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2篇
  免费   66篇
  国内免费   15篇
耳鼻咽喉   18篇
儿科学   27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0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66篇
内科学   15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411篇
特种医学   16篇
外科学   138篇
综合类   117篇
预防医学   14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20篇
  6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3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60篇
  2011年   64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89篇
  2007年   73篇
  2006年   72篇
  2005年   128篇
  2004年   75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颅底后外侧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目的:对颅底后外侧颅骨进行学研究,为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采用干颅骨及福尔马林固定头颅标本各15例进行解剖研究和模拟乙状窦后手术入路。结果:枕外隆凸到颧弓根连线为横窦标志。星点,顶乳缝前角及乳突尖形成的三角区为乙状窦上下曲之间表面投影。关键孔位置在乳窦后平台。结论:作者设计的关键孔定位方法简捷,实用,方便,在模拟手术中可行性好。  相似文献   
102.
目的 研究IL-4对LPS刺激后小胶质细胞表型改变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以原代小胶质细胞研究对象,在脂多糖(LPS)和白介素4(IL-4)的刺激下,通过免疫荧光、蛋白印记技术、实时定量PCR检测细胞的表型改变、炎性因子表达和信号通路活化情况。结果 在LPS作用后,小胶质细胞形态由静息状态下的长分支状变为具有短分支的阿米巴样,M1型小胶质细胞标记iNOS以及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上调,细胞向M1型转化。加入IL-4后,iNOS以及NF-κB的磷酸化水平下降,M2型标记蛋白Arg1以及STAT6磷酸化表达显著上调,细胞从M1 型向M2转化。抑制IL-4及其下游信号通路 STAT6后,IL-4对小胶质细胞TLR4及其下游信号通路的抑制作用及M2表型转化功能均被抑制。结论 IL-4可以通过上调STAT6磷酸化水平抑制LPS介导的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活化,从而抑制下游的炎性因子表达,促进细胞表型由M1向M2型转变。  相似文献   
103.
上矢状窦旁脑膜瘤致上矢状窦阻塞时侧支静脉通路的意义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 分析上矢状窦旁脑膜瘤致上矢状窦(SSS)阻塞时其侧支静脉通路的建立情况,确定其在肿瘤切除术中的意义。方法 总结归纳86例上矢状窦旁脑膜瘤行MRA及DSA检查时的静脉系表现。结果 27例发生SSS完全阻塞,59例部分阻塞。18例在阻塞的SSS周围出现了由表浅皮层静脉所形成的侧支静脉环;通过表浅皮层静脉与蝶顶窦及小脑幕静脉系建立端—端吻合的16例;通过与Troland或Labbe静脉建立吻合的14例;通过大脑镰与下矢状窦吻合的9例;通过脑膜静脉并经板障静脉引流到颈外静脉系的17例;混合型12例。结论 上矢状窦旁脑膜瘤致SSS阻塞时,肿瘤周围存在广泛侧支静脉通路,术中应注意保护。脑DSA及MRA检查对术前了解SSS通畅性及侧支静脉通路建立有帮助。  相似文献   
104.
脑膜血管外皮细胞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闵强  陈坚  雷霆  薛德麟 《广东医学》2003,24(10):1078-1079
目的 探讨脑膜血管外皮细胞瘤的起源、临床特点及治疗措施。方法 对15例脑膜血管外皮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5例患者中,ll例全切,4例次全切。12例术后好转,3例恶化。7例患者接受了术后放疗。ll例进行随访,其中5例出现复发,2例出现转移,2例死亡。结论 手术切除仍是最根本治疗方法,术后放疗有助于预防复发,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5.
目的 探讨CT灌注成像技术(CTP)在出血型烟雾病中的应用价值和评价颞浅-大脑中动脉搭桥术(STA-MCA)手术疗效.方法 20例出血型烟雾病患者在实施STA-MCA手术前、术后1周和术后3个月分别行CTP检查.对患者手术前腩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并对手术前后及随访的CBF、CBV、MTT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0例患者术前手术侧与对侧比较,额、颞叶CBF降低,CBV增加,MTT延长;术后1周复查,术侧额、颞叶与术前比较发现,rMTT降低,rCBV不变,rCBF增加;术后3个月复查,与术后1周比较,额、颞叶rMTT、rCBV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P能检测脑缺血的部位,有助于出血型烟雾病术前治疗方法的选择和术后疗效观察;出血型烟雾病仍存在脑灌注严重不足,以额、颞叶明显,STA-MCA搭桥术能增加额、颞叶脑血供,预防缺血或出血性卒中发生.  相似文献   
106.
LRIG1下调原代星形细胞瘤细胞增殖的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LRIGl蛋白表达对表皮生长因子(EGF)促肿瘤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探讨LRIGl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机制。方法原代培养19例星形细胞瘤细胞,用原位杂交检测LRIGl的表达,用噻唑蓝(MTT)法观察EGF对培养细胞的促增殖作用,并分析培养细胞LRIGl表达和EGF干预后的细胞生长率的关系。结果(75.3±11.6)%的培养细胞表达LRIGl蛋白;EGF促进培养细胞增殖(38.0±14.8)%,EGF促细胞增殖的细胞生长率与LRIGl表达程度呈负相关。结论LRIGl蛋白可能通过抑制EGF—EGFR信号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107.
