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39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25篇
内科学   11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4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8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2006-2008年全国狂犬病流行病学监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许真  刘波  殷文武  李群  冯子健 《疾病监测》2010,25(5):360-364
目的根据2006-2008年全国狂犬病监测结果,总结中国狂犬病疫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疫情变化的原因。方法收集2006-2008年全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和全国狂犬病哨点监测系统的报告数据,利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06-2008年,中国狂犬病疫情既往持续10年的增长趋势开始出现停滞甚至下降,但部分重点省份疫情仍然较高。发病仍主要集中在中国南方和中东部地区,广西、贵州、广东和湖南4省(自治区)2006-2008年合计病例占同期全国病例总数的52.8%。3年间,有病例报告的县(区)数平均占全国县(区)总数的31.2%。病例中农民、学生和散居儿童三种人群分别占66.2%、14.7%和6.8%,儿童和老年人的发病率形成高峰,40~60岁的中年病例数占病例总数的44.3%。监测点报告的1604例狂犬病病例中,犬和猫暴露所致发病占93.8%,病例暴露后伤口自行处理率为21.8%,疫苗注射率为12.7%。病例中的Ⅲ级暴露者占55.8%,其被动免疫制剂注射率为5.3%。农村地区犬密度中位数为15.0只/100人,有所降低,免疫率为12.0%,有所升高。狂犬病监测门诊暴露就诊者数量大幅增加,因犬和猫暴露就诊者分别占83.0%和12.7%;就诊者在就诊前自行处置伤口的比例为15.7%,在门诊的伤口处理率为85.7%,但有随着自行处理率提高而降低的趋势。绝大部分门诊中,就诊者的疫苗接种率高于95.0%,其中,Ⅲ级暴露者的被动免疫制剂注射率为33.1%。各门诊之间以及同一门诊不同年份之间的就诊者暴露分级构成比存在巨大差异,但差异趋小。结论 2006-2008年,中国狂犬病疫情开始出现10年来增长趋势的下降,南方及中东部地区疫情仍较严重,病例多发于农村地区,儿童和中老年是受危害较大的人群,犬和猫仍是中国主要的狂犬病宿主动物。农村地区犬和猫密度高而免疫率低、暴露后预防处置状况差的情况有所缓解,但仍是中国疫情上升的重要原因。医务人员预防处置技能有所提高,但仍不理想,暴露后处置培训工作是今后卫生部门狂犬病防制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22.
目的了解全国病媒生物监测点三带喙库蚊种群密度及季节消长,为三带喙库蚊及相关传染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2006-2012年在全国病媒生物监测点用诱蚊灯法对城镇居民区、公园、医院、农户和牲畜棚等5种生境的三带喙库蚊进行监测,并对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6-2012年全国病媒生物监测点三带喙库蚊总体平均密度为0.82只/(灯·h)。在19个监测省份中,华东地区的江苏省及华南地区的湖南省和湖北省三带喙库蚊密度相对较高。不同地区不同月份三带喙库蚊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华南地区5-6月该蚊密度较高,西南地区6-8月密度较高,华东、华中、华北及西北地区7-8月密度较高,而东北地区8-9月密度较高。5种生境间的三带喙库蚊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牲畜棚和农户该蚊密度相对较高。三带喙库蚊密度存在年际波动现象,其中2010年最高,2012年最低。三带喙库蚊密度的季节高峰呈现单峰型,牲畜棚7月最高,而农户6-8月最高。结论本研究初步掌握了全国三带喙库蚊密度总体水平、地区差异、生境差别、年际波动、季节消长等特征,为三带喙库蚊及相关疾病监测、风险评估、预测预警及控制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23.
目的 分析2005-2007年中国登革热监测资料,描述中国登革热流行现状、疾病分布和特征.方法 对2005-2007年全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网络直报的登革热病例资料及国家登革热监测点的监测资料,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年全国共报告登革热病例1623例,死亡1例.其中,实验室诊断1356例,临床诊断267例.输入性病例151例,占报告病例总数的9.3%;本地感染病例1472例.全国仅广东和福建省的9个地市报告本地感染疫情,其他省区均为输入性病例,输入地区主要为东南亚国家.夏季南方省份的蚊媒密度仍然较高,有84.6%的布雷图指数(BI)>5,约72.2% BI≥10.监测点未从蚊媒中分离到登革病毒,但广东省曾检测到病毒核酸.结论 国内本土持续性登革热流行尚未有效建立,但输入病例的威胁逐年增加.媒介伊蚊的广泛分布和较高的伊蚊密度、健康人群较低的抗体阳性率以及难以避免的登革热输入威胁使中国南方部分地区具备了发生登革热本地爆发性流行的潜在条件,有必要在重点地区建立蚊媒综合监测和控制系统.  相似文献   
24.
黎舒  陈秋兰  殷文武  李昱  牟笛  李中杰 《疾病监测》2019,34(12):1052-1052
<正>布鲁氏菌病(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引起的人畜共患病。人主要通过接触病死畜或摄入被污染的生奶及奶制品而感染,吸入含布鲁氏菌的气溶胶亦可感染。进入21世纪以来布病在我国死灰复燃,并呈快速上升态势。2014年全国共报告布病病例57 222例,达历史记载最高水平,比历史最低点1993年高175倍,全国60%的区(县)有病例报告。为遏制布病流行态势,中国政府从2010年开始在全国实施中央转移地方支付布病防治项目。2016年农业部、卫生部联合下发了《国家布鲁氏菌病防治计划(2016-2020年)》,按照分类指导原则,对疫情流行程度不同的地区提出了针对性的防控要求。  相似文献   
25.
