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566篇
  免费   1496篇
  国内免费   553篇
耳鼻咽喉   361篇
儿科学   184篇
妇产科学   321篇
基础医学   447篇
口腔科学   256篇
临床医学   3280篇
内科学   1815篇
皮肤病学   416篇
神经病学   773篇
特种医学   736篇
外国民族医学   34篇
外科学   3316篇
综合类   7841篇
预防医学   1709篇
眼科学   304篇
药学   3137篇
  52篇
中国医学   1503篇
肿瘤学   3130篇
  2024年   228篇
  2023年   883篇
  2022年   764篇
  2021年   953篇
  2020年   786篇
  2019年   783篇
  2018年   445篇
  2017年   656篇
  2016年   761篇
  2015年   803篇
  2014年   1313篇
  2013年   1342篇
  2012年   1609篇
  2011年   1696篇
  2010年   1563篇
  2009年   1490篇
  2008年   2105篇
  2007年   1748篇
  2006年   1328篇
  2005年   1515篇
  2004年   1179篇
  2003年   1188篇
  2002年   876篇
  2001年   736篇
  2000年   607篇
  1999年   439篇
  1998年   448篇
  1997年   357篇
  1996年   285篇
  1995年   226篇
  1994年   132篇
  1993年   111篇
  1992年   66篇
  1991年   60篇
  1990年   48篇
  1989年   50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目的 探讨采用两种不同化疗药物膀胱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1月至2011年10月,本科收治68例浅表性膀胱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两组患者均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对照组30例患者在电切术后采用丝裂霉素膀胱灌注,观察组38例患者在电切术后采用表柔比星膀胱灌注.分析对比两组化疗药物灌注后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膀胱癌的复发情况.结果 通过12~30个月的临床随访,在灌注的不良反应发生方面,丝裂霉素组在尿路刺激征和肝功能损害方面显著高于表柔比星组(P<0.05),而两组治疗药物在血尿、白细胞降低、肾损害、皮疹以及尿道狭窄方面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表柔比星组患者术后肿瘤复发率为7.89%,显著低于丝裂霉素组26.67%的复发率,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表柔比星和丝裂霉素膀胱灌注均可有效的预防术后肿瘤复发,表柔比星效果更优.  相似文献   
992.
目的 探讨影响进展期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根治性切除术后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7年1月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行根治性切除术的385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28例患者术后无复发转移(无复发转移组),157例患者出现复发转移(复发转移组).通过门诊或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2年9月.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探讨可能影响患者术后发生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术后复发转移的单因素分析采用x2检验,再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生存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 术后随访时间为3~ 10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36个月.全组患者术后157例发生肿瘤复发转移,肿瘤平均复发时间为根治性切除术后17.9个月.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大体分型、分化类型、浸润深度、阳性淋巴结数目、阴性淋巴结数目及TNM分期有统计学意义(x2=5.248,13.493,12.319,18.315,9.704,10.281,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分化类型、浸润深度、阳性淋巴结数目及阴性淋巴结数目是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根治性切除术后复发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OR=1.805,1.809,1.520,0.763,P<0.05).无复发转移组和复发转移组患者的阳性淋巴结数目分别为(3.86±0.28)枚和(6.89±0.58)枚,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18,P<0.05);无复发转移组和复发转移组患者的阴性淋巴结数目分别为(14.04±0.54)枚和(10.53±0.56)枚,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86,P<0.05).阳性淋巴结数目为0、1~2、3~6、≥7枚的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46.4%、43.8%、27.1%、7.2%,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53、47、35、26个月,不同阳性淋巴结数目患者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4.783,P<0.05);阴性淋巴结数目为<9、10 ~15、≥16枚的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22.1%、21.5%、45.5%,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28、34、47个月,不同阴性淋巴结数目患者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2.814,P<0.05).结论 肿瘤的分化类型、浸润深度、阳性和阴性淋巴结数目是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根治性切除术后复发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阳性和阴性淋巴结数目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3.
目的 探讨食管癌和食管胃结合部癌术后复发与再发癌的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4月至2012年10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收治的15例食管癌和食管胃结合部癌术后复发或再发癌患者的临床资料.12例复发癌患者确诊距第1次手术平均时间为28个月(8~ 66个月),3例再发癌患者确诊距第1次手术平均时间为196个月(60 ~288个月).对吻合口局部复发患者,如果切除复发癌后残胃大小足够重建食管,则用残胃重建食管.复发癌切除后残余胃不足以重建食管或需同时进行全胃切除,则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采用结肠或空肠代食管.术后对所有患者每半年随访1次,随访时间截至患者死亡或2012年12月31日.术后2年内每半年进行1次胸腹部CT与上消化道造影检查,术后2年每年进行1次胸腹部CT与上消化道造影检查,对于可疑患者进行胃镜检查.根据患者第2次术后临床病理分期,采用Kaplan-Meier方法计算生存率,生存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 15例手术患者中,10例贲门腺癌术后吻合口复发患者,4例行复发癌切除+残胃与食管胸内吻合术,4例行结肠代食管术,2例行空肠代食管术;3例贲门腺癌术后再发食管鳞癌患者,2例行肿瘤切除+结肠代食管术,1例行食管下段癌与残胃切除+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2例食管癌术后吻合口复发患者,行复发癌切除+颈部食管胃吻合术.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460 min(390~540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430 ml(200~700 ml);术后发生ARDS、肺部感染、颈部切口感染各1例;死亡2例,其中1例为突发心肌梗死,另1例为术后出现顽固性低蛋白血症合并肺部感染死亡;平均住院时间为29.5 d(25 ~36 d).15例再手术患者中,Ⅰa期1例、Ⅰb期1例、Ⅱa期4例、Ⅱb期4例、Ⅲa期5例.13例获得随访的患者中,6例Ⅰ、Ⅱa期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25个月,7例Ⅱb、Ⅲ期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16个月,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91,P<0.05).结论 食管癌、食管胃结合部癌术后复发与再发癌患者再手术治疗在技术上安全可行,可使患者生存获益.但再手术风险较大,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994.
