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5篇
特种医学   14篇
外科学   38篇
综合类   40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1.
目的 探讨外科治疗原发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手术径路。方法  1963年 3月至2 0 0 3年 9月外科治疗原发纵隔神经源性肿瘤 91例。所有病例均于术前行X线胸片检查 ,其中 65例行CT或磁共振检查。根据肿瘤的大小、部位及其是否向椎管内延伸选择不同的手术入路 ,其中胸后外侧切口 84例 ,半哈壳状切口 2例 ,高位胸后侧切口 4例 ,胸后外侧加脊柱旁切口 1例。所有病例均经病理证实并行 6个月~ 15年的术后随访。结果 本组手术切除率 97.8% ( 89/91)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4.4% ( 4 /91) ,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病理诊断良性肿瘤 79例 ( 86.8% ) ,恶性肿瘤12例 ( 13 .4% )。 1例神经纤维瘤 2年后复发经再次手术切除治愈 ;恶性肿瘤平均生存 3 8.1个月。结论 适当的手术径路是提高纵隔原发神经源性肿瘤切除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食管癌围手术期死亡原因及影响因素。方法总结1970年-2004年1858例食管癌手术患者临床资料,选择17个可能影响围手术期死亡的因素,应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1858例食管癌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死亡36例(1.94%)。呼吸系统并发症是引起围手术期死亡最常见的原因(41.7%)。Cox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严重吞咽困难、长期重度吸烟史、手术时间和手术年代是影响食管癌围手术期死亡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加强营养、改善肺功能、缩短手术时间是降低食管癌围手术期死亡率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3.
82例纵隔原发神经源性肿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63年3月至2002年2月,我们手术治疗纵隔神经源性肿瘤82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放射治疗对犬颈阔肌皮瓣修复食管的影响.方法 11只健康成年家犬行颈阔肌皮瓣修复食管后,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预防放射剂量(4 800 cGy)、根治性放射剂量(6 400 cGy)及对照组.观察犬饮食情况、早期放射反应,吻合口通畅情况,活杀后测定吻合口顺应性、肌皮瓣组织生物力学特性、羟脯氨酸含量,光学及电子显微镜观察肌皮瓣结构改变.结果 死亡3只,放射治疗两组摄食能力及体质量无显著下降.放射早期食管与皮瓣轻度充血、红肿,皮瓣有少量毛发生长,吻合口无明显狭窄,颈阔肌皮瓣吻合口部顺应性,羟脯氨酸含量以及生物力学特性各组间均无显著差异,病理及超微结构见肌皮瓣胶原排列比颈部伤口皮肤胶原紊乱且较粗大,其余结构无明显改变.结论 实验犬颈阔肌皮瓣修复食管后,能够耐受预防及根治剂量的放射治疗.  相似文献   
15.
肋间神经冷冻术对开胸术后疼痛与应激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开胸术中肋间神经冷冻对缓解术后疼痛、减轻应激反应的作用。方法选择2004年4月2005年3月经后外侧切13开胸手术病人166例,分为冷冻治疗组107例,对照组59例,比较两组术后疼痛视觉评分、镇痛药用量、血浆皮质醇及β-内啡肽水平、心血管及呼吸系统并发症情况。结果肋间神经冷冻组疼痛视觉评分、镇痛药用量、血浆皮质醇及β-内啡肽水平、心血管及呼吸系统并发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肋间神经冷冻对缓解术后疼痛具有确切效果,并可减轻应激反应,减少心血管与呼吸系统并发症,是一种简便、有效、安全的镇痛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食管癌患者微创术后应用量化式目标锻炼对康复速度和质量的影响。 方法 选取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总医院2015年10月-2017年11月行食管癌微创切除术的患者24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2例,对照组患者术后采取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常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实施量化式目标锻炼。比较2组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日活动总量、术后康复情况(胃管拔除时间、排气时间、有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及住院时间。 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在24 h内分别有86例和46例开始下床活动,观察组患者下床时间略早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在24 h内、24~36 h、>36 h后这3个观察期间的活动时间也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1、2、3、4、5天的日活动总量观察组均不同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胃管拔除时间是(58.0±14.8)h早于对照组的(69.0±12.6)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排气时间分别是(39.9±17.5)h和(44.8±15.6)h,观察组早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病率(10.65%)低于对照组(19.67%)观察组住院时间(10.6±1.2)d,短于对照组(11.7±1.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微创食管癌切除术后患者采用量化式目标锻炼,可加快患者康复速度、提高康复质量,并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7.
