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在不同时间点进行A型肉毒毒素(BoNT-A)注射干预对脊髓损伤(SCI)大鼠肌张力(MAS)、运动功能状态(BBB)及腓肠肌(GM)病理特征的影响,进而寻找BoNT-A干预痉挛最佳时间的理论依据。方法:48只SD雄性大鼠被随机分配至Nor-Contrl组、12周-Contrl组、NS干预组和BT干预组。NS/BT干预组按干预时间又分设3个亚组(2周-NS亚组、2周-BT亚组、4周-NS亚组、4周-BT亚组、8周-NS亚组、8周-BT亚组)。Nor-Contrl组和12周-Contrl组大鼠不予注射药物;BT/NS干预组,按上述时间点分别给予BoNT-A/生理盐水注射大鼠右GM。肌张力评估采用MAS评估,运动功能采用BBB评分。GM标本进行肌重测量及蛋白电泳分析(MyHC)。结果:与12周-Contrl组相比,BT干预组大鼠GM肌重明显下降(P≤0.05)。与12周-Contrl组相比,干预组大鼠MAS及BBB结果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BT干预组中不同亚组大鼠GM的MyHC分型占比较Nor-Contrl组及12周-Contrl组间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随着干预时间点不同,BT干预组大鼠GM的MyHC分型占比亦不同。结论:BoNT-A注射干预导致受注射的GM肌重及肌重/体质量比显著下降,萎缩明显;对受试大鼠MAS及BBB无明显影响;早期注射较后期注射更易引起GM发生MyHC构型改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BTX-A )注射治疗结合功能训练对脑梗死患者肌肉痉挛状态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87例脑梗死后偏瘫伴肌肉痉挛患者,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2例,2组的常规药物治疗及运动功能训练项目相同。观察组采用BTX-A注射后3d联合运动功能训练,对照组局部以生理盐水注射后3d给予与观察组相同的运动功能训练。治疗前、治疗后1周、6周及3个月分别采用改良的Ashworth法(MAS)及 Fugl-Meyer (FMA)运动功能积分法评定。结果:2组治疗后3个时点MAS评分均较治疗前呈持续下降趋势(P<0.05,0.01),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 P<0.05,0.01);2组治疗后3个时点FM A评分均较治疗前呈持续升高趋势( P<0.05,0.01),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0.01)。结论:采用BTX-A局部注射结合功能训练措施可降低脑梗死患者痉挛肢体的肌张力,对偏瘫肢体的运动功能恢复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A型肉毒毒素治疗脊髓损伤痉挛状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A型肉毒毒素对脊髓损伤痉挛状态的治疗作用。方法 :选择 9例脊髓损伤痉挛状态患者的 76块对功能影响较大且改良Ashworth分级≥Ⅱ级的痉挛肌进行A型肉毒毒素多点注射 ,记录治疗前及治疗后 3天、1周、1个月、2个月、3个月痉挛肌改良Ashworth分级、痉挛性疼痛评分 (VAS)、夜间抽搐的频率、内收肌角、直腿抬高角及FIM运动分的变化。结果 :注射后 3天即有 72 .3 %靶肌的改良Ashworth分级下降 (P <0 .0 1 ) ,1个月时所有靶肌 (1 0 0 % )的改良Ashworth分级显著下降 (P <0 .0 1 ) ,60 %的靶肌疗效持续时间≥ 3个月。注射后痉挛性疼痛(VAS)、夜间抽搐的频率、内收肌角、直腿抬高角显著改善 (P <0 .0 1 ) ,FIM运动分注射 1个月后持续改善 (P <0 .0 1 )。结论 :A型肉毒毒素对脊髓损伤痉挛性疼痛、抽搐及痉挛性关节活动度障碍有明显疗效 ,辅以康复训练能有效改善脊髓损伤患者的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肉毒毒素注射对脊髓损伤所致的出口梗阻型便秘的治疗效果。方法:对脊髓损伤后慢性便秘经系统肠道功能康复训练无效的86例患者,应用结肠传输试验、肛肠动力学检查等明确诊断为出口梗阻型并肛管压力过高的便秘患者25例,选择在肛门的1、5、7、11共4点将肉毒毒素注入肛门直肠环内,肉毒毒素用量32—48U;注射后1个月、3个月分别观察排便情况,注射后1个月复查肛肠动力学指标变化,分析其疗效。