患者枕颈不适消失,四肢麻木基本消失,感觉和肌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术后日本骨科协会评分平均为14.2分,平均较术前提高6.4分,术后脊髓功能改善率为68.4%;术后脊髓减压改善率为70.2%;术后三四个月均骨性融合,无骨不连发生。②不良事件及副反应:25例无一例发生内固定折断及松脱现象。但随访时间超过2年的病例中,有6例患者发现其颈椎固定节段与未固定节段的界面出现明显的成角和轴线异常的影像学变化。术后被固定融合的枕颈及颈椎节段的活动功能均丧失,仅靠下颈椎的代偿,颈椎活动度明显受限,仅为正常活动度的1/3左右。1例发生椎动脉损伤,为先天性畸形患者,术中给予及时处理。结论:Cervifix颈椎后路内固定系统装配合理,提供螺丝钉最佳装配位置;留有植骨空间利于植骨融合;其纯钛/TAN合金材质不影响术后MRI检查,能量化术后的脊髓减压改善情况,优于枕颈CD环等内固定。但其固定节段多,影响颈椎活动度;并可加速下位颈椎的退行性变。  相似文献   
2.
上颈椎手术的早期并发症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目的介绍上颈椎手术中所遇到的术中及术后早期并发症,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方法对近年来所进行的110例上颈椎手术中所出现的4例早期并发症予以报告,并结合相关文献提出相应的预防及处理方法。结果1例陈旧性寰枢椎脱位经口腔手术,术中大出血,经DSA检查发现为咽升动脉损伤,予以血管栓塞止血。现已术后34个月,可扶拐行走,但由于多次出血,出现脑缺血后遗症,夜间仍需要呼吸机辅助呼吸;1例陈旧性寰枢椎脱位,行后路枕颈融合术,术中行C2椎弓根螺钉固定时一侧螺钉进入椎动脉孔,损伤椎动脉,即时以螺钉拧入,未见再出血,现术后半年,情况稳定;1例齿状突骨折,行颈前路直接中空螺钉固定时,自螺钉孔中出现脑脊液漏,术中骨蜡封堵螺钉孔,术后未见脑脊液漏;1例陈旧性寰枢椎脱位,行一期前后路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术后出现脊髓不完全损伤,经对症处理,脊髓功能逐渐恢复,术后1年复查肌力恢复至Ⅳ级以上,感觉正常。110例患者中,无一例出现术后伤口感染。结论减少术中神经、脊髓损伤等并发症的关键在于对解剖的熟练掌握,同时应对患者的病情有充分地了解。对于经口腔入路感染的预防,充分的术前准备及妥善的术后处理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早期手术治疗下颈椎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椎骨折脱位 80 %以上发生于下颈椎 ,其中 70 %合并脊髓伤或神经根受压症状[1] 。下颈椎损伤是否早期手术一直存在争议。本文结合 5 5例早期手术的下颈椎骨折脱位病例 ,对其目的、时机、手术方法的选择等有关问题作一探讨。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本组 5 5例 ,男 48例 ,女 7例。年龄 2 2~ 79岁 ,平均 41岁。损伤部位 :C4 骨折 9例 ,C4~ 5脱位 8例 ;C5骨折 10例 ,C5~ 6脱位 8例 ;C6骨折 10例 ,C6~ 7脱位 10例。损伤类型 :屈曲压缩性骨折 2 0例 ;爆裂性骨折 9例 ;骨折脱位 2 6例 ,并发其它脏器损伤 13例。受伤至入院时间最短…  相似文献   
4.
