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30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35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21.
目的比较右心室主动固定电极和被动电极的临床应用效果,探讨主动固定电极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8.12~2009.12采用主动固定电极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20例(RVS组)与同期应用被动电极行右室心尖部起搏20例(RVA组),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1个月起搏参数、术中右心室电极到位所需X线曝光时间以及术中及术后1个月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中即刻及术后1个月随访起搏参数RVS组与RV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心室电极到位所需x线曝光时间RVS组稍长[RVS组为(315±69)s,RVA组为(213±43)s],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及术后两组均未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使用主动固定电极进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是可行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22.
经导管封堵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探索应用国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perimembraneventricularseptaldefect ,PMVSD)的近期疗效。方法 应用国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对 8例PMVSD进行封堵器治疗。患者年龄 3~ 2 6 (16± 8)岁 ,超声心动图示室间隔缺损直径为 3~ 7(4 6± 0 9)mm ;在透视及超声监测下通过建立股动静脉轨道、经右心系统释放封堵器 ;术后 2 4h、1月、3月及 6个月分别行经胸超声及X线检查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全组技术成功率 10 0 % ,术中未发生任何重要并发症。全部患者封堵后无一例存在残余分流 ,术后即刻完全封堵率 10 0 % ;术后 2 4h、1月、3月及 6个月进行随访 ,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无残余分流 ,X线检查全部显示肺血减少 ,心胸比例不同程度缩小。结论 经导管置入性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PMVSD是一种安全有效近期疗效良好 ,但远期疗效尚需更大规模的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23.
冠脉痉挛与变异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冠脉痉挛与变异型心绞痛(VA)和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关系。方法 对30例AMI和14例VA患者施行冠状动脉造影(CAG),以冠脉狭窄>50%为CAG阳性。结果 在30例AMI患者中有4例CAG正常,在14例VA中,CAG正常2例,狭窄程度在50%~90%的12例。结论 本文结果提示,冠脉痉挛在VA和AMI的发病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冠脉痉挛不仅可以发生在有严重狭窄的冠状动脉,亦可以发生于造影正常的冠状动脉。  相似文献   
24.
随着介入治疗方法及器械的不断发展,逐步拓宽了先天性心脏病治疗的方法,开辟了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新领域。这一治疗方法具有操作简便、痛苦少、成功率高、安全有效、无并发症等优点,为越来越多患者所接受。现着重谈论这一领域的进展。  相似文献   
25.
伍广伟  王风 《广西医学》2002,24(10):1574-1577
近年来 ,随着介入性心脏病学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 ,冠脉内支架术也广泛地用于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术后治疗血管闭塞 ,或者在血管成形术中选择性地应用以降低再狭窄的发生率 ( 1)。血管内支架的应用虽可以部分降低再狭窄率 ,但新近研究显示冠脉支架置入后支架内再狭窄(RS)率为 2 8%( 2 )。因此 ,寻找一种有效且临床使用的防止再狭窄的方法 ,已成为介入心脏病学研究的热点。本文就目前支架内 RS预防方面的一些研究进展总结如下。1 药物治疗  目前用于再狭窄预防的药物很多 ,主要种类有 :抗血小板药物和抗血栓药物、抗炎症药…  相似文献   
26.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对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支架植入术(CASI)后早期抗凝的作用。方法:将64例PTCA和支架植入术后患随机分为低分子肝素(LMWH)组与普通肝素组(SH)组,观察两组7天内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LMWH组无一例出现并发症,及急性心血管事件,SH组4例牙龈出血,2例于12小时内出现血尿。2例导管穿刺部位出现血肿、渗血。两组比较出血并发症有显性差异(P<0.05),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无显差异(P>0.05)。结论:LMWH与SH一样具有较强抗凝作用,能预防PTCA术后急性血栓形成,且出血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7.
通心络对老年冠心病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通心络对长期应用其他心血管药物的老年冠心病患者的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较长期应用心血管药物的冠心病患者200例,分为2组,均常规继续服用以往药物,通心络组给予通心络胶囊口服,观察2组用药效果、不良反应及生化改变。结果通心络组合并应用多种心血管药物效果显著,且没有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在心血管治疗中合用通心络及其他心血管药物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28.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房颤动的临床和预后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伍广伟  林英忠  徐广马  袁军 《广西医学》2002,24(8):1143-114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时发生心房纤颤(AF)的临床和预后的意义。方法:分析44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并发心房纤颤35例,根据房颤发生时间分为AF1组(于AMI后24小时内发生16例)和AF2组(于AMI后24小时后发生19例);合并窦性心律411例。回顾性分析三组临床特征及住院病死率。结果:窦性心律组患年龄明显小于AF1组(P<0.05)和AF2组(P<0.05);AF1组患下壁心梗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窦性心律组成AF2组;AF2组前壁心梗的发生率明显高于AF1组;35例并发AF住院病死率、心力衰竭和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窦性心律组。结论:AMI并发AF患住院病死率高于窦性心律,AMI患AF发作时间对评价心脏状态是一个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29.
30.
目的 探讨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生长激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GH-IGF)轴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5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伴肺动脉压力中度增高者为A组,正常或轻度增高者为B组)和25例健康儿童(C组)的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的水平,同时测量身高和体质量并进行比较.结果 A组和B组患儿的身高、体质量和血清IGF-1、IGFBP-3水平与C组儿童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儿的身高、体质量和血清IGF-1、IGFBP-3水平与B组患儿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存在生长发育迟缓及GH-IGF轴功能的紊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