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50篇
  免费   345篇
  国内免费   254篇
耳鼻咽喉   59篇
儿科学   22篇
妇产科学   87篇
基础医学   432篇
口腔科学   83篇
临床医学   1388篇
内科学   160篇
皮肤病学   109篇
神经病学   62篇
特种医学   314篇
外国民族医学   5篇
外科学   2013篇
综合类   2719篇
预防医学   386篇
眼科学   121篇
药学   887篇
  8篇
中国医学   958篇
肿瘤学   36篇
  2024年   53篇
  2023年   195篇
  2022年   193篇
  2021年   211篇
  2020年   194篇
  2019年   189篇
  2018年   89篇
  2017年   134篇
  2016年   150篇
  2015年   167篇
  2014年   338篇
  2013年   370篇
  2012年   536篇
  2011年   608篇
  2010年   501篇
  2009年   533篇
  2008年   591篇
  2007年   577篇
  2006年   498篇
  2005年   557篇
  2004年   478篇
  2003年   476篇
  2002年   402篇
  2001年   324篇
  2000年   257篇
  1999年   213篇
  1998年   146篇
  1997年   184篇
  1996年   155篇
  1995年   136篇
  1994年   102篇
  1993年   49篇
  1992年   59篇
  1991年   52篇
  1990年   44篇
  1989年   38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探讨在腹腔镜下降结肠切除术相关的腹膜后融合筋膜和筋膜间隙的解剖学特点及毗邻关系,以正确识别和选择安全的筋膜间隙外科平面。方法在腹腔镜下对6具成人新鲜腹部标本,20例腹腔镜下降结肠切除术中的腹膜后筋膜和筋膜间隙的位置、结构特点和毗邻关系进行了观察。结果沿降结肠外侧缘的融合线切开腹膜、腹膜外组织,即可显露深面的融合筋膜。融合筋膜与肾前筋膜之间的潜在间隙为融合筋膜间隙。沿此间隙由外向内分离,可将降结肠及其原始结肠系膜翻起,完成降结肠游离。融合筋膜为一菲薄的疏松结缔组织膜,可分离成不完全连续的两层,肾前筋膜不易分层。结论融合线为到达融合筋膜,进入融合筋膜的标志。在融合筋膜间隙建立腹腔镜下外科平面时,不可在融合筋膜内分离,也不能在肾前筋膜中分离,以便外科平面正确的建立在融合筋膜间隙内。  相似文献   
102.
<正>儿童手部闭合性掌骨多发骨折是由于直接暴力所致的严重损伤,该损伤常并发手部骨筋膜室综合征,骨筋膜室综合征(osteofascial compartment syndrome,OCS)指常发生在四肢,由骨、骨间膜、肌间隔和深筋膜形成的骨筋膜室内的肌肉和神经因急性缺血而产生的一系列早期征候群。由于儿童患者具有症状隐蔽性、不典型性,得不到及时治疗者肌肉神经将出现不可逆损伤,甚至截肢,应引起骨科临床工作者的  相似文献   
103.
目的研究指背筋膜蒂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创面的手术方法,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及优缺点。方法总结2010年~2014年收治的35例(41指)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采用指背筋膜蒂皮瓣修复术进行治疗。观察疗效。结果术后35例(41指)皮瓣全部成活,皮瓣伤口愈合佳。全部患者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8.5±1.1)个月,皮瓣外形、质地、耐磨性都较满意。两点分辨觉为4~12 mm;手指功能恢复满意。结论指背筋脱蒂皮瓣修鉍手指皮肤缺损创伤小,手术操作简巾,以早期功能锻炼;术后皮瓣厚傅、质地好,皮瓣恢鉍感觉,种修栺皮肤缺损的好方法。合适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4.
目的:分析手部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效果。方法:手部闭合性损伤合并骨筋膜室综合征16例,早期无水泡或少量水泡形成者手背侧采用网状切口,纵向切开深筋膜,清除血肿。合并掌骨骨折和在大量水泡形成者采用手背、手掌侧大切口。合并腕骨骨折脱位且损伤重肿胀明显者,选择掌侧沿鱼际纹切口,纵向切开腕横韧带及掌腱膜,清除血肿,松解正中神经。结果:单纯切开减压6例,切开减压同时掌骨骨折内固定8例,切开减压同时腕骨骨折复位内固定2例。8周后拍片见骨折愈合均良好,无移位情况。随访3~24个月,平均8个月。感觉活动正常14例,手指感觉麻木1例为受伤至手术时间16小时患者,但活动无明显障碍。明显手指麻木1例为受伤至手术时间25小时患者,内在肌挛缩,爪形手畸形。结论:早期诊断、早期切开减压是治疗手部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最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5.
目的:探讨骨筋膜室综合征的临床预防与护理方法。方法选取2013年9月—2014年9月我院收治的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21例,对前臂骨折、小腿骨折等不同部位的患者进行临床预防和有效的护理。结果21例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都得到了有效的治疗,关节和肌肉活动能力都有了良好的恢复。结论通过对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临床预防,及合理有效的早期和术后护理,可以有效减少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6.