Cervifix内固定系统在枕颈融合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目的 介绍Cervifix枕颈内固定系统在枕颈融合术中的应用并评价其疗效。方法 对6例由新鲜创伤和25例由陈旧性创伤、先天畸形、类风湿引起的枕颈失稳病例,采用Cervifix系统进行枕颈融合术;随访手术效果。结果 全部病例得到随访,随访时间9~37个月。3l例均获得骨性融合。内固定无松动,移位和断裂等并发症。脊髓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恢复。l例在术中发现有椎动脉损伤,术后无相关症状出现。所有病例未出现与内固定有关的神经脊髓损伤和脑脊液漏等并发症。结论 Cervifix系统固定可靠,器械安装方便,手术操作虽有一定难度,但仍是目前枕颈融合内固定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和探讨椎间盘人工髓核置换术治疗腰椎间盘病变的临床效果和价值。方法 采用Raymedica公司提供的椎间盘髓核假体 (PDN) ,对 2 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后路PDN置换术。男 2 0例 ,女 2例 ,平均年龄 38岁。L4~ 5间隙 18例 ,L5S1间隙 4例。结果 平均随访 12个月。 2 2例腰腿痛消失 ,直腿抬高试验 (- ) ,术后 1个月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前期 10例中有 2例假体移位 ,后期 12例中未发生移位等并发症。结论 后路PDN置换术保留了椎间盘的结构和功能 ,有着传统手术不能替代的功能性外科干预的优势 ,其近期效果良好 ,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上胸段病变的经胸骨前入路治疗的手术方式。[方法]介绍5年来对6例颈胸交界椎疾患的患者,采用经胸骨前入路的手术方法,暴露病变的上胸段椎体(T1-4),对病变予以清除、减压、植骨内固定,并对相关文献予以复习。[结果]6例患者分别为C7椎体完全移位1例,T1、2椎体结核1例,颈胸结合部肿瘤2例,T2、3椎间盘突出1例,C7T1骨折1例。年龄11~82岁;平均37.3岁。均采用经胸骨前入路,手术入路显露良好,病灶暴露充分。术后平均随访12.4个月。除1例肿瘤患者术后复发,1例术后呼吸道梗阻死亡外,余4例患者均获得满意疗效。[结论]颈胸交界处椎体疾病的发生率较低,此部位结构复杂,单纯颈部入路不能很好的显露T2、3椎体,经胸侧入路对于上胸椎也难以显露,经胸骨前入路可以很好的暴露下颈椎及T4以上椎体,该入路对颈胸交界处椎体的病变的处理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Cervifix内固定系统在治疗陈旧性寰枢椎脱位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Cervifix内固定系统在治疗陈旧性寰枢椎脱位伴高位颈髓压迫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5例陈旧性寰枢椎脱位伴高位颈髓压迫症的患者进行前后路一期寰枢椎减压或仅行后路或分期前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并同时采用Cervifix枕颈内固定。结果:随访6-23个月,采用自拟的影像学脊髓减压评定标准和JOA 17分法脊髓功能评喧标准评定治疗效果,术后脊髓减压改善率平均为70.2%,脊髓功能改善率平均为68.4%。所有病例植骨均愈合,未发生内固定移动、断裂和神经损伤,发生椎动脉损伤1例。结论:Cervifix颈椎后路内固定系统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和良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不影响MRI检查,有利于术后观察,便于量化计算出术后的脊髓减压改善率,是目前较理想的枕颈后路内固定器。  相似文献   
8.
枕颈融合内固定术有关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 :为枕颈融合器械内固定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①测量 5 0块干燥完整的成人枕骨后下部 10cm× 5cm区域骨质厚度 ;② 3 0具头颈标本上测量横窦和窦汇的体表投影 ;③ 10具头颈标本分别做水平切面和矢状切面观测枕骨骨质构造。结果 :①枕骨厚度分布不规则 ,枕外隆凸处最厚 ,为 14 .3±2 .6( 11~ 17)mm ,外侧小脑窝处最薄 ,为 2 .5± 0 .7( 1.2~ 7.6)mm ,骨质厚度大于 8mm的区域为经过枕外隆凸中点的水平线左右各 2cm ,及枕外隆凸下 2 .6cm处的近似三角形区域 ;②窦汇的体表投影与枕外隆凸一致 ,左侧横窦主要位于上项线稍下方 ,右侧横窦主要位于上项线水平 ,横窦和窦汇大致位于上述三角形区域的深面 ;③枕骨骨质主要为致密的皮质骨。结论 :枕骨厚度的分布特点及重要的静脉窦的体表投影结果 ,对枕颈融合器械内固定术部位的选择具有实用性。  相似文献   
9.
颈椎双向牵引在寰枢椎脱位中的应用和原理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颈椎双向牵引床在寰枢椎脱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我院1984~2001年应用颈椎双向牵引技术治疗92例寰枢椎脱位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 5例新鲜脱位均能复位,87例陈旧性病例中有7例未经前路松解术而能复位;72例须经前路松解后再牵引能缓慢复位,有8例仍不能复位。结论 颈椎双向牵引技术是对颈椎单向牵引的进一步革新和完善,牵引功效明显优于单向牵引,适应于经单向牵引无效的寰枢椎骨折脱位。  相似文献   
10.
本文总结和随访了我院1983~1994年间手术治疗15~19岁青少年椎间盘突出18例,发现症状和体征与成人有较大差异,易误诊或定位困难。发病者大多数有明显的外伤史或椎间盘发育存在缺陷,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