结果:25例患者的排便频率由注射前1.72±0.24次/周增加到第1个月的4.00±0.25次/周(P0.01)、第3个月的3.36±0.25次/周(P0.01);每次排便耗时由注射前29.60±1.83min减少到第1个月的15.52±1.29min(P0.01)、第3个月的21.20±1.77min(P0.01),需要栓剂及手掏大便等辅助排便方式的病例减少;肛管最大收缩压由注射前的171.34±27.09mmHg降至第1个月的112.09±31.09mmHg(P0.01);直肠-肛管弛缓反射异常例数由24例减为13例(P0.01),球囊迫出成功例数由3例增至16例(P0.01)。结论:肉毒毒素肛门直肠环注射对脊髓损伤出口梗阻型便秘是一个简便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BTX-A)注射配合功能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尖足畸形及粗大运动功能发育的影响。方法对6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进行BTX-A注射,再配合功能训练;对照组46例仅进行功能训练。两组分别于注射治疗前及注射后1周、3个月采用综合痉挛评分量表(CSS)、踝关节被动背屈角度(PROM)测量及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之D区(站立)、E区(走跑跳)进行评估。结果 BTX-A起效时间为注射后24~72h,到达高峰时间为1~2周,疗效维持3个月,不良反应极少。治疗组1周后、3个月后下肢CSS评分及3个月后踝关节PROM、GMFM之D区和E区评分均比对照组明显改善(P0.01),尖足消失。结论 BTX-A注射配合功能训练可快速缓解脑瘫患儿下肢肌肉痉挛,纠正尖足畸形,扩大踝关节活动范围,促进粗大运动功能发育,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经尿道膀胱壁逼尿肌A型肉毒毒素重复注射治疗脊髓损伤患者逼尿肌反射亢进和神经源性尿失禁的临床效果。方法损伤平面在骶髓以上的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6例,均有单侧或双侧肾积水,严重尿失禁,口服抗胆碱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将300 U A型肉毒毒素经膀胱镜注射针分30个点注射于除膀胱颈和三角区以外的膀胱壁。重复注射3次。治疗前后行影像尿动力学检查,并记录排尿日记,观察毒副作用。结果重复注射3次平均起效时间10.5 d(5~21 d),3次注射间隔时间分别平均为8.9个月和5.8个月。第1次注射后平均尿失禁次数由10.1/d降至3.3/d,平均导尿量由98.5 ml/次增至404.2 ml/次,平均最大膀胱测压容积由95.4 ml增至385.6 ml,平均充盈末逼尿肌压力由105.8 cmH2O降至31 cmH2O。第2次注射后平均尿失禁次数由9.7/d降至3.7/d,平均导尿量由108.3 ml/次增至387.2 ml/次,平均最大膀胱测压容积由105.4 ml增至375.6 ml,平均充盈末逼尿肌压力由97.8 cmH2O降至33 cmH2O。第3次注射后平均尿失禁次数由9.2/d降至3.9/d,平均导尿量由115.7 ml/次增至363.9 ml/次,平均最大膀胱测压容积由102 ml增至357.6 ml,平均充盈末逼尿肌压力由98.1cmH2O降至36.9cmH2O。随访6个月,未观察到明显毒副作用。结论逼尿肌A型肉毒毒素重复注射是治疗脊髓损伤患者逼尿肌反射亢进和神经源性尿失禁的一种有效、安全的微创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逼尿肌A型肉毒毒素(BAT)注射治疗脊髓损伤患者神经原性膀胱的临床效果。方法78例脊髓损伤患者(男性59例、女性19例)采取BAT(300U溶于15ml生理盐水)经尿道膀胱壁注射(分30个点,0.5ml/点),治疗前后均记录排尿日记,并观察毒副作用。结果78例患者经第1次治疗后,平均尿失禁次数由13.5次/d降至2.7次/d,平均导尿量由131ml/次增至389ml/次,平均尿失禁量由1690ml/d降致281ml/d,起效的平均时间为7.6d;10例患者在第1次注射8.9个月后接受第2次注射,平均尿失禁次数由9.7次/d降至3.7次/d,平均导尿量由108ml/次增至387ml/次;6例患者在第2次注射后5.8个月接受第3次注射,平均尿失禁次数由9.2次/d降至3.9次/d,平均导尿量由116ml/次增至364ml/次。随访期间未观察到任何毒副作用。结论经尿道膀胱壁BAT注射是一种治疗脊髓损伤患者神经原性膀胱的有效、安全、可行、可多次重复应用的微创方法。  相似文献   

8.
