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7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15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11篇
临床医学   25篇
内科学   50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4篇
综合类   33篇
预防医学   26篇
药学   15篇
  1篇
中国医学   10篇
肿瘤学   1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01.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与临床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与临床的关系。[方法]采用型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对183例乙型肝炎患者的HBV进行基因分型,并对基因型与临床诊断、丙氨酸转移酶(ALT)、血清总胆红素(TBIL)、HBV DNA、T细胞亚群(CD4、CD8)水平及HBeAg、抗-HBe的关系进行了比较,应用SPSS 10.0 for windows软件整理分析数据。[结果]183例乙型肝炎患者中,急性乙型肝炎22(12.1%)例,慢性乙型肝炎81(43.0%)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57(31.8%)例,肝癌23(13.1%)例,其中B型41(19.2%)例,C型104(48.6%)例,B、C混合型38(17.8%)例。B、C、B+C 3种基因型的患者ALT、TBIL以及CD4、CD8的水平进行比较,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HBV DNA含量(对数值)比较有明显的差异(P〈0.05);C基因型的HBeAg阳性率为75%,明显高于其他基因型(P〈0.05)。[结论]HBV基因型与乙型肝炎的临床进展有一定的相关性,急性乙型肝炎以B、C混合型为主,B型次之,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癌均以C型为主。基因型与ALT、TBIL、CD4、CD8的水平无关,但与HBV DNA水平有相关性,C基因型HBV DNA复制水平和HBeAg阳性率明显高于B基因型,预示C基因型可能与较严重的肝病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02.
目的 评价前列腺素E1注射液治疗中、重度慢性乙型肝炎(CHB)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应用前瞻性随机分组,将80例中重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为2组,试验组应用前列腺素E1注射液10 μg,每天静脉点滴1次;对照组应用还原型谷胱甘肽600 mg,每天静注1次,疗程均为4周,观察患者0周、2周、4周的临床表现、生化指标和不良事件发生的情况.结果 应用2种药物治疗后临床症状如纳差、恶心、呕吐、腹胀、乏力、肝区疼痛均有明显改善,体征如肝性面容、肝掌、蜘蛛痣无变化,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组肝功能指标如ALT、AST、TBil、DBil、ALB在治疗2周、4周均有显著改善(P< 0.05),综合疗效评价显示其治愈率、有效率和无效率分别是40.0%、55.0%、5.0%与对照组相比,两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率为10%,与对照组相比,两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的不良反应为局部红肿、静脉炎等局部刺激症状和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前列腺素E1注射液能显著改善中、重度慢性肝炎的临床症状和肝功能指标,不良反应少且轻微.  相似文献   
103.
104.
目的:了解TT病毒(TTV)分离株基因组结构特点及其在各型病毒性肝炎患中感染情况。方法:对49株TTV相关病毒全基因组结构进行分子进化树分析,比较从我国分离的3株TTV全基因结构与原型株的同源性,并采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法(nPCR)对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血清中TTV DNA进行检测。结果:3株TTV分离株基因组全长为3739bp,有2个读码框架(ORFs),ORF1编码770个氨基酸,位于589-2901核苷酸;ORF2编码202个氨基酸,位于107-715核苷酸。与TTV原型株TA278的核苷酸同源性为86%-96%,ORF1氨基酸同源性为88%-97%,ORF2氨基酸同源性为79%-96%。全基因组序列分子进化树分析表明,从我国分离的3株TTV属于原型组。在180例各型病毒性肝炎患中,检出TTV DNA阳性40例,阳性率为22.2%。在甲-戊型肝炎、非甲、戊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患和正常人中,TTV DNA流行率分别为24.2%(29/120),18.3%(11/60),17.8%(106/595)和19.8%(19/96),4组无显性差异。结论:从我国分离的3株TTV的全基因结构特点与原型株相似,各型病毒性肝炎、慢性乙型肝炎和正常人群TTV DNA流行率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05.
代谢综合征与慢性丙型肝炎关系密切.一方面,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在代谢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中起到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代谢综合征对慢性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效果也会产生影响.回顾了代谢综合征与慢性丙型肝炎二者之间的关系,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该问题的认识,有助于改善慢性丙型肝炎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6.
