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篇
  免费   30篇
基础医学   12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8篇
综合类   38篇
预防医学   10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目的 通过对广州市2003年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疫情以及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病例流行病学、临床特征等关键指标对比分析,探讨2种疾病的流行特征、相关指标异同的原因,为疫情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种传染病在广州市流行期间确诊病例的一般情况、临床分类、活动史、接触史、家庭成员接触及发病情况,对2种疾病的时间特征、职业特征、年龄特征以及其他关键指标进行描述性分析,分析指标包括发病数、构成比(%)、均数、中位数、粗病死率等。结果 SARS纳入研究1 072例,报告重症353例,发生率为30.13%;报告死亡43例,病死率为4.01%;平均年龄38岁;医务人员病例占26.31%;从首次报告到持续零报间隔129 d。COVID-19纳入研究346例,报告重症病例58例,发生率为16.76%;报告死亡1例,病死率为0.29%;平均年龄46岁,未发生医务人员院感事件;从首次报告到持续零报间隔35 d。结论 广州市对COVID-19的防控效果优于SARS,应急响应的措施值得评价和总结。  相似文献   
102.
母婴传播是病毒性乙型肝炎的重要传播途径。80年代应用乙肝血源疫苗阻断母婴传播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但要从人血中提取抗原,价格昂贵,且有潜在的安全问题。目前,新一代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基因工程疫苗(简称乙肝基因疫苗)已研制成功,其安全性和免疫原性已被证实。1990~1992年在乙型肝炎的高发区广州观察其阻断母婴传播的效果如下:1材料与方法1.1观察对象HBsAg与HBeAg双阳性或HBsAg单阳性的孕妇所生的健康新生儿(足月、顺产、无畸形。无心肺疾患、无发热、无羊水吸人和体重超过2500克)为对象,共观察56例。1.2免疫程序(1)乙…  相似文献   
103.
目的:对广州市发生的一起以发热、皮疹为特点的传染病爆发疫情的特征进行分析,为鉴别诊断和控制疫情提供依据。方法:以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流行病学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爆发点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血清学检测和病毒学分离。结果:2002年9月,广州市增城石滩镇郭屋社近2个月来出现多例“发热、头痛、呕吐、皮疹”为主要表现的病人,部分病例“肥达氏”试验抗“O”及抗“H”抗体滴度明显升高,疑为“伤寒”爆发流行。但同时作登革热的抗体检测,检出多例登革热抗体IgM或IgG阳性。进一步的调查在病例的血标本中分离出5株登革I型病毒,同时用RT-PCR的方法从8份标本中检出4份登革Ⅰ型病毒阳性,与同期广州市登革热流行的病毒型别一致;取患的恢复期血清作肥达氏反应,结果抗“O”、“H”的滴度与第一份血相比,均显下降。结论:根据现场流行病学和实验流行病学的调查结果,可以确认发生在增城市石滩镇郭屋社的传染病疫情是一起登革热爆发流行。经当地政府、卫生防疫部门采取以整治环境卫生、清除积水、防蚊灭蚊、隔离治疗病人为重点的登革热防治综合措施后,郭屋社的疫情在较短时间内得到了控制,1周后已无病例发生。  相似文献   
104.
1例非典型肺炎病人引发多起聚集性发病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根据广州市收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AP)病人疫情报告及流行病学调查 ,非典型肺炎患者周某发病后 ,在 2 0 0 3年 1月 2 4日~ 2月 15日期间 ,不仅引起其家庭成员和探视的亲朋好友发生多例非典型肺炎病例 ,而且还引起相关收治医院医护人员聚集性发病。其传播之快、涉及面之广、危害性之大是本市历年来传染病疫情中所没有过的。为此 ,我们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病例情况 周某 ,男 ,44岁 ,广东人 ,现居住在广州市某区 ,患病前经营水产批发生意。 2 0 0 3年 1月 2 4日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畏寒及全身酸痛 ,伴有轻度咳…  相似文献   
105.
一起细菌性痢疾暴发流行调查报告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1991年11月13~26日广州市白云区石井镇广达鞋厂发生一起以接触传播为主的痢疾暴发流行。共发病152例,罹患率为5.15%,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接触传播为本次暴发流行主要传播途径,而居住密集、生活设施简陋为促成全厂扩散的重要因素。在落实隔离病人和消毒等综合性措施后一周终止流行。  相似文献   
106.