目的 了解肝移植术后丙型肝炎复发患者肝脏纤维化进展情况及其与肝组织中免疫细胞分布的关系.方法 对2005年4月至2012年12月解放军第三○二医院34例肝移植术后丙型肝炎复发患者的58次肝脏穿刺(肝穿)组织和15份非移植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肝组织进行病理分析,行Metavir评分,同时对其中15例行2~4次肝穿的39份样本做CD4+、CD8+、CD20+、CD57+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采用x2检验和方差分析肝纤维化进展情况与病理特点、CD4+、CD8+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和NK细胞分布的关系.结果 34例肝移植术后丙型肝炎复发患者肝纤维化发展速度中位数为1/年,其中9例(26.47%)为快进展型,移植术后1年内肝纤维化发展速度>2(Metavir评分),其余25例(73.53%)慢进展型患者肝纤维化发展速度中位数为0.6/年.与非移植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肝脏病理学改变相比,移植后丙型肝炎复发患者肝脏病理改变以汇管区水肿、小叶间胆管损伤、界面炎、小叶内凋亡小体增多为特点,其中界面炎随肝纤维化加重而增多(x2=9.656,P=0.008).肝组织中CD4+、CD8+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的表达量随肝脏纤维化程度加重而增多,NK细胞表达量则随肝脏纤维化程度加重而减少.相同纤维化程度的快进展型与慢进展型患者,肝组织中免疫细胞的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肝移植术后部分丙型肝炎复发患者肝纤维化发展速度较快.随肝脏纤维化程度加重,肝组织中CD4+、CD8+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的表达增多,NK细胞表达减少.  相似文献   
995.
正睾丸转移性膀胱移行细胞癌在临床罕见,到目前为止,笔者查阅国内外文献,仅见数例个案报道。由于临床资料缺乏,使得临床医生对该病的临床特征及诊断了解不足。笔者收治1例,结合文献复习,探讨该病临床特征及诊疗方案,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96.
施宗祥  朱德智  张少华  杨勇 《骨科》2013,4(1):11-15,18
目的探讨脊柱结核病灶清除和植骨融合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对1999年1月至2009年9月经脊柱结核病灶清除和植骨融合术治疗的脊柱结核患者407例进行随访。其中复发患者42例,男26例,女16例;年龄3.0~78.0岁,平均36.6岁。未复发患者365例,男201例,女164例;年龄5.0~69.0岁,平均38.8岁。通过对术后复发的42例与同期未复发的365例脊柱结核患者的资料做对比,并应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和Logistic进入法回归分析,推测可能导致脊柱结核病灶清除和植入融合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手术时机(术前抗结核时间)、病灶清除彻底程度、术后抗结核治疗规范程度、术后制动时间、耐药情况、是否伴有其他部位结核、不利条件(包括女性生育期、重体力劳动者、老年人、贫血或营养不良)7个因素与脊柱结核病灶清除和植骨融合术后复发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术前正确掌握手术时机、术中病灶清除彻底、术后抗结核规范治疗、术后手术部位严格制动足够时间、应用敏感抗结核药物治疗耐药性脊柱结核、加强其他部位结核的治疗、加强营养、注意休息、避免短期内脊柱结核病灶清除和植骨融合患者术后怀孕、纠正贫血、提高机体免疫力等可以减少脊柱结核病灶病灶清除和植骨融合术后的复发。  相似文献   
997.
冯啸 《器官移植》2013,4(4):240-242,246
终末期肝病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或慢性肝病,已进人应用其他内外科方法无法治愈、预计在短期内难以避免死亡的阶段。原发性肝癌(肝癌)是一种恶性程度很高的肝脏肿瘤,其预后差,同样可进展为终末期肝病。原位肝移植是目前公认治疗包括肝癌在内的终末期肝病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998.
目的 探讨中枢神经系统复发血管外皮细胞瘤(HPC)的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46例中枢神经系统复发HPC患者的病例特点及治疗情况,对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因素应用Kaplan-Meier法和Cox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学验证.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与预后相关的因素包括肿瘤复发年龄、初次复发至二次复发的间隔、肿瘤边界和辅助放疗.Cox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全切术后辅助放疗是有益于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 结合影响复发HPC的预后相关因素,加深对该疾病的认识,合理安排临床诊疗过程,提高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999.
目的总结复发窦旁、镰旁脑膜瘤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30例复发窦旁、镰旁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显微手术治疗。结果按Simpson分级标准,本组I级切除24例,Ⅱ级切除6例。本组无手术死亡病例。所有患者出院后随访1~5年,未再复发。结论采用正确的熟练的显微外科技术可以明显提高复发窦旁、镰旁脑膜瘤的全切除率及减少再次复发,可以有效地治疗复发窦旁、镰旁脑膜瘤。  相似文献   
1000.
目前,高级别胶质瘤术后常辅以放疗或同步放化疗。治疗后呈现的假性进展与肿瘤复发在常规MRI中表现极为相似,两者在临床上难于鉴别。酰胺质子转移(APT)技术通过检查组织中的酰胺质子含量对鉴别两者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就APT在胶质瘤假性进展与复发鉴别中的应用,以及相比动态磁敏感对比增强灌注加权成像(DSC-PWI)、磁共振波谱成像(MRS)、PET技术的优势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