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7篇
眼科学   14篇
药学   1篇
  2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9 毫秒
21.
急性圆锥角膜水肿愈合后的深板层角膜移植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报道1例急性圆锥角膜水肿瘢痕愈合后Ⅱ期行深板层角膜移植术(deep lamellar keratoplasty,DLKP)治愈的病例,并对手术机理及可行性进行分析。方法对1例急性圆锥角膜水肿患者,采用Ⅰ期放射状角膜切开术、Ⅱ期DLKP术的方法治疗,对患眼裸眼及矫正视力、屈光状态、裂隙灯检查结果进行观察,随访期4年。结果该患者在急性圆锥角膜水肿阶段,采用放射状角膜切开术能有效控制急性期的各种症状,Ⅱ期DLKP术中能够完整的暴露角膜后弹力层,术中无后弹力层微穿孔发生。DLKP术后4个月至2年视力一直稳定在裸眼0.4、矫正0.8。结论急性圆锥角膜水肿所致的破裂的角膜后弹力层可以恢复其结构和功能,且具备一定的强度,为Ⅱ期DLKP术创造时机。  相似文献   
22.
目的 从眼底形态学角度探讨复方血栓通胶囊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患者72例(72只眼)随机分为复方血栓通治疗组和丹参治疗组.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分别行最佳矫正视力、视网膜分支静脉相对直径(d/D)和眼底出血相对面积(a/A)的测量.结果 两组治疗后1个月,最佳矫正视力均明显提高(P<0.01),d/D值均明显减小(P<0.01),且均无组间差异(均P>0.05).治疗后两组a/A值均明显缩小(P<0.01),但治疗后血栓通组a/A值(4.11±2.46)明显比丹参组a/A值(8.36±2.73)小(P<0.01).结论 复方血栓通胶囊口服能有效提高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后的视力、缩容迂曲静脉、促进出血吸收.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讨IgA肾病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及其临床特征。方法:将152例IgA肾病进行体质分类,并记录其临床分型及检测相关指标。结果:IgA肾病中医体质类型分布差异较大,从高到低依次为气虚质(31.58%)、阴虚质(26.32%)、湿热质(19.08%)、血瘀质(7.9%)、阳虚质(5.9%)、气郁质(5.3%)、痰湿质(2.0%)、平和质(1.3%)及特禀质(0.6%);气虚质、阴虚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以无症状尿检异常型和镜下血尿型为主,阳虚质以大量蛋白尿型为主,痰湿质以高血压型为主,血瘀质可表现为血管炎型;气虚质、阴虚质、阳虚质各项指标呈逐渐加重的趋势,痰湿质体质指数和平均动脉压最高,湿热质表现为中等量蛋白尿,血瘀质和气郁质各项指标均处于"中间型"。结论:IgA肾病中医体质以气虚质、阴虚质和湿热质多见,体质类型与发病形式及客观指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4.
背景:穿透性角膜移植后即使没有发生免疫排斥反应,植片内皮细胞密度也会以超生理的速度进行性下降,即发生植片内皮细胞慢性失功.目的:评价穿透性角膜移植后局部糖皮质激素眼液对植片内皮细胞慢性失功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临床对比分析,于2004-05/2009-05在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眼科内实施.对象:穿透性角膜移植患者54例(54只眼).方法:对穿透性角膜移植病例术后以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液治疗:6次/d,1个月;4次/d,2个月;2次/d,1个月,之后分为停药组和长期组.长期组以2次,d,再持续治疗直到术后12个月,停药组停止以任何激素或免疫抑制药物眼局部或全身治疗.主要观察指标:对患者内皮细胞密度进行随访,随访时间(3.12±0.28)年.结果:停药组和长期组在穿透性角膜移植后36个月内植片内皮细胞密度均有显著降低,内皮细胞密度在各随访时间点与前次随访结果相比均显著卜降(P均<0.01),停药组内皮细胞密度由术前的(2 438±211)个/mm~2降低到术后的(1 424±124)个/mm~2;长期组由术前的(2 791±229)个/mm~2降低到术后的(1 614±114)个/mm~2.停药组和长期组在术前和术后各时间点组间比较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但2条曲线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即穿透性角膜移植后糖皮质激素眼液治疗并不能对内皮细胞密度的减少造成影响(P>0.05).结论:局部糖皮质激素眼液治疗不能缓解植片内皮细胞慢性失功的进展速度.  相似文献   
25.