外科手术是食管癌治疗的重要基石,但是传统开放手术带来了非常高的手术创伤和风险。近年来,随着微创食管切除术的发展,食管外科进入微创时代。食管癌患者个体化的病情需要个体化的手术方案。作者根据最新的临床研究资料,对微创食管切除术的术式演变和个体化选择进行述评,以期为食管癌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重症肌无力术后延长拔管时间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重症肌无力 (MG)胸腺切除术后 ,延长气管拔管时间 ,减少气管切开的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 1978年至 2 0 0 2年 12月行MG胸腺切除 2 36例 ,按时间分A组 :1996年 12月以前手术者116例 ,对术后可能发生肌无力危象的高危因素病人施行预防性气管切开 ;B组 :1997年后手术 12 0例 ,对具发生危象高危因素者采用延长气管拔管时间 ,并对两组危象发生率及气管切开率进行比较。结果 全组发生危象 4 4例 (18 6 % ) ,气管切开 4 6例 (ARDS 1例除外 )占 19 5 %。其中A组发生危象 2 3例(19 8% ) ,气管切开 34例 (2 9 3% ) ;B组发生危象 2 1例 (17 5 % ) ,气管切开 12例 (10 % )。两组危象发生率无明显差异 ,但A组的气管切开率明显高于B组 (P <0 0 0 1)。结论 对MG胸腺切除术后具发生危象高危因素病人 ,采用延长气管插管时间及辅助通气 ,可显著减少气管切开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服用醋酸精氨酸对创烧伤患者预后的影响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的研究方法,将96例创烧伤患者(实际完成8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1例,服用醋酸精氨酸0.4 g·kg-1·d-1;对照组45例,服用安慰剂酪氨酸,剂量同前,均连用7 d。两组患者采用等氮、等热量的营养支持疗法。比较患者创面(切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创伤患者治疗组(29例)创面(切口)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分别为(11.1±2.8)、(19±6)d,明显短于对照组(13.2±5.5)、(22±6)d(33例,P< 0.05);烧伤患者治疗组(12例)创面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各为(20±5)、(28±6)d,与对照组(22±8)、(29±8)d(12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整个试验过程中,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为恶心、腹泻,其中治疗组1例占2.44%,对照组1例占2.2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1.000)。以上不良反应停药后消失。结论服用醋酸精氨酸能显著促进创伤患者创面(切口)愈合,缩短住院时间,且无明显不良反应,但对烧伤患者的预后无明显改善,这可能与病例数较少有关,其确切疗效有待于通过大样本的临床试验予以确定。  相似文献   
20.
颈阔肌皮瓣移植于食管内的病理变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颈阔肌皮瓣修复颈段食管后肌皮瓣食管连接部的愈合过程和肌皮瓣在食管腔内的病理变化。方法:建立家犬单侧横向翻转的颈阔肌皮瓣修复颈段食管半周缺损的模型,动态观察肌皮瓣在食管腔内的大体,光镜和电镜下的病理变化,测定皮肤伤口和肌皮瓣食管连接部的抗张强度。结果:肌皮瓣食管连接部的愈合比皮肤伤口延迟1 ̄2周,术后3月、6月肌皮瓣食管连接部的胶原沉积明显增多。肌皮瓣表面皮肤在食管腔内仍保持角化,但附件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