广州市正常人群甲型病毒性肝炎抗体水平调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作者1988年12月至1989年6月在广州市进行了甲型病毒性肝炎抗体水平调查,抗-HAV检测用ELISA方法。调查正常人群1 663例,抗-HAV阳性率65.1%。各区、县的抗-HAV阳性率差异很大,最高为90.2%,最低为46.7%。抗-HAV阳性率,农村地区(79.3%)显著高于城区(53.9%),散居幼儿(46.5%)显著高于托幼幼儿(20.8%);4岁以下幼儿中男孩(39.0%)显著高于女孩(13.3%)。0~10岁抗体阳性率在15.4%至44.4%之间起伏,其中0~4岁组为29.7%,10~49岁随年龄增长而上升,高峰值在45~49岁。50岁以上缓慢下降。呈甲肝中发区流行图象模式。  相似文献   
107.
广州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危险因素及传播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SARS流行的危险因素及传播途径。方法 选择广州市经血清学检测SARS抗体阳性病例236例,SARS抗体阴性的健康人206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进行比较。结果 医务人员感染SARS的危险性比非医务人员大,其OR值为9.63(3.67~25.26),流行期问不到医院可明显降低感染的危险性,其OR值为0.39(0.18~0.83),不接触动物者感染SARS的危险性亦降低,OR值0.29(0.14~0.61)。多人同办公室或多人同厂工作可增加感染的危险性,其OR值分别为4.05(1.34~12.20)和24.43(3.92~152.32),工作场所通风不良的OR值为2.91(1.15~7.37)。无麻疹、流感等疫苗按种史者可能会增加感染SARS的危险性,OR值为2.03(0.93~4.41),但无显著性差异。不吸烟者的OR值为2.43(0.79~7.44),但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除与病人密切接触或近距离接触是重要传播途径外,工作场所人口密集和通风不良是感染SARS的危险因素。动物接触史与SARS发生有密切关系,支持SARS病毒来源于动物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8.
2003-2006年底全球已确诊263例人禽流感病例,死亡158例(60.1%),其中我国确诊22例,死亡14例(63.6%)[1].广州市于2006年3月发生第1例人禽流感病例,我国70%的人禽流感病例发生在农村[2-3],该病例作为少数城市病例之一有何特点?城市人禽流感疫情将以何种规模和形式出现?笔者分析了广州市首例人禽流感病例相关疫情资料,对广州市人禽流感疫情现状及风险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109.
目的分析广州市2003—2007年诺如病毒性胃肠炎流行特征,为制定该病的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广州市2003—2007年诺如病毒性胃肠炎暴发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3—2007年,广州市共报告22起群体性诺如病毒性胃肠炎暴发疫情,共计病例934例,每起疫情的罹患率波动在0.88%~37.93%之间。10—12月为发病高峰;男女性别比为1.25:1;发病年龄最小的5月龄,最大的91岁,10—39岁共发病572例,占总病例数的61.24%;13起疫情发生在学校,学生病例数占发病总数的58.78%。所有疫情均未找到明确的感染来源。22起疫情的病例均以呕吐、腹痛、腹泻、发热为主,儿童病例以呕吐为主,成人病例以腹泻为主。22起疫情共采集粪便标本219份,检出诺如病毒抗原81份,阳性率为36.99%,其余标本均未检测到诺如病毒抗原。结论广州市诺如病毒胃肠炎暴发疫情主要发生在秋冬季,多发生在学校等人群聚集的单位,及时采取控制措施可避免疫情扩散。  相似文献   
110.
目的查明广州市首例人感染猪链球菌病例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为预防控制疫情提供依据。方法通过询问病史和流行病学史、现场观察、血常规检测和脑脊液培养分离猪链球菌等方法进行调查。结果患者,男性,居住广州市区,于2006年7月2日急性起病,全身感染中毒症状和脑膜炎症状明显,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升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脑脊液猪链球菌培养阳性,特异性基因检测阳性。患者发病前有手部伤口暴露于生猪肉的流行病学史,病猪来源地不详。结论诊断为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猪链球菌II型)实验室确诊病例,病菌经皮肤破损的伤口而感染。做好生猪疫情监测,加强管理和个人防护是预防控制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