肉毒毒素A对肌肉痉挛患者功能康复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botulinum toxin type A,BTX—A)对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后肢体肌肉痉挛的治疗价值及其剂量影响。方法:选择48例上运动神经元损伤患者采用肉毒毒素A电刺激引导下局部肌肉注射治疗肌痉挛,其中把小腿三头肌、肱二头肌、屈指肌随机分成高低两个剂量组,观察剂量不同对疗效的影响,同时对所有患者制订注射后的目标,观察其达标情况。结果:肉毒毒素A注射后肌肉张力明显降低(P〈0.05),但在小腿三头肌、肱二头肌及屈指肌群中均未发现明显的量效关系,各配对大小剂量组肌张力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患者功能显著改善,康复目标总达标率为70.4%,肉毒毒素对上肢的粗大运动及下肢的步行功能的改善效果明显,而对手的精细活动功能的恢复效果欠佳。结论:肉毒毒素A对缓解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后的肢体肌肉痉挛,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及运动功能疗效显著,肉毒毒素作用的量效关系尚有待确认.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人工重组A型肉毒毒素重链(BoNT/A重链)对大鼠脊髓损伤局部颈上神经节蛋白10(SCG10)表达、神经突起再生以及损伤侧后肢感觉及运动功能的影响,为阐明BoNT/A重链促神经突起生长的作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大鼠单侧腰段脊髓横断损伤模型基础上局部及鞘内给予BoNT/A重链;于用药后不同时间提取局部蛋白进行双向电泳,并根据双向电泳提示的蛋白点群变化的分子量和等电点,选取SCG10为目标蛋白行Western Blot检测及神经突起测定;通过抓力和热痛敏实验测试损伤侧后肢的运动和感觉功能情况。结果:(1)BoNT/A重链可干预脊髓损伤后局部蛋白谱的变化,MW位于18—25kDa、等电点在5—7范围的蛋白点可以作为蛋白点群变化的代表之一;(2)作为分子量位于18—25kDa/等电点在5—7的蛋白成分之一的SCG10在单纯损伤时较正常对照组其表达有所增高,给予BoNT/A重链后, SCG10的表达显著增强(P0.05);(3)免疫荧光结果显示:单纯损伤时SCG10的阳性表达主要分布于损伤周边细胞的胞体,应用BoNT/A重链后,SCG10阳性分布于胞浆和细胞突起且以损伤近头端的周边区域较为显著;(4)突起测定结果显示:BoNT/A重链可促进脊髓损伤周边神经细胞突起增长,包括突起数目增多及含有突起的神经细胞百分比增多(P0.05);(5)给予BoNT/A重链后,损伤侧后肢肌力明显优于单纯损伤组(P0.05),但感觉功能未见明显改善。结论:脊髓损伤局部给予BoNT/A重链可促进生长相关蛋白SCG10的表达并促进损伤周边神经细胞突起生长,改善肌肉抓力。BoNT/A重链有助于脊髓损伤后的再生修复。  相似文献   

10.