我科采用选择性激光小梁成形术(selective laser trabeculoplasty,SLT)治疗穿透性角膜移植术(penetrating keratoplasty,PKP)后继发性青光眼6眼,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6.
目的 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角膜内皮细胞(CEC)形态学的影响.方法 自身对照研究.50例(50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用角膜内皮显微镜(CSM)对手术前及术后12个月角膜中央及5.5 mm处12点、3点、6点、9点5个点位,每一点位的5个区域(中央-C、上方-S、颞侧-T、鼻侧-N、下方-I),共25个点的CEC进行拍照及图像合并.计算图像数字化后的CSM常用参数及新参数:细胞分型比例、细胞边长变异、角度变异、暗区面积等.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中的Dunnett-q检验比较各象限参数与中央区参数,手术前后的参数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 术后12个月与术前比较,细胞密度(CD)[术前(2 854-&#177;290) cells/mm2、术后(2 035&#177;150)cells/mm2,t=17.86]、平均细胞面积(Save)[术前(351土29)μm2、术后(606&#177;59)μm2,t=27.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六角形细胞比例(HEX)[术前(63.5&#177;4.2)%、术后(61.2&#177;3.7)%]、六角形细胞边长变异(Ev)[术前(19.7&#177;2.5)%、术后(20.2&#177;2.2)%]、六角形细胞角度变异(Av)(术前158.4&#176;&#177;27.5&#176;、术后155.3&#176;&#177;19.1&#176;)、多边形细胞比例[术前(12.3&#177;2.7)%、术后(11.2&#177;3.4)%]、五边形细胞比例[术前(4.8土2.2)%、术后(5.7&#177;2.4)%]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EC暗区数量(术前0.31&#177;0.14、术后0.83&#177;0.25,t=18.65)及暗区面积[术前(81.3&#177;55.2)μm2、术后(244.9&#177;131.6)μm2,t=5.25]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术后12个月,以上CEC参数在角膜中央5.5 mm范围内的4个代表性点位(12点位、3点位、6点位、9点位)和中央区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 白内障术后的较长时间内CEC未完全再平均分布,采用多象限多点位分析的方法更能反映整个角膜CEC的特点.  相似文献   
27.
目的 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早期区域性角膜水肿的临床特征。方法 收集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患者50例(50只眼)。采用角膜内皮显微镜(corneal specular microscope, CSM)对手术前后角膜中央、12点、3点、6点及9点位的5个象限,每一象限的5个区域总共25个位置的角膜内皮细胞(corneal endothelial cells, CECs)进行拍照、图像合并及数字化分析。采用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anterior segment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S-OCT)获取白内障手术前后全角膜厚度图,分析区域性角膜水肿与区域性CECs密度(corneal endothelial cell density, CD)改变的相关性。结果 入组50例手术均顺利实施,随访期(12.5±1.1)个月。5个象限共25个位置CEC数据显示: 术后1d,平均CD为(2045±153)个/mm2,较术前平均(2557±265)个/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中央区参数相比,12、3、6、9点位CD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d,在中央、12、6、9、3点位,角膜厚度变化分别为(162.7±84.8)、(285.1±114.5)、(121.1±91.2)、(257.2±123.4)、(145.1±91.4)μm,均较术前增加(P均<0.01)。术后1d,区域性CD减少与区域性角膜水肿存在正相关(r=0.87,P=0.001)。结论 白内障术后区域性的角膜厚度增加可间接反映区域性CD减少的程度。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视知觉学习对早期老视者临床症状的改善作用。方法前瞻性对照研究。选取来本院就诊的有早期老视症状者80例,年龄40~45岁,平均(42.3±2.5)岁,负镜片法测量双眼调节幅度,选取调节力差的眼为受检眼(80眼),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一组进行为期3个月,每周3次,每次12~15 min的视知觉学习训练(治疗组);另一组为对照组。评估治疗组训练前和训练3、6、9、12周后的主观感受,2组训练前和训练3、6、9、12周后的单眼远视力、调节幅度、阅读视力、最大阅读速度、临界字体、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AS-OCT) 检查晶状体调节变化幅度。采用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对各项指标不同时间点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训练前和训练3、6、9、12周后,治疗组各项主观感受评分:视近困难、阅读疲劳、暂时性视物模糊、眼部酸痛、久视头晕评分训练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83.9、482.7、160.9、198.3、126.7,P均<0.05)。治疗组和对照组单眼远视力、调节幅度、晶状体调节变化幅度训练前后变化趋势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阅读视力、最大阅读速度、临界字体训练前后变化趋势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0.3、4.6、41.5,P均<0.05)。结论视知觉学习训练可有效改善有早期老视症状者的近距离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29.