目的:对中国多中心应用CCCG-NB-2015共识方案诊治的儿童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NB)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以期为改进NB诊疗工作提供有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20年7月经统一规范的CCCG-NB-2015共识方案诊治的全国多中心500例NB患儿的临床和预后资料,通过Cox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明确影响NB预后的关键因素;分别绘制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和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在预测骨髓转移和复发的ROC曲线,明确NSE和LDH的临床价值;比对分析NB两种不同分期系统和危险度分组系统下患儿的预后差异,着重分析中危组人群的队列特征和预后结局。结果:通过单因素分析共确定10个潜在的预后因子,分别为年龄、肿瘤原发部位、INPC分类、骨髓转移、MYCN状态、INSS分期、INRGSS分期、诊断时NSE、LDH水平和影像学定义的危险因素(image-defined risk factors,IDRFs),均P<0.05。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无...  相似文献   
107.
术中放疗灭活保肢治疗儿童恶性骨肿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术中放疗灭活保肢治疗儿童恶性骨肿瘤陈鸿骏,闫杰,朱晓代,赵春艳天津市肿瘤医院儿科(天津市300060)原发性恶性骨肿瘤,尤其骨肉瘤多发生在10岁以上儿童,且易早期肺转移。早年多采用单纯截肢术.其5年生存率仅5%~23%。我院1990年~1993年行瘤...  相似文献   
108.
目的 分析18岁以下儿童和青少年的非横纹肌肉瘤的生存率,并探讨常见肿瘤的治疗策略。方法 对1989年1月到2002年12月治疗并随访的67例非横纹肌肉瘤病例的资料进行分析,其中滑膜肉瘤16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9例,纤维肉瘤9例,脂肪肉瘤7例,骨外尤文氏肉瘤/原始神经外胚叶瘤7例,腺泡状软组织肉瘤6例,平滑肌肉瘤4例,恶性外周神经鞘瘤、透明细胞软组织肉瘤、血管肉瘤各2例,上皮性软组织肉瘤、促纤维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恶性肾外横纹肌样肿瘤各1例。引入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外科病理分期、是否接受化疗和放疗等因素,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采用COX回归和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影响非横纹肌肉瘤生存率的唯一临床因素是外科病理分期。手术完全切除比肿瘤残留或转移者的生存率更高,Ⅰ、Ⅱ期和Ⅲ、Ⅳ期的2年EFS分别为89.74%和17.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无肿瘤残留者生存率高于肿瘤残留或不能切除者。结论 儿童和青少年非横纹肌软组织肉瘤罕见,各肿瘤的临床特征不同,尚无统一治疗方法。治疗原则仍以达到无肿瘤残留为目标的外科手术治疗为主;除尤文氏瘤/原始神经外胚叶瘤和滑膜肉瘤已经证实化疗有效外,其他肿瘤的术后辅助化疗和放疗尚存在争议。新辅助化疗对于部分不能切除的肿瘤可以提高手术切除率。成立全国性的协作组可以尽快积累病例,增加治疗经验,制定规范的治疗方案,是改善儿童非横纹肌软组织肉瘤疗效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9.
闫杰  陈伟 《医药论坛杂志》2008,29(16):80-81
因各种原因引起的胆管损伤是胆道外科领域中一个病变复杂,处理困难,疗效不佳。现就我院近年来收治的22例医源性胆管损伤病例的损伤原因和诊治情况予以分析。  相似文献   
110.
目的 了解2001-2005年住院病人前10位疾病构成。方法 收集某院2001-2005年各年度上报的住院病人疾病分类报表,对其疾病构成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前10位疾病构成依次为:循环系疾病、损伤和中毒、消化系疾病、肿瘤、呼吸系疾病、泌尿生殖系疾病、内分泌营养代谢及免疫疾病、妊娠分娩、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疾病、肌肉骨骼系统结缔组织疾病。结论 加强前10位疾病防治工作,以提高广大群众的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