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3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59篇
耳鼻咽喉   2篇
基础医学   45篇
临床医学   103篇
内科学   12篇
神经病学   70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89篇
预防医学   21篇
眼科学   12篇
药学   20篇
中国医学   36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7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1.
根据2013年11月的世界卫生组织对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的实况报道,全世界每年有25—50万人患脊髓损伤,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健康、经济和社会后果。其中,痉挛状态是脊髓损伤后的一种常见并发症。SCI后会有超过70%的患者发生痉挛状态,它限制了运动的范围,降低了运动的灵巧性,导致异常姿势和疼痛的产生,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加重了照顾者的护理负担[1—2]。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神经传导及同心圆针肌电图检测探讨脑卒中患者周围神经、肌肉的神经电生理变化特征,为脑卒中后神经肌肉功能评估和预后判断提供依据。方法:对符合入选标准的41例脑卒中患者进行双侧正中、尺、桡、肌皮、腋、肩胛上、胫、腓神经运动传导及双正中、尺、桡、胫、腓神经感觉传导检测,双拇短展肌、伸指总肌、肱二头肌、三角肌、冈上肌、胫前肌、比目鱼肌行同心圆针肌电图检测。采用Brunnstrom分期评价肢体功能。分析健、患侧肢体神经及肌肉的神经电生理指标差异及其与肢体功能的相关性。结果:(1)运动神经传导:与健侧比较,偏瘫侧正中、尺、桡、腋、肩胛上、胫、腓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CMAP)波幅均显著降低(P0.05),腓总神经末端潜伏期延长及腓骨小头-踝传导速度减慢(P0.05),其他各神经末端潜伏期均无明显差异;病程3—6个月患者正中、尺、桡神经运动传导异常率均高于其他病程组;(2)感觉神经传导:偏瘫侧桡、腓浅神经SNAP波幅较健侧降低,尺、桡神经传导速度较健侧减慢(P0.05),且有9例患者健侧正中神经感觉传导速度减慢;病程3—6个月患者正中神经和腓浅神经感觉传导异常率高于其他病程组;(3)同心圆针肌电图:不同病程均有一定比例脑卒中患者上下肢肌肉可见纤颤电位、正锐波等异常自发电位;肢体远端肌肉,如拇短展肌、伸指总肌在各个病程中出现自发电位的比例均较高;病程6个月以上者,三角肌的自发电位发生率增高,而比目鱼肌在各个病程的患者中自发电位的出现率均较高;无主动收缩功能肌肉自发电位出现率显著高于有主动收缩功能肌肉(P=0.000);(4)患者手Brunnstrom分期与尺神经偏瘫侧/健侧CMAP波幅比呈正相关(r=0.426,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偏瘫侧运动神经轴索变性及脱髓鞘伴部分感觉神经脱髓鞘和轴索变性,且以病程3—6个月患者最为多见;同时手功能Brunnstrom分期与尺神经运动传导CMAP波幅具有相关性;偏瘫侧肢体肌肉失神经支配改变以肢体远端肌肉和无主动收缩功能肌肉为主。  相似文献   
13.
正脑卒中后1周即可出现偏瘫侧肢体痉挛,进而引起肌肉无力及运动控制低下~([1])。下肢痉挛引起的肌张力增高导致足下垂、足内翻,严重影响患者步行功能、站立及转移。其中小腿三头肌痉挛是影响步行功能的重要因素~([2])。此外,因痉挛而增加的护理负担、劳动力的丧失及非直接费用均高于无痉挛患者~([3])。既往研究提示穴位针刺和温针灸对脑卒中患者肌张力降低有一定疗效,但效果各异~([4—5])。研究证实,运动点作为神经肌肉接头最为丰富的部位,肉毒毒素运动点阻滞可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650 nm低能激光对高胆固醇家兔耳廓根部进行照射对其血液红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16只雄性家兔,给予家兔高脂饲料,制备高胆固醇症家兔模型,将造模成功家兔随机分为治疗组和模型组,每组6只;另选择6只血脂正常动物作为对照组.治疗组采用650 nm半导体激光进行耳廓根部照射,激光能量100 mW,照射频率:2次/d,30 min/次,6d/周,共治疗16周.正常对照组、模型组不做处理.每4周采集耳缘静脉血液进行血液常规和生化分析,治疗结束后做血液滴片镜下观察红细胞聚集状态.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红细胞总数降低,模型组红细胞数量偏高,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红蛋白含量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红细胞压积较对照组略低,模型组压积较对照组偏高;模型组红细胞粘连程度较高,而治疗组红细胞粘连聚集程度有所改善,但血液中总胆红素含量偏高.结论 大剂量低能激光血液照射对高血脂家兔的红细胞数量、细胞压积及聚集和黏附状态有影响,且可能对红细胞有一定的破坏作用,引起总胆红素的升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凶杀行为的影响因素。