目的 观察羟苯磺酸钙胶囊对糖尿病性视神经病变(DON)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78D前置镜、眼底数码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中心30°视野检查确诊为DON的患者235例235只眼的临床资料.根据DON亚型分成前段缺血性视神经病变(AION)、视盘水肿(DP)、视盘新生血管(NVD)3组,分别为71、71,93只眼.每一组再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羟苯磺酸钙胶囊500 mg口服治疗,对照组给予维生素E胶囊10 mg口服治疗,均为2次/d.对诊断为AION的患者,均额外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16 ml加人生理盐水250 ml中静脉滴注,1次/d,6次为1个疗程,连续2个疗程,疗程间隔3~4 d,疗程持续6个月.分别于开始治疗后2、4、6、8个月观察疗效,采用t检验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的统计学方法对视野缺损面积与中心30°总视野缺损面积比值(VFD/V)、视盘水肿面积与视盘面积比值(EA/d),视盘新生血管网面积与视盘面积比值(NA/d)、视盘新生血管FFA渗漏面积与视盘面积比值(LA/d)等视视盘参数行半定量分析.结果 治疗后2个月,羟苯磺酸钙组VFD/V为0.25±0.10,较治疗前的0.49±0.13有明显改善(P<0.001);EA/d为0.94±0.53,较治疗前的1.57±0.71有明显改善(P<0.001);LA/d为1.83±1.12,较治疗前的3.42±1.88有明显改善(P<0.001).在开始治疗后的2、4、6、8个月,羟苯磺酸钙组与对照组之间上述参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随访期内,同对照组相比,羟苯磺酸钙组参数VED/V、EA/d和LA/d随时间变化的趋势更为快速(P值均<0.01).参数NA/d在各随访时间点组间和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口服羟苯磺酸钙胶囊能快速有效改善DON出现的视野缺损、视盘水肿,降低视盘新生血管的不良渗漏情况.  相似文献   
30.
目的观察分析不同年龄组正常国人上睑板腺(UMG)的临床特征。方法横断面研究。对792例(1 584眼)江浙沪地区汉族健康志愿者依年龄分10组(自1岁开始,10岁为一组)。收集UMG图像评级(Grade)、UMG形态学指标[数目(n)、密度(d)、平均宽度(WA)、平均长度(LA)、所占面积比(RA)]、睑缘形态异常评分(LAS)、睑板腺评分(M)、睑板腺分泌评分(MS)、角膜荧光素钠染色积分(FI)、泪膜破裂时间(BUT)和泪液分泌试验(SⅠT)等指标。各指标与年龄制作统计图行描述性分析,并运用相关性分析观察各参数与年龄的相关性;不同性别间指标行非参数检验或t检验分析。结果UMG各形态学及临床学指标在性别间除51~60岁组的M和71~80岁组的n外(t=-3.162、-2.291,P<0.05),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d、LA、RA、M和BUT均与年龄呈负相关(r=-0.625、-0.493、-0.593、-0.862、-0.322、-0.521,P均<0.05);Grade、WA、LAS、MS、FI均与年龄呈正相关(r=0.296、0.255、0.527、0.303、0.228,P均<0.05);SⅠT与年龄无相关性(r=-0.125,P>0.05)。结论正常江浙沪汉族国人存在与年龄相关的上睑板腺形态学及临床学参数改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