目的探讨应用改良第一掌背动脉逆行岛状筋膜瓣修复示指软组织及神经缺损的皮瓣存活优良率和感觉重建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2年6月至2014年10月应用带桡神经浅支转位的第一掌背动脉逆行岛状筋膜瓣修复示指掌侧皮肤缺损27例,术后全部随访3个月~2 a,观察皮瓣出现远端坏死、血管危像的频率及感觉恢复的差异进行分析。结果修复后27例皮瓣、供区游离植皮全部存活,随访皮瓣外观良好、质地佳、感觉恢复满意,皮瓣静止两点辨别觉8~10.2 mm,平均9 mm。结论第一掌背动脉逆行岛状筋膜瓣对于合并肌腱外露的示指软组织缺损,皮瓣易切取,血供稳定,对肢体损伤小,可缩短病人康复时间。  相似文献   
107.
目的:研究指背动脉逆行岛状筋膜皮瓣修复手指中末节软组织缺损创面的手术方法,观察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50例手指中末节软组织缺损患者,采用指背动脉逆行岛状筋膜皮瓣进行修复,其中20例采用急诊或延迟手术修复,30例经清创后择期(Ⅱ期)手术修复。在此过程中观察血管链是否存在变异情况。结果术后50例皮瓣全部成活,未发现明显的血管变异。所有皮瓣术后随访4~11个月,平均(6.2±1.3)个月,皮瓣质地、外形满意。8例重建感觉者,两点分辨觉为8~12 mm;42例未行感觉神经修复者,半年后皮瓣均恢复保护性感觉。手指功能恢复满意。结论应用指背动脉逆行岛状筋膜皮瓣修复手指中末节软组织缺损创面,血管链解剖恒定,操作简单,术后皮瓣外形、皮肤质地及功能满意,可行神经吻合重建感觉功能,治疗效果佳,合适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8.
目的:讨论骨筋膜室综合症患者的观察与护理。方法针对收治的38例骨筋膜室综合症患者进行观察护理分析。结果通过早期发现及诊断配合有效的治疗及护理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结论通过全面细致的观察与护理并及时采取治疗措施,能够有效的预防骨筋膜室综合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9.
目的 探讨术前罗哌卡因联合右美托咪定和地塞米松行髂筋膜间隙阻滞对高龄患者半髋关节置换术后镇痛效果和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01月至2021年10月入住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拟行半髋关节置换术的高龄患者90例并随机分成两组,每组患者均于术前24 h及手术当日麻醉前30 min行骨折侧超声引导下腹股沟韧带上髂筋膜间隙阻滞,对照组患者使用0.375%罗哌卡因30 mL,观察组患者使用0.375%罗哌卡因联合0.5 μg/kg右美托咪定和0.1mg/kg地塞米松共30 mL,术后两组患者均连接静脉自控镇痛泵。比较两组患者入院后即刻(T0)、术前实施神经阻滞后12 h(T1)、入室时(T2)、术后12 h(T3)、24 h(T4)和48 h(T5)的静息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s, VAS)及T3~T5时刻的运动VAS评分;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后镇痛泵的首次按压时间,镇痛药的使用剂量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1 d血清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 IL-6)、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 CRP)、皮质醇(cortisol, Cor)、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 NE)和肾上腺素(epinephrine, E)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T2和T4时刻的静息VAS评分以及T3~T5时刻的运动VAS评分均降低(P<0.05),且术后镇痛泵的首次使用时间推迟,镇痛药的使用剂量减少(P<0.05)。术后1 d,观察组血清IL-6、CRP、Cor、NE和E的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罗哌卡因联合右美托咪定和地塞米松行髂筋膜间隙阻滞可有效减轻高龄患者半髋关节置换术后的疼痛程度、延长镇痛时间、减轻术后炎症和应激反应,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10.
刘茹  王浩宇  许济 《转化医学杂志》2022,11(5):309-313+281
目的 分析体感交互技术训练对帕金森病患者平衡功能、足底压力及跌倒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2月-2022年4月三二〇一医院收治的115例帕金森患者,按不同训练方案分为常规组(n=56)与体感交互组(n=59)。常规药物治疗期间,常规组实施传统平衡训练,体感交互组接受体感交互技术训练。比较两组训练4周后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评分,动、静态足底压力分布,跌倒发生率。结果 训练后体感交互组BBS评分高于常规组(P<0.05);训练前后比较,常规组BBS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感交互组BBS评分有所提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前两组静态、动态足底压力分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静态站立时双脚压力由低到高排序为:2区<1区<3区<6区<5区<4区<7区<8区;行走时左足:2区<6区<1区<3区<5区<4区<7区<8区,右足:2区<6区<1区<3区<5区<7区<8区<4区。训练后两组站立时双足的3区压力上升,双足压力:2区<1区<6区<5区<3区<4区<7区<8区;行走时左足:2区<6区<1区<5区<3区<4区<7区<8区,右足压力分区未变。训练后两组静态跌倒风险指数评分上升,动态跌倒风险指数评分下降,且体感交互组评分优于常规组(P<0.05)。1个月随访期间,常规组发生11例跌倒,体感交互组发生2例,体感交互组跌倒发生率3.39%低于常规组19.64%(P<0.05)。结论 体感交互技术训练能有效改善帕金森患者平衡功能康复情况,有助于更好调整动、静态足底压力分布,降低跌倒风险,减少跌倒发生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