方法应用人口学资料、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MMPI)、生活事件量表(LES)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等对31例具有凶杀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和50例无凶杀行为的患者进行对照研究。结果两组的PANSS量表阳性症状量表分、阴性症状量表分、MMPI的D(抑郁)、Hy(癔病)、Pd(人格偏移),Mf(男性化和女性化)、Pa(偏执)、Pt(精神衰弱)、Sc(精神分裂症)、Si(社会内向性)量表分、负性事件刺激量、客观支持量表分等项目得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意义。多因素分析中,阴性症状,客观支持,D,Mf,Pt,sc进入回归方程。结论本研究提示负性事件、阴性症状、客观支持、D、Mf、Pt、Sc与精神分裂症患者凶杀行为有关联,可作为其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不同训练方式对脊髓损伤大鼠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成年雌性SD大鼠45只,设正常组大鼠6只,其余39只大鼠进行脊髓损伤模型制作(采用改良Allen′S撞击法制作T9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模型),剔除造模后死亡的9只大鼠,余下30只脊髓损伤大鼠随机分成7 d对照组、35 d对照组、减重平板组、游泳组和转笼组5组,每组6只大鼠。其中减重平板组、游泳组和转笼组损伤后第8天开始运动训练,30 min/d,共4周。于不同时间点采用斜板试验、改良Tarlov评分、BBB评分对各组进行运动功能评定。损伤后35 d,通过光镜和电镜观察脊髓及腓肠肌形态变化,计算肌纤维横截面积和直径大小。 结果①减重平板组和游泳组在训练后各时间点的运动功能评分较7 d对照组和35 d对照组均显著增加(P<0.05),且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转笼组与7 d对照组和35 d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②光镜及电镜观察显示,减重平板组经过4周的训练,损伤部位脊髓水肿消退明显,细胞空泡变性明显减轻,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形态趋于完整,神经纤维增生也较明显,改善情况较其他各组更为显著。③减重平板组肌肉横截面积和直径分别为(55.34±14.46)μm2和(8.32±0.99)μm,接近正常组的(55.49±13.84)μm2和(8.37±1.13)μm(P&rt;0.05),游泳组肌肉横截面积和直径分别为(46.05±8.50)μm2和(7.68±0.76)μm,与对照35 d组的(36.16±12.84)μm2和(6.62±1.33)μ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转笼组的肌肉横截面积和直径[(39.83±8.35)μm2和(7.19±0.68)μm]与35 d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3种训练方式均能不同程度地促进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及神经肌肉功能的恢复,减重平板训练和游泳训练效果优于转笼训练。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A型肉毒毒素(BTX-A)注射联合运动训练对脊髓损伤(SCI)大鼠运动功能及腓肠肌功能的影响,探讨其治疗SCI的可能机制。 方法选取成年健康雌性SD大鼠48只,采用Allen′s打击法制成SCI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未运动+生理盐水注射组(Con-NS组)、运动+生理盐水注射组(Ex-NS组)、未运动+肉毒毒素(BTX)注射组(Con-BTX组)、运动+BTX注射组(Ex-BTX组),每组12只。制模过程中因大鼠死亡、体重明显降低等原因,各组均剔除2只,每组剩余10只。大鼠SCI造模成功后,进行腓肠肌BTX-A或生理盐水注射,术后7~35d对Ex-NS组、Ex-BTX组大鼠进行减重平板训练(BWSTT)。于术前、术后2d及术后每周对各组大鼠进行斜板评分,术后35d处死大鼠,处死前、后对大鼠进行足趾外展评分(DAS)及电生理检测,观察腓肠肌大体形态并测量其湿重。 结果造模前、造模2d时,4组大鼠斜板试验角度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与Con-NS组比较,Ex-NS组在造模后2~5周的斜板试验角度较大(P<0.05)。Con-BTX组与Ex-BTX组同时间点斜板试验角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Ex-NS组造模后2~5周的斜板试验角度高于Ex-BTX组(P<0.05)。Con-NS组与Ex-BTX组同时间点斜板试验角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Con-NS组、Ex-NS组大鼠DAS评分均为0分,Con-BTX组、Ex-BTX组大鼠DAS评分均为4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与Con-NS组、Ex-NS组比较,Con-BTX组、Ex-BTX组大鼠DAS评分较高(P<0.05)。