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7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23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18篇
外科学   14篇
综合类   23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38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22.
背景:对移植受者尿液成分进行定期监测可以作为判断移植肾功能、状态的一种方法.目的:分析肾移植受者尿液中供者细胞出现与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60例供者为男性、受者为女性的肾移植受者,分为移植后早期检测组40例、急性排斥组10例、移植后功能稳定组10例.定期提取尿液中细胞DNA,利用PCR检测Y染色体上特异的基因片段DYZ-1.结果与结论:在手术第1日受者的尿液中可检测到供者细胞DNA,随着时间的延长,尿液中供者细胞DNA量逐渐减少,至术后1个月,有8例受者的尿液中供者细胞DNA消失,其中1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另外32例受者的尿液中仍有供者细胞DNA的出现,其中7例发生了急性排斥反应;存活3个月以上发生急性排斥反应10例患者,7例尿液标本中能检测到供者细胞DNA,对急性排斥者进行治疗后1个月,71.4%转为阴性;而在稳定期的10例肾功能良好受者,仅1例受者尿液中DYZ-1基因阳性.提示对肾移植受者尿中供者细胞DNA的进行定期检测,可以作为监测急性排斥反应发生及预后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23.
背景:肾移植是治疗肾功能衰竭最有效的手段,如何提高移植物及受者的长期生存率和生存质量仍然是肾移植的重要课题。B细胞群的浸润与移植肾失功间的关系尚处于争论阶段。 目的:分析CD20+ B细胞浸润与移植肾存活时间的相关性,探讨浸润B细胞在移植肾排斥反应病变中的作用。 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病例分析,于1989-01/2006-12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二附属医院器官移植研究室完成。 对象:纳入40例难治性排斥反应导致移植肾失功并行移植肾切除的患者。 方法:切除的移植肾组织经石蜡包埋、切片后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肾组织中CD20的表达情况,CD20+ B细胞群在肾间质呈弥漫性浸润者视为阳性。计算移植肾的存活时间。 主要观察指标:统计分析CD20表达对移植肾存活时间的影响及其与移植肾排斥反应导致失功的相关性。同时统计分析性别、年龄、冷缺血时间、热缺血时间、免疫抑制方案、术后高血压以及是否为二次移植对CD20表达的影响。 结果:①40例切除的移植肾组织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中,CD20+ 19例(48%)。②失功的移植肾中CD20的表达与其性别、年龄、冷缺血时间、热缺血时间、免疫抑制方案、术后高血压以及是否为二次移植不相关。③40例移植肾的存活时间最长为110个月,最短为2周,平均为35个月。CD20+组移植肾存活时间明显短于CD20-组[(34.9±5.4),(45.8±5.9)个月(P﹤0.05)]。 结论:CD20+的B细胞群浸润可使移植肾的存活时间减少,导致移植肾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24.
背景:半乳糖凝集素家族蛋白在移植免疫调节中的作用已被提出,目前尚未有半乳糖凝集素7检测对于肾移植后围手术期移植肾功能不全的辅助诊断,对肾移植受者而言,监测半乳糖凝集素7可能及早发现移植后肾功能异常,为临床治疗争取时间。目的:检测半乳糖凝集素7在移植肾急性抗体介导性排斥反应中的表达。方法:选取同种异体肾移植后行移植肾穿刺活检诊断为急性抗体介导性排斥反应的患者27例,同时选取同期移植后肾病理穿刺经诊断为正常的患者10例做对照。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半乳糖凝集素7在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血清半乳糖凝集素7蛋白表达水平差异。结果与结论:免疫组织化学正常组光镜下半乳糖凝集素7表达于近曲小管上皮细胞表面微绒毛,肾小球、远曲小管、集合管和静脉未见其表达;急性抗体介导的体液性排斥反应组光镜下肾小动脉内膜水肿,管壁纤维素样坏死,肾小球肾小管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半乳糖凝集素7仅见于近曲小管上皮细胞表面微绒毛,同时动脉平滑肌也有表达,阳性度较高。急性抗体介导的体液性排斥反应组半乳糖凝集素7阳性细胞计数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急性抗体介导的体液性排斥反应组血清半乳糖凝集素7的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果说明,移植肾穿刺病理活检安全可靠,对患者及移植肾无不良影响,半乳糖凝集素7检测对于肾移植后围手术期移植肾功能不全的辅助诊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5.