A型肉毒毒素对痉挛性瘫痪大鼠腓肠肌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A型肉毒毒素注射致痉挛瘫痪大鼠腓肠肌及相关结构超微结构的改变.方法:150只大鼠随机分A、B、C、D4组:A组为30只,单纯颅骨钻孔:B组为40只、C组为50只、D组为30只,各组均以适宜电流刺激破坏左侧锥体束制备痉挛瘫痪模型.C组、D组给予腓肠肌痉挛肌肉注射A型肉毒毒索6u/kg/肌群;D组,于注射后辅以运动训练.B组为对照组,给予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各组于注射后不同时间进行神经行为学检测、肌肉及相关组织结构透射电镜检查.结果:C组和D组的神经、肌肉组织改变情况均较对照B组明显.C组和D组,均观察到神经芽生现象.训练后D组大鼠神经行为学及超微结构改善明显.肌膜两侧呈现不同的病理改变.结论:A型肉毒毒素肌肉注射导致的超微结构改变较单纯肌痉挛造成的改变更为明显;肌细胞膜对肉毒毒素具有阻隔作用,A型肉毒毒素可能有诱发神经芽生作用.运动训练对大鼠神经行为学有明显改善,运动训练可促进病变肌肉超微结构改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肉毒毒素注射对痉挛型双瘫患儿(具备行走能力且处于运动发育平台期)下肢痉挛及运动功能的改善作用。 方法 选取2013年2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在我院神经康复科住院或门诊治疗的痉挛型双瘫患儿21例,入选患儿均具备行走能力且处于运动功能发育平台期。根据患儿下肢痉挛情况给予下肢肉毒毒素神经阻滞治疗及康复干预。分别在肉毒毒素注射前、注射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时采用改良Tardieu量表评价下肢痉挛改善情况(以小腿三头肌为例);采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评定患儿C、D、E能区改善情况;采用10m步行测试(10MWT)评定患儿治疗前、后步行功能改善情况。 结果 本研究21例痉挛型双瘫患儿经肉毒毒素注射后,其踝关节被动关节活动范围较治疗前增大,其中快角改善幅度明显大于慢角,并且伸膝状态下快角扩大范围较屈膝时显著。在肉毒毒素注射后3个月及6个月时,发现患儿GMFM-88量表C、D、E能区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提高,其中肉毒毒素注射后6个月时患儿D能区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肉毒毒素注射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时入选患儿10m步行测试所用时间较治疗前明显缩短(P<0.05)。 结论 肉毒毒素注射联合康复训练能进一步改善痉挛型双瘫患儿(具备独走能力)下肢痉挛病情,提高站立能区运动能力及步行速度,该联合疗法值得在脑瘫治疗领域进一步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全身振动训练联合A型肉毒毒素注射对痉挛型双瘫脑瘫儿童尖足及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2~5岁痉挛型双瘫脑瘫尖足患儿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A型肉毒毒素注射腓肠肌内外侧头肌腹部,每个靶肌肉注射剂量为3 IU/kg,一次性注射完毕,注射后24 h给予常规康复治疗5个疗程,每个疗程3周,每周治疗5 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全身振动训练,患儿采取站立位,每次振动时间为2 min,休息1 min,共3~4次为一组,每日一组,每周治疗5 d,疗程与常规康复治疗同步。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采用改良Tardieu量表评分(MTS)评价小腿三头肌痉挛情况;采用肌肉快速牵张时出现卡住的角度(快角,记录为R1)和肌肉慢速活动下关节全范围活动度(慢角,记录为R2)评价踝关节活动度;采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D区(站立功能)、E区(走跑跳功能)评分评价运动功能。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上述观察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 结果 治疗前,2组患儿MTS评分[观察组(3.60±0.56)分;对照组(3.57±0.63)分]、R1[观察组(-8.27±7.98)°;对照组(-9.30±7.01)°]、R2[观察组(7.43±7.75)°;对照组(7.20±7.55)°]、GMFM-88评分[观察组(35.10±7.07)分;对照组(36.63±7.46)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2组患儿MTS评分[观察组(2.43±0.68)、(1.83±0.46)和(2.17±0.75)分;对照组(2.83±0.79)、(2.33±0.61)和(2.70±0.75)分]均小于组内治疗前,R1[观察组(4.17±6.20)°、(9.87±5.47)°和(4.90±7.04)°;对照组(0.27±7.16)°、(3.73±7.49)°和(-1.73±7.32)°]、R2[观察组(18.07±6.15)°、(24.47±5.85)°和(19.30±5.98)°;对照组(15.07±6.55)°、(19.10±7.80)°和(14.03±7.13)°]、GMFM-88评分[观察组(49.20±7.38)、(58.47±7.17)和(64.37±7.11)分;对照组(45.10±8.75)、(51.73±8.41)和(56.83±8.44)分]均大于组内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同时间点比较,观察组的MTS评分均小于对照组,R1、R2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儿治疗后1个月的GMFM-88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同时间点比较,观察组GMFM-88评分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全身振动训练联合A型肉毒毒素注射能有效改善痉挛型双瘫脑瘫儿童尖足及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运动训练时程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运动、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Sprague Dawley大鼠95只,分为模型组(未给予运动训练)、实验组(根据训练时程分为训练1周、2周、3周、4周组)和假手术组(切除椎板暴露脊髓,但不造成脊髓损伤)。