目的 了解中国狂犬病高发地区儿童狂犬病暴露后处置行为状况.方法 于2007年1月至2008年5月,采取典型抽样方法在狂犬病高发地区广东和贵州两省选取2所地市级小学、2所县级小学、4所乡镇级小学和4所村级小学,通过系统抽样方法在各个年级选择部分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2408名小学生中290人次发生狂犬病暴露,其中47.93%的小学生在暴露后自行进行伤口处理,16.55%自行前往医疗机构就诊,63.79%告诉家长或教师,23.10%的小学生暴露后未采取任何处置措施.广东省小学生暴露率低于贵州省,而暴露后处置行为率高于贵州省.在发生暴露的学生中,不同性别及不同学校级别间的暴露后自我应对情况未发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年级小学生暴露后用酒精消毒和主动就诊行为的比例均较低,但暴露后告诉父母或老师的比例则较高.结论 广东和贵州两省小学生狂犬病暴露后部分未进行任何处置,应加强相关教育.  相似文献   
26.
目的了解2011-2021年我国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的流行特征, 为修订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获取SFTS数据,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 用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验证发病率、病死率随年龄变化趋势。结果 2011-2021年全国27个省154个地级市533个县(区)共报告SFTS确诊病例18 902例, 死亡966例, 年均发病率为0.125/10万, 年均病死率为5.11%。此11年间全国SFTS发病率整体呈上升趋势, 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为14.80%(P=0.001)。全国99.23%的病例集中于河南、山东、湖北、安徽、江苏、浙江和辽宁7个省, 70.28%的病例集中于11个地级市。上述7个省年均病死率差别较大(1.30%~11.27%)。报告地区由2011年13个省51个地级市108县(区), 上升到2021年的19个省88个地级市277县(区), 从中部向东北、西部和南方扩散。南、北方发病均集中在夏、秋季, 4-10月发病数占全年的96.63%, 5-6月达高峰。发病年龄集中在50~74岁年龄组(6...  相似文献   
27.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病因研究和现场调查思路   总被引:37,自引:3,他引:34  
20 0 3年 1月 2日广东省卫生厅首次接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聚集性病例的报告 ,即日组织现场调查 ,之后国内其他部分省市自治区相继出现疫情。该类肺炎与已知的由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军团菌及常见的呼吸道病毒所致的非典型肺炎不同 ,其传染性强 ,病情较重、进展快 ,危害大。 2 0 0 3年 4月16日 ,世界卫生组织 (WHO)已公布经全球 13个实验室联合攻关 ,确认引起本次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体为新型冠状病毒 [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severeacuterespiratorysyndromes ,SARS)病毒 ]。一、疫情的基本特征1.临床特点 :起病急 ,以发热为首发症…  相似文献   
28.
为了解HCV血清学分群(GroupⅠ/Ⅱ)的应用,对省内各种人群1306人进行血清流行病学调查,从抗-HCV阳性者中随机抽取200人,进行HCV血清学分群研究.结果血清学可分群率为72.50%,其中Ⅰ群44.50%、Ⅱ群28.00%,ELISA及PCR两法检测HCV分群的符合率为92.68%.HCV血清学分群方法符合我国HCV流行株的特点.尽管PCR法更灵敏、特异、直观,但ELISA法具有特异、简单、快速及廉价等优点,适于在基层普及应用,有很广阔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29.
目的 评价医务人员预防SARS医院内感染个人防护措施的效果,验证SARS的传播途径。方法 在广东省10家收治SARS患者的主要医院进行了成组设计的病例对照研究,对象为常规参加SARS诊治工作且直接抢救重患者的医护人员,共257人,其中病例组77例,对照组180人。采用统一调查表了解调查对象接触SARS患者程度、个人防护情况、卫生习惯、预防服药等方面情况。单因素分析采用X2检验、多因素分析利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并用趋势X2检验分析个人防护措施的剂量反应关系和联合使用效果。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一直戴12层及以上口罩、穿隔离衣、用鞋套、戴手套、必要时戴眼罩、消毒洗手、漱口液漱口、用滴鼻滴眼液保护鼻眼黏膜、及时洗澡换衣、“不在病区吃饭/饮水/抽烟”、服oseltamivir phosphate等均有保护作用(P<0.05)。非条件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有显著意义的有戴口罩(OR=0.78,95%CI:0.60~0.99)、戴眼罩(OR=0.20,95%CI:0.10~0.41)和穿鞋套(OR=0.58,95%CI:0.39~0.86)。并且趋势分析显示口罩及口罩类型、穿隔离衣、用鞋套、戴手套、必要时戴眼罩、漱口液漱口、用滴鼻滴眼液保护鼻眼黏膜和及时洗澡换衣等措施存在剂量效应关系。无防护参与SARS患者抢救的医护人员的罹患率高达61.5%(16/26),保护率随防  相似文献   
30.
程颖  付强  郑灿军  牟笛  殷文武 《疾病监测》2022,37(3):303-306
医疗机构是特殊的公共场所,也是某些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关键环节,通过改进医疗机构感染防控(感控)工作,可进一步做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并更好地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 回顾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以来我国相关医疗机构感染事件与应对策略,探讨如何通过改进感控环节,更好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 从疫情防控的重点环节,分析医疗机构感控工作的现状和不足;总结与医疗机构感控工作密切相关的入境隔离点、社区中存在的问题,从公共卫生角度,建议进一步完善医疗机构传染病监测预警和监督工作,充分发挥医院哨点作用,并将医院感染监测系统纳入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议医疗机构将感染防控工作“关口前移”常态化,做好辖区社区管控和入境隔离点防控对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