目的:比较针刺与灸大椎、关元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临床功能、腰腹肌力学方面的效应差异。方法: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艾灸组、针刺组,每组20例。艾灸组隔天轮流温和灸大椎、关元穴,每次灸1h,每天1次;针刺组,针刺病变腰椎相应的夹脊穴、肾俞、大肠俞、环跳等,每次30min,每天1次,均3周为一疗程,治疗1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L4左右两侧脊旁肌、腹直肌表面肌电图情况及JOA下腰痛评分。结果:①JOA评分:两组患者主观症状评分、日常活动评分及总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P0.05);针刺组治疗后主观症状评分、日常活动评分及总分优于艾灸组(6.95±0.94vs 5.50±0.89,10.90±1.86vs 8.90±1.92,22.50±2.82vs19.35±2.70,均P0.05)。②表面肌电图检查:两组治疗后均能降低前屈位、后伸位、直立位、左右侧弯位及飞燕式体位上的表面肌电均方根(RMS)值(P0.05,P0.01),在前屈位、左右侧弯体位上,针刺组降低幅度明显大于艾灸组(P0.05);两组治疗后均能提高坐位、前屈位、后伸位、直立位、左右侧弯位、飞燕式七个体位上的中位频率(MF)值(P0.05,P0.01),在前屈位上针刺组治疗后电极中位频率提高更明显(P0.05)。结论:常规针刺和艾灸大椎、关元穴治疗均能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肌肉功能,缓解肌肉疲劳,增加肌肉耐疲劳能力,增强腰椎的稳定性,改善其主观症状,提高其日常活动能力,但针刺治疗效果更优。  相似文献   
26.
偏头痛是临床常见的一类病理机制尚不明确的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的原发性痛症,对患者日常生活乃至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困扰。可用于该病的对症药物存在局限性,而在非药物治疗手段里,不良反应低、安全性高的针灸疗法得到了广泛认可。周文强主任在临床上运用人迎气口脉法指导针刺五输穴治疗各类痛症颇有成就,笔者在门诊跟师期间采用该法治疗偏头痛行之有效,现将1则临床验案记录如下,以供参考与推广。  相似文献   
27.
背景:联合检测对于早期诊断BK病毒相关性肾病有着重要意义,目前研究较少。目的:探讨肾移植后联合检测诊断BK病毒相关性肾病的方法,并初步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留取84例肾移植患者的尿液和外周血标本,进行BK病毒感染负荷的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尿液巴氏染色检测,同时进行移植肾病理穿刺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检测,用于早期诊断BK病毒相关性肾病。结果与结论:2例患者诊断为BK病毒相关性肾病,占移植肾活检病例的2.5%。2例患者证实BK病毒相关性肾病后予以免疫抑制剂减量,肾功能明显好转。结果显示以上方法联合检测可提高BK病毒相关性肾病的诊断率,简便、可靠、准确,为进一步研究BK病毒感染与肾移植后移植物丢失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8.
移植肾切除标本中C4d表达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检测C4d在难治性排斥反应移植肾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体液免疫参与难治性排斥反应与移植肾长期存活的相关性.方法 以40例难治性排斥反应致移植肾切除患者为研究组(A组),20例移植术后因移植肾功能一过性异常行穿刺活检患者作为对照组(B组);应用C4d多克隆抗体对移植肾组织的石蜡切片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C4d在切除移植肾中的表达情况,分析2组标本中C4d的表达差异.结果 A组中检测到C4d阳性17例(42.5%),17例C4d阳性患者中存活时间<5年的移植肾12例(70.6%),明显多于存活时间>5年者的阳性数(5例,29.4%);B组中C4d阳性2例(10.0%),2组比较P=0.024.A组中受者男28例,女12例;年龄27~67岁,平均(39±10)岁;冷缺血时间6~12 min,热缺血时间170~720 min;免疫抑制方案为吗替麦考酚酯加环孢素加糖皮质激素19例、吗替麦考酚酯加他克莫司加糖皮质激素7例、硫唑嘌呤加环孢素加糖皮质激素14例;二次移植4例;31例术后仍有高血压.经t检验与X2检验,以上各因素与移植.肾C4d的阳性沉积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 体液免疫参与的难治性排斥反应是影响移植物长期存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9.
张永树,生于1941年,福建泉州市人,福建中医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1999年被《泉州市卫生志》录入“泉州市有突出贡献的医学界人物”章节。2002年被确定为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药专家。2006年荣获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2008年7月科技部批复“张永树临床经验学术思想研究”列入全国“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立项计划。  相似文献   
30.
胃癌的发病率居全球恶性肿瘤发病率第五位,病死率居第三位.胃癌患者被发现时常伴有肿瘤远处转移和浸润,失去了手术治疗的机会,因此化疗联合靶向治疗成为晚期胃癌患者的重要治疗方法.以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家族成员为靶点的药物可以在晚期胃癌患者的靶向治疗中取得较好的效果,然而众多研究数据中,应用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药或抗EGFR单克隆抗体,对转移性胃癌患者的治疗无明显效果.胃癌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随着研究的深入,EGFR家族成员的交互作用将逐渐被阐明,这将有助于了解EGFR家族成员在胃癌靶向治疗中的作用.因此,本文对关于抗EGFR家族靶向药物在胃癌治疗中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