采用改良Allen撞击法制作胸髓(T10)不完全损伤模型。运动方式采用重量支撑平板步行训练,在不同时间点采用斜板试验、改良Tarlov评分、Basso Beattie Bresnahan(BBB)评分、脊髓体感诱发电位进行运动及神经功能评定。 结果①运动功能:大鼠运动训练1,2,3和4周后,运动功能均较模型组有明显提高(P<0.05);②脊髓体感诱发电位:大鼠运动训练2,3和4周后,N1波峰潜伏期较模型组显著缩短(P<0.05),且随训练时程增加而逐步缩短(P<0.05)。 结论部分重量支撑平板步行训练能有效改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及神经功能,并且其改善作用与运动训练时程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对踝跖屈肌群痉挛型脑瘫儿童下肢肌肉痉挛和运动功能恢复的早期治疗作用及其量效关系。方法:选择20例踝跖屈肌群痉挛型脑瘫患儿采用电刺激引导下局部肌肉注射A型肉毒毒素,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7d病变下肢肌张力、痉挛状态和运动功能的改变,以及注射剂量与疗效之间的关系。结果:A型肉毒毒素注射后7d,肌肉张力及肌痉挛程度明显降低(P〈0.01),躯干及下肢运动功能显著改善(P〈0.01),但均未发现明显的量效关系。运动能力的提高与肌张力及肌痉挛的降低程度无显著相关性。结论:A型肉毒毒素可以有效降低痉挛型脑瘫儿童的肌张力及肌痉挛程度。迅速提高运动能力,但量效关系不明确。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A型肉毒毒素(BTX-A)注射治疗配合康复功能训练对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上肢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60例痉挛型偏瘫型脑瘫患儿均接受BTX-A注射治疗,治疗后进行强制性诱导运动训练、物理疗法、肌电生物反馈治疗、作业治疗及家庭训练。在治疗前与治疗3 个月后,分别用改良Ashworth 痉挛量表(MAS)评定患侧上肢肌张力、关节量角器法测量患侧腕关节主动背伸角度、Peabody 运动发育量表(PDMS-II)进行患侧手精细运动商(FMQ)的评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评估ADL 能力以比较观察疗效。结果治疗后患儿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01)。结论BTX-A注射治疗配合康复功能训练能明显降低痉挛型偏瘫型脑瘫患儿的上肢肌张力,改善关节活动范围,明显提高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基于感知觉训练的运动疗法联合A型肉毒毒素(BTX-A)注射对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肌痉挛的影响。 方法 选取痉挛型脑瘫患儿6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3例和对照组31例。2组患儿均采用康复训练和BTX-A注射治疗,此基础上对照组增加常规运动训练,观察组则增加运动疗法融合感知觉训练。常规运动训练和运动疗法融合感知觉训练均为每日2次,每次30 min,3周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7 d,共治疗4个疗程。于治疗前、治疗第2个疗程结束后和第4个疗程结束后采用感统评估量表、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量表(MAS)、粗大运动评定量表(GMFM-88)、儿童平衡量表(PBS)分别评估2组患儿的感觉统合能力、腘绳肌肌张力、下肢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 结果 第2、4个疗程结束后,观察组上述各项评分和对照组的MAS评分、GMFM-88评分、PBS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第2、4个疗程结束后上述各项评分与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儿第4个疗程结束后,对照组一过性肌无力有24例(77.41%),观察组一过性肌无力有15例(45.4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运动疗法融合感知觉训练联合BTX-A注射可显著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感觉统合能力、肌肉痉挛程度、下肢运动功能和平衡能力,同时还可降低药物注射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7.
18.
介绍运动功能和以家庭为主的评定方案 ,探讨电刺激定位后局部注射肉毒毒素A对脑瘫患儿上肢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局部注射A型肉毒毒素的观察及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惠娟  徐虹 《当代护士》2008,(12):58-59
总结117例局部注射A型肉毒毒素的观察及护理要点,包括心理护理、仔细询问病史、严格无菌操作、掌握注射剂量和注射间隔时间、健康宣教等,认为周到的护理可减轻患者身心痛苦。  相似文献   

20.
A型肉毒毒素(Botulinum toxin,BTX)注射在治疗痉挛方面的独特作用已经得到大量的研究证实,其在促进脑卒中痉挛患者功能恢复方面的作用也已经得到康复医学界的广泛认可[1—2]。BTX可以选择性的作用于神经肌肉接头,抑制乙酰胆碱的释放,引起肌肉松弛性麻痹[3]。但有研究者发现,BTX被注射到局部后可通过运动神经纤维的逆向轴突运输或者血源途径,直接或间接地到达相应节段的脊髓运动神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