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25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3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8篇
药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1.
患者女,24岁.因"四肢活动障碍23年,加重6年"就诊.患者1岁时出现四肢运动不协调;5岁时开始小便失禁,考虑缺钙,补钙无缓解;12岁时考虑脑瘫,给予对应治疗,运动障碍症状无缓解并逐渐加重;18岁双下肢不能行走,小便失禁及大便排便困难加重.行颈椎MRI检查示:颈2~7段水平段脊髓呈梭形扩张,内见等T1稍长T2信号块影,...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大脑前动脉A1段变异与前交通动脉瘤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32例脑CTA资料,其中42例前交通动脉瘤为研究组,90例无脑血管病变为正常对照组,比较两组大脑前动脉A1段变异的差异。结果前交通动脉瘤组大脑前动脉A1段变异率(78.6%)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1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349,P0.001)。结论大脑前动脉A1段变异与前交通动脉瘤发病存在相关性。CTA能清晰地显示前交通动脉瘤的情况,为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3.
24.
目的总结第三脑室淋巴瘤CT及MRI影像学特征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第三脑室淋巴瘤CT及MRI影像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观察病灶的部位、形态、大小、边缘、瘤周水肿、MRI平扫、增强以及1H-MRS特点。结果第三脑室淋巴瘤CT平扫多表现等/稍高密度圆形或类圆形肿块;MRI平扫表现T1WI呈低/等信号,T2WI呈等/高信号,增强扫描病变呈明显均匀强化,且可出现"握拳征"、"尖角征"、"脐凹征"或"开环征";1H-MRS表现为NAA峰减低,Cho峰升高,Lip峰明显升高。病理上肿瘤细胞均呈弥漫密集分布,肿瘤细胞大小较一致,胞浆少,核大,出血、坏死及钙化少见。结论第三脑室淋巴瘤具有影像学特征表现,单纯的影像学对其诊断有一定限度,确诊仍需临床资料、组织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病变性质的确定对选择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5.
临床上引起腰腿痛的病因较多,一般认为来源于发生退变的椎间盘及周边的韧带和肌肉等组织,其中硬膜外静脉丛曲张是一个长期被忽视的病因。硬膜外静脉丛广泛分布在椎管内侧与硬膜、神经根直接相邻,并作为腔静脉辅助引流系统在体液循环中发挥重要作用。由于骨性椎管容积相对固定,所以若硬膜外静脉丛严重迂曲、扩张则有可能直接挤压硬膜、马尾或者相应节段神经根,导致类似椎间盘突出症或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症状。因扩张的静脉丛缺乏特异的影像学表现,在临床上很难准确地与椎间盘突出症或椎管狭窄症等相鉴别,故极易被忽视。然而,扩张的静脉丛迂曲且壁薄,术中很容易出血,增加手术难度,同时也会导致如术后硬膜外血肿等相关并发症。虽然对硬膜外静脉丛的研究开展较早,且已经被纳入大多数的解剖学图谱中,但临床医生对于硬膜外静脉丛的解剖结构、形态学特征、临床意义和影像学检查等细节仍然所知甚少。通过对以上几个方面进行文献综述,介绍硬膜外静脉丛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6.
目的 探讨低浓度对比剂联合低电压和迭代重建算法行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心率≤70次/min、心律规则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A、B2组,各30例,A组管电压120 kVp,370 mg I/mL对比剂,滤波反投影算法(FBP)重建;B组管电压100 kVp,270 mg I/mL对比剂,自适应迭代剂量减低算法(AIDR 3D)重建.采用双盲法评价2组间冠状动脉各节段图像质量的差异,比较2组兴趣区增强CT值、噪声(SD)、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剂量长度乘积(DLP)和有效辐射剂量(ED)的差异.结果 60例检查成功率为100%.注射对比剂时患者有明显热感者B组(4/30)明显低于A组(25/30).主观评价2组间可诊断的节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兴趣区增强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SD、SNR以及CNR均有显著差异(P<0.05).2组间DLP和E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较A组降低约50%.结论 采用低浓度对比剂(270 mg I/mL)联合低电压(100 kVp)和迭代重建算法(AIDR 3D)在320排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中能获得满意的诊断图像,且患者舒适度好,并能有效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27.
目的通过检测外排泵基因adeR在鲍曼不动杆菌中的分布及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药敏情况,初步探讨外排泵对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的影响。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84株鲍曼不动杆菌外排泵基因adeR的分布情况,并根据PCR结果将菌株分为adeR基因阳性组和adeR基因阴性组,比较两组鲍曼不动杆菌对阿米卡星、头孢吡肟、左氧氟沙星和亚胺培南的耐药率。结果 PCR结果显示,收集的鲍曼不动杆菌adeR基因阳性率为70.24%(59/84);adeR基因阳性组对阿米卡星、头孢吡肟、左氧氟沙星和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83.93%、90.74%、84.75%和67.80%;adeR基因阴性组对各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分别为58.33%、73.91%、56.00%和44.00%;两组间耐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排泵基因adeR在该地区鲍曼不动杆菌中的检出率较高,与临床常用抗菌药物耐药情况高度相关,提示外排系统是该地区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8.
病例男,59岁,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下腹部疼痛,呈持续性胀痛,间歇性发作,疼痛能忍受,无远处放射性疼痛,改变体位疼痛无明显减轻,外院CT提示右输尿管上段走行区域占位性病变、右肾积水。体格检查:右下腹压痛,无反跳痛,其余均未见明显异常。化验检查:尿糖(+++),尿培养及药敏示48 h后无细菌生长,尿脱落细胞学检查可见少量中性粒细胞及少许退变的尿路上皮细胞。  相似文献   
29.
中枢神经细胞瘤(central neurocytoma,CNC)是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中比较少见的一类,约占颅内原发肿瘤的0.25%~0.5%[1].笔者回顾性分析本院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CNC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和病理,复习相关文献,以提高诊断准确性. 1 病例报告 例1 男,31岁.头痛伴呕吐3个月入院.体格检查:神志清楚,未见感觉、运动异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CT表现:右侧侧脑室体部见50 mm×45 mm大小的等密度团块影,其内见斑片状钙化影,双侧侧脑室扩大,中线稍向左侧移位.MR表现:右侧侧脑室体部见等T1等T2团块影,大小约52.1 mm×47.5 mm×52.3 mm,边界清楚,边缘不光整,内见小片状长T1长T2信号,跨越中线向左生长,左侧侧脑室受压推移.双侧侧脑室扩大,右侧明显.增强扫描病变明显不均匀强化.病理检查:HE染色,光镜见肿瘤细胞大小一致,核圆形规则,核仁不明显,可见由致密纤维性基质组成的无核区,未见核多形性和核分裂像.病理诊断:中枢神经细胞瘤.  相似文献   
30.
目的探讨弥漫性胶质瘤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 PA)表达水平与胶质瘤级别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3~2016年手术切除的弥漫性胶质瘤标本45例,其中低级别胶质瘤20例(WHOⅡ级),高级别胶质瘤25例(WHOⅢ~Ⅳ级)。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VEGF、MMP-9及u PA的表达水平。结果高级别胶质瘤VEGF、MMP-9表达水平明显高于低级别胶质瘤(P0.05),不同级别胶质瘤u PA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VEGF、MMP-9在弥漫性胶质瘤发生发展中可能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