Con-NS组、Ex-NS组大鼠腓肠肌未发生明显萎缩,Ex-NS组大鼠腓肠肌较Con-NS组大鼠腓肠肌饱满。Con-BTX组、Ex-BTX组大鼠腓肠肌发生明显萎缩,色泽变暗。Ex-NS组大鼠腓肠肌湿重大于Con-NS组(P<0.05),与Con-NS组比较,Con-BTX组、Ex-BTX组大鼠腓肠肌湿重均较低(P<0.05)。与Ex-NS组比较,Con-BTX组、Ex-BTX组大鼠腓肠肌湿重显著较低(P<0.05)。各组大鼠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潜伏期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与Con-NS组、Ex-NS组比较,Con-BTX组、Ex-BTX组大鼠CMAP振幅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运动训练可显著改善SCI大鼠的运动功能及骨骼肌功能,BTX-A注射可抑制运动训练的这一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医院人事管理体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启动医院人事制度改革机制 ,引入竞争活力 ,已成为医院走向市场的必然趋势。然而要实现医院人事制度改革这一目标 ,最根本的任务是要解决人的思想问题。其一 ,应帮助职工在改革大潮中寻找自已的位置。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的流动已完全是一种相当自然的东西。目前 ,这种人才流动的方式在社会上已成为自然 ,更成为拆除所谓人际关系的樊篱 ,解放人才的有效方法。从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力的基本概念来讲 ,劳动力的三要素的其中一点驾驶劳动力必然是自然人。也就是说 ,劳动力不应当是一单位的附庸、一个没有流动的自然人 ,而应当是能够支配自己的自…  相似文献   
19.
脑卒中患者静态踝足矫形器选择效果的临床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性分析临床病历资料以了解静态踝足矫形器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情况.为踝足矫形器的合理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对2002年1月-2004年12月脑卒中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病程1—3个月的脑卒中患者按是否使用静踝足矫形器(AFO)分为观察组(穿戴AFO,41例)和对照组(未穿戴AFO,118例)。结果:①两组患者入院时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出院时两组患者下肢Brunnstrom分级均较入院时升高.但两组间无显著差异,出院时两组Barthel指数均较入院时明显提高,但观察组较对照组增加更显著(P〈0.05):②观察组出院时独立步行患者的比例(65.8%)显著高于对照组(43.2%),不能步行的比例由入院时的56.2%降低到出院时的4.9%。而对照组出院时不能步行的比例仍高达22.1%,显著高于观察组。出院时10m一坐一站一走时间测定.观察组所需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下肢Brunnstrom3级以上者均可恢复不同程度的步行能力.而对照组下肢Brunnstrom3级以上者不能步行的比例达17.8%;③观察组住院天数明显短于对照组,医疗费用也低于对照组。结论:静态踝足矫形器早期应用有助于提高步行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同时缩短康复时程和住院周期.降低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下肢软瘫模型研究生物谐振对步行效率的影响。方法:下肢软瘫并导致步行障碍的男性小儿麻痹后遗症患者12名(17±1岁,身高1.68±4.6m,体重52.5±5.4kg)与同龄健康青年12名匹配对照。采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获取步态参数,采用便携式气体分析系统测定氧价,作为能量效率的指标。评测状态为自然步行、80%自然步频以及120%自然步频,即100%、80%、120%自然步频。结果:儿麻患者在100%、80%、120%自然步频的条件下步速分别为(65.45±8.71、53.04±5.92、74.47±9.49)m/s,步速和步频密切相关(r=0.96,P<0.01);耗氧量分别为(15.17±3.56、20.76±4.31、21.48±6.16)ml/min/kg,慢速与快速步频的耗氧量均显著高于自然步频(P<0.01);氧价分别为(0.231±0.043、0.294±0.061、0.288±0.072)ml/m/kg,和同龄正常人比较自然、慢速与快速步频下的氧价均明显增加(P<0.01)。慢速与快速步频的氧价亦显著高于自然步频(P<0.05)。结论:儿麻患者自然步频的能量效率最高,步频加速或者减慢均降低此效率,提示肌肉固有谐振规律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