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2篇
内科学   42篇
外科学   22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内镜黏膜下挖除术治疗胃异位胰腺临床价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治疗胃异位胰腺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8月至2010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行ESE治疗且经病理证实为胃异位胰腺的60例病人资料,评价ESE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和必要性。结果 肿瘤位于胃窦部51例(85.0%),大弯侧34例(56.7%),23例(38.3%)伴明显脐凹。超声内镜检查 2例(3.3%)位于黏膜肌层,42例(70.0%)位于黏膜下层(有3例与固有肌层关系密切),16例(26.7%)位于固有肌层。病灶整块挖除率98.3%(59/60),9例(15%)术中出现动脉性出血,需热活检钳辅助止血或金属夹夹闭止血,术中发生气腹12例(20.0%),无术中或术后穿孔和不可控性出血而转外科手术病例。中位随访时间17(4~44)个月,未见复发病例。结论 以ESE为基础的内镜外科治疗,不仅满足了胃异位胰腺局部切除的治疗原则,而且还可获得完整病理结果,避免误诊。是一种安全、有效、值得推广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胃出口、十二指肠和近端小肠恶性梗阻的内镜治疗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 探讨经内镜金属支架置入术治疗胃出口、十二指肠和近端小肠恶性梗阻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1999年3月至2005年3月经内镜放置金属支架治疗的21例胃出口、十二指肠和近端小肠恶性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1例中20例放置支架成功,成功率为95.2%,其中4例采取经内镜钳道(TTS)方式释放支架,16例为经导丝直接释放支架.19例支架放置后1-3d梗阻症状得到缓解或消除,临床有效率为90.5%,平均生存期4.5个月.1例术后出血,予保守治疗而愈.1例术后1个月支架移位,1例术后2个月肿瘤向支架内浸润生长,导致梗阻复发,均予放置第2根支架后缓解.结论 经内镜放置金属支架治疗胃出口、十二指肠和近端小肠恶性梗阻是一种简单可行、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前瞻性地评价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抽吸活检 (endoscopic ultrasound guided fine needle aspiration, EUS FNA)在胰腺疾病诊断中的价值及影响其诊断能力的潜在因素分析。方法 2010年9月至2011年8月间就诊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经影像学诊断(CT或MRI)为胰腺病变、拟行EUS FNA的44例患者连续性地纳入本研究。详细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变位置、病变大小、穿刺次数,评价是否获取足够样本供细胞学或组织病理学诊断及穿刺相关并发症等。 结果 44例患者中,42例成功实行EUS FNA(95.5%, 42/44),病灶的平均最大直径为(44.7±18.2)mm。31例获得肉眼可见的组织条;意向性分析结果显示,34例穿刺样本(77.3%, 34/44)足够用于细胞或组织病理学诊断,包括31例患者获得明确的细胞或组织病理学恶性肿瘤依据,3例诊断为胰腺炎症。病灶的位置、大小与穿刺成功率、明确病理学诊断的获得率无明显关系;而穿刺过程中获得肉眼可见组织样本病例的明确病理学诊断获得率明显高于未获得者(P= 0.000)。2例患者于穿刺时发生穿刺点渗血 (4.8%, 2/42),通过电凝及止血夹处理好转。结论 在胰腺疾病的诊断中,EUS FNA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如何在安全的前提下获取更多的组织量用于病理学评估是提高EUS FNA诊断能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直肠类癌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直肠类癌的应用价值。方法肠镜发现直肠黏膜下肿块后进行微探头超声检查,对诊断为类癌者应用头端弯曲的针形切开刀进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1)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抬高病灶,使病灶与肌层分离;(2)预切开病灶周围黏膜;(3)剥离病变下方黏膜下层结缔组织,完整切除病灶。结果5例直肠类癌患者,肿瘤直径0.4~1.2(平均1.1)cm,均成功完成ESD治疗。ESD手术时间(自黏膜下注射至完整剥离病变)20-45(平均35)min;术中创面少量出血,均经电凝、氩离子血浆凝固和止血夹成功止血。不需再次肠镜下止血。1例剥离深至肌层,出现皮下气肿,保守治疗好转。术后全部经病理确诊。基底和切缘未见病变累及。1个月后肠镜复查,创面基本愈合。结论ESD是治疗直肠类癌的新方法.以往需要外科手术切除的肿瘤通过ESD可以达到同样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闵寒  陈志荣  徐亚  陈巍峰  龚菲 《江苏医药》2013,39(11):1338-1339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直肠巨大隆起性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10例直肠巨大隆起性病变患者全麻下行ESD治疗,术后标本送病理,所有病例内镜随访6个月.结果 采用ESD成功切除所有直肠巨大隆起性病变,整块切除率100%,切除病灶直径2.5-4.0cm,平均3.2 cm;从黏膜下注射至创面处理结束时间为75-145 min,平均109 min;术中均有少量出血(<150 ml).术后病理评估切除病变,9例切缘为阴性,1例腺癌,进一步接受外科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未见肿瘤残留,肠壁周围未见肿大淋巴结.1例发生穿孔,予以金属钛夹夹闭后未发生严重并发症.4例完成6个月随访,无一例出现病变残留或复发.结论 采用ESD可以安全有效的切除直肠巨大隆起性病变,是一项极有前景的内镜技术.  相似文献   
16.