25例垂体ACTH腺瘤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和探讨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腺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04年1月至2006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5例垂体ACTH腺瘤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经过及预后。结果垂体ACTH腺瘤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肿瘤的大小密切相关,微腺瘤(直径≤10 mm)患者以Cushing综合症征为主要临床表现,而大腺瘤(直径>10 mm)患者则以压迫症状为主。有无Cushing综合征的表现和腺瘤的直径呈负相关(P<0.05)。本组25例垂体ACTH腺瘤中21例具有侵袭性。垂体ACTH腺瘤患者主要以育后女性为主。该病首次经蝶手术后近期疗效显著。结论垂体ACTH大腺瘤以压迫症状为主,微腺瘤则以Cushing综合征表现为主。该肿瘤大多数具有侵袭性倾向,育后女性是高危人群。经蝶显微手术是垂体ACTH腺瘤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8.
富含血管的听神经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富含血管的听神经瘤的手术治疗。方法复习20年(1975—1995)手术治疗单侧听神经瘤90例,其中4例为富含血管的听神经瘤(HAT),与86例非富含血管的听神经瘤(NHAT),做回顾性分析,据临床表现、放射学检查、手术所见做比较。结果HAT较NHAT年轻(28±10与54±17岁)(P〈0.01),MRI显示HAT为实质性,无肿瘤囊变,多数较NHAT为大(P〈0.05);MRI示HAT有多个代表较大引流静脉的流空效应;经皮股动脉、椎动脉造影显示HAT有广泛的肿瘤着色及早期引流静脉的充盈,并证实由椎基动脉供血。过去文献报道认为以分期手术为宜。作者在控制性低血压麻醉下,成功地完成了4例HAT的切除术,未输血,术后无明显伤残。结论HAT是一种实质性大型肿瘤,出现于青年期,血管造影能够提供特征性发现。MRI能显示肿瘤表面的流空效应而确诊。采用控制性低血压麻醉有望能一期全切除肿瘤。  相似文献   
109.
婴幼儿癫痫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婴幼儿癫痫外科的手术意义。方法从2002-2005年有12例婴幼儿因海绵状血管瘤(4例)、发育不良神经上皮肿瘤(DNTs)(2例)、Sturge.weber综合征(1例)、半侧巨脑病(2例)、外伤后脑膜脑疤痕(1例)、脑脓肿疤痕组织(1例)、脉络丛乳头瘤(1例);由分别位于额(2例)、颞(4例)、顶(2例)、枕(2例)与额顶及颞顶(各1例)病变所致均为灾难性癫痫。当年龄在9—32(平均21.5)个月龄时做了病变及致痫灶切除/功能性大脑半球切除。癫痫开始于出生后5~20 (平均11.8)个月,每天或每周发作多次,抗痫药物治疗无效。患儿做手术评估是6—22(平均12.8)个月。3例患儿有偏瘫,7例显示有缓慢发展的认知功能减低表现。MRI、PET及V-EEG都证实了病灶及致痛灶。结果手术后无死亡及新的神经症状缺失。8例解除了癫痫(EngelⅠ级);2例罕有发作(EngelⅡ级);2例有值得的(worthwhile)改善(EngelⅢ级),7例认知功能也有改善,3例偏瘫者2例有改善。结论灾难性癫痫婴幼儿仔细选择手术病例,外科可以减轻、解除癫痫的疾苦。  相似文献   
110.
人胚脑与脊髓神经干细胞体外生物学特性的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人胚脑源性神经干细胞和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的体外培养和分化的差异。方法:从人胚脑组织和脊髓组织中分离培养神经干细胞,分为EGF组、bFGF组、EGF±bFGF组,在连续传代过程中观察并比较神经干细胞体外培养特性的差异:用血清诱导神经干细胞分化,观察其分化状况的不同。结果:从人胚脑组织分离的细胞在bFGF 单独存在时无法形成神经球,在EGF或EGF±bFGF存在时形成大量具有连续增殖能力的神经球;从人胚脊髓组织分离的细胞在EGF单独存在时无法形成神经球,在bFGF单独存在时只形成少量神经球,在EGF±bFGF存在时形成大量具有连续增殖能力的神经球。同样在EGF±bFGF存在的情况下,脑源性于细胞的增殖速度较快。经血清诱导后,脑组织来源的干细胞分化为NSE阳性细胞数明显多于脊髓组织来源的干细胞,二者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脑源性和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在生长和分化方面有明显差别:脑源性神经干细胞可在bFGF或EGF士bFGF存在的情况下长期传代,而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只能在EGF±bFGF存在的情况下长期传代,脑源性干细胞的增殖能力明显高于脊髓源性干细胞;脑源性干细胞较脊髓源性干细胞更易分化为神经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