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2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13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0篇
外科学   73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 毫秒
21.
在家兔的股骨内髁上作一关节软骨全层缺损,且从同侧胫骨近端取下一片骨膜骨块,将骨膜生发层向外包绕骨块,嵌入缺损处,观察其作用。实验表明,骨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化生成软骨;滑液环境与关节运动在软骨化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透明软骨化生和再生率与运动量及开始时间相关;自体骨可作为一种将游离骨膜固定在软骨缺损内的填充材料。  相似文献   
22.
胸椎黄韧带骨化症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研究胸椎黄韧带骨化症(OLF)的诊断与手术治疗方法,探讨其病因、病理、手术效果与并发症。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手术治疗的46例OLF病例进行分析。手术方法均采用椎管后壁切除术。结果:术后40例随访1.5年以上,6例经短期观察。优20例,良17例,可5例,差4例。结论:OLF所致的脊髓病表现复杂,手术治疗必须慎重操作。手术近期效果良好。以“孤立-磨薄-分割-切除”的方法行椎管后壁切除减压是治疗本病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3.
脊髓型颈椎病合并后纵韧带退变的病因和病理变化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CSM)合并后纵韧带退变(DPLL)的病因和病理变化过程。方法:回顾总结350例CSM手术所见,对术中切除的182例DPLL送病理切片行光镜观察。对2例正常人的颈椎后纵韧带(PLL)和5例典型的DPLL标本进行了电镜观察。结果:后纵韧带正常者168例(48%),DPLL182例(52%),其中纤维化增厚86例(24.6%),纤维化合并软骨化21例(6.0%),纤维化合并骨化75例(21.4%)。结论:CSM合并DPLL者高达到52%,其病因呈继发于颈椎间盘退变。DPLL退变过程分为3个阶段:纤维化增厚、软骨化和骨化。DPLL是OPLL成因之一。  相似文献   
24.
颈椎间盘纤维环及髓核的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在颈椎间盘纤维环及髓核退变中组织形态的变化。方法:对正常人、单纯颈椎间盘突出症、脊髓型颈椎病三组椎间盘纤维环及髓核进行电镜观察。结果:三组椎间盘胶原纤维无明显变化,单纯颈椎间盘突出症与脊髓型颈椎病人的退变椎间盘细胞较正常人有明显变化,表现为严重退变或细胞坏死。结论:单纯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椎间盘以退变细胞为主,为退变早期阶段功能代偿期,脊髓型颈椎病椎间盘以坏死细胞为主,为退变晚期阶段,为不可逆期;颈腰椎间盘退变的组织形态学不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25.
目的 检测后纵韧带骨化(OPLL)患者脊柱韧带细胞体外培养的生物学特性.方法 分离并体外培养后纵韧带骨化患者非骨化部位和非后纵韧带骨化患者的脊柱韧带组织,建立8个骨化细胞系(OL1-OL8)和7个非骨化细胞系(NL1-NL7),观察其体外培养条件下的细胞表型.结果 8个OL细胞系中,有4个OL细胞系表达成骨细胞表型,具有较高的碱性磷酸酶(ALP)活性[(1.05±0.43)U/mL],可形成骨小结节,阿尔新兰及茜素红染色呈阳性,可分泌骨钙素(OC)(OL1:3.7 ng/mL,OL3:3.5 ng/mL,OL7:2.9 ng/mL,OL8:2.6 ng/mL).而7个NL细胞系的ALP活性均低(0.47±0.05)u/mL),未测到OC分泌,不形成骨小结节,钙盐染色阴性,表现典型的成纤维细胞表型.结论 成功建立脊柱韧带细胞系;后纵韧带骨化患者脊柱韧带细胞体外培养可表达成骨细胞表型.  相似文献   
26.
目的 通过观察辛伐他汀对体外培养成骨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及对颅骨血管新生的影响,探讨其促进骨形成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离体培养颅骨成骨细胞与辛伐他汀作用24h后,提取RNA行RT-PCR,半定量测定细胞VEGF mRNA的表达,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吸光度测定VEGF蛋白表达水平;小鼠头皮下局部注射辛伐他汀和空白溶剂25μl,连续5d,1个月后取出颅骨做病理检查.结果 辛伐他汀可增加成骨细胞VEGF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局部用药后可见小鼠颅骨增厚,骨质内部有新生血管出现.结论 促进成骨细胞VEGF的表达及骨内血管新生,是他汀类药物促进骨形成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7.
预置针定位法颈椎前路钢板植入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1998年6月-2002年6月,我们采用预置针定位法颈椎前路钢板内固定术治疗56例,经术中透视及术后拍片证实无1例钢板安放错误,其中50例经6个月-4年随访无一例钢板及螺钉脱出、断裂,颈椎曲度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28.
大重量牵引复位前路融合内固定治疗陈旧性下颈椎脱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大重量牵引复位前路融合内固定治疗陈旧性下颈椎脱位的价值和注意事项。方法 本组8例,男5例,女3例,受伤至人院时间3周~6个月,平均2.5个月,人院后行颅骨牵引,逐渐增加重量,难以复位者行小关节突切除,复位后行前路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结果 8例患者均获较好的复位,其中6例获完全复位;复位牵引重量10~18kg,平均13.5kg;6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4.5个月,按Frankel分级,除1例A级患者无恢复外,其余5例均有恢复,分别改善1或2级;所有患者均获骨性融合。结论 采用大重量颅骨牵引,难以复位者辅以小关节突切除,复位后行前路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治疗陈旧性下颈椎脱位,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9.
从1978年5月至1992年5月手术治疗颈椎病400例,其中46例(11.5%)手术效果不满意。46例中有22例(47.8%)经再次手术治疗。作者通过手术前后脊髓造影或CT检查分析了各种因素,发现与手术有关(31例67%)为主要因素。提出年龄大、病史长、广泛椎管狭窄、多节段病变常导致脊髓横断面积减少,如有上述两种以上的综合因素,疗效会更差。  相似文献   
30.
经前路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切除术:45例经验介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张佐伦  张兴凯 《中华骨科杂志》1994,14(9):519-521,T001
从1978年6月~1993年6月,共收治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PLL)75例。对C3以下45例行前路骨化韧带切除术。其中连续型OPLL12例,节段型33例。所切除骨化后纵韧带的平均长度27.9mm,厚度4.6mm,宽度3.1mm。对40例随防1~11年,优20例,良12例,改进4例,无变化3例,加重1例,有效率90%。C3以下OPLL,其厚度<5mm,狭窄率42.5%,适合前开槽式切除术,骨化韧带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