单瓶磷酸钠盐口服溶液肠道准备效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良好的肠道准备是顺利进行结肠镜检查和治疗的前提,目前临床常用的肠道准备用药主要为甘露醇和聚乙二醇电解质,前者有可能在肠道中产生爆炸气体而影响肠镜下电凝手术,后者要求饮水量大,患者耐受性较差。国外多项临床试验显示了磷酸钠溶液2瓶剂量(45ml×2)的肠道准备效果良好,不亚于甚至优于甘露醇和聚乙二醇,但价格较高。  相似文献   
17.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食管病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食管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对胃镜检查发现的食管病变应用头端弯曲的针形切开刀进行ESD治疗:(1)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抬高病变;(2)预切开病变周围黏膜;(3)剥离病变下方黏膜下层结缔组织,完整切除病变。结果20例食管病变,最大直径0.5~7.0cm(平均2.6cm)。18例病变成功完成ESD治疗,ESD成功率90.0%(18/20)。所有剥离病变全部得到病理确诊,基底和切缘未见病变累及。ESD手术时间(自黏膜下注射至完整剥离病变)15~150分钟,(平均45分钟)。术中出血量平均30ml,均经电凝、氩离子血浆凝固和止血夹成功止血,未出现需再次内镜下治疗的出血;1例ESD术中出现内镜难以控制的大出血,三腔管食管囊压迫出血部位成功止血,ESD出血发生率5.0%(1/20)。1例食管囊肿剥离过程中出现皮下气肿,保守治疗成功,ESD穿孔发生率5.0%(1/20)。术后随访11例,随访期1~3个月(平均1.5个月),创面基本愈合,无1例病变残留和复发。结论ESD是治疗食管病变的新方法,不仅能完整切除较大的病变,还能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胃癌前病变和早期癌的远期疗效。方法对2006年6月至2009年6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经ESD治疗的153例早期胃癌和癌前病变患者的临床病理和随访资料进行总结,分析ESD治疗的一次性完整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和远期疗效。结果 153例患者中包括早期胃癌26例(17%),高级别上皮内瘤变67例(43.8%),低级别上皮内瘤变60例(39.2%);ESD一次性整块切除率为98.0%(150/153),一次性完整切除率为94.8%(145/153),组织学完整治愈率为94.8%(145/153)。术中穿孔5例(3.3%),术后迟发性出血9例(5.9%),均予保守治疗治愈;ESD术后3年内病变复发3例,总复发率为2.1%(3/140);140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率为91.5%,随访时间11~54(35.1±22.8)个月;死亡1例,3年生存率为99.3%(152/153)。结论 ESD治疗胃癌前病变和早期癌是一种安全、远期疗效肯定的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用于治疗下咽部浅表癌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8年3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接受ESD治疗的9例下咽部浅表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 结果 9例患者中男7例、女2例,平均年龄61.2岁(48~80岁)。切除病灶平均大小为16.3 mm(5~27 mm),平均手术时间为52.2 min(30~90 min)。9例患者术中及术后均未发生出血、穿孔、气肿、呼吸困难等并发症。平均住院天数4.6 d(3~7 d)。术后病理包括上皮内高级别瘤变1例,鳞状细胞癌8例;在8例鳞状细胞癌患者中,肿瘤组织浸润深度均未突破固有膜。1例水平切缘阳性,患者术后接受了区域放疗。平均随访时间10.2个月(3~29个月),所有患者未见复发或转移,未见食管入口狭窄。结论 ESD是治疗下咽部浅表癌安全有效的方法,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治疗来源于固有肌层的胃黏膜下肿瘤(SMT)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11年12月间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接受STER术的23例来源于固有肌层的胃SM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男性13例。女性10例,年龄28-73(平均52.4)岁。23例胃SMT中贲门近胃体侧11例,贲门近胃底侧4例,胃体小弯5例,胃窦大弯侧3例。来源于固有肌层浅层14例,深层9例,其中5例与浆膜层粘连,密不可分。23例STER手术均获成功,所有SMT均完整切除。切除病变直径1.5-3.2(平均2.1)cm:肿瘤切除至黏膜切口完整缝合时间30-125(平均54.8)min。术后病理诊断:平滑肌瘤10例,胃肠间质瘤8例,血管球瘤2例,神经鞘膜瘤2例,钙化性纤维性肿瘤1例;切缘均为阴性。发生气胸伴皮下气肿3例次,气腹5例次,左侧膈下积液伴继发感染1例次,均予保守治疗痊愈。术后无迟发性消化道出血、消化道瘘、黏膜下隧道内积血积液和感染病例。随访3-18个月,无一例病变残留或复发。结论STER治疗适宜部位的胃固有肌层SMT安全、有效。能够一次性完整切除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且可以迅速恢复消化道完整性,避免消化道瘘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