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46篇
  免费   222篇
  国内免费   140篇
耳鼻咽喉   9篇
儿科学   53篇
妇产科学   62篇
基础医学   1115篇
口腔科学   41篇
临床医学   291篇
内科学   668篇
皮肤病学   83篇
神经病学   259篇
特种医学   130篇
外国民族医学   4篇
外科学   149篇
综合类   580篇
预防医学   331篇
眼科学   70篇
药学   951篇
  3篇
中国医学   280篇
肿瘤学   229篇
  2023年   73篇
  2022年   109篇
  2021年   185篇
  2020年   215篇
  2019年   145篇
  2018年   129篇
  2017年   187篇
  2016年   208篇
  2015年   158篇
  2014年   411篇
  2013年   638篇
  2012年   453篇
  2011年   467篇
  2010年   325篇
  2009年   262篇
  2008年   248篇
  2007年   129篇
  2006年   99篇
  2005年   106篇
  2004年   99篇
  2003年   63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73篇
  1984年   64篇
  1983年   60篇
  1982年   61篇
  1981年   48篇
  1980年   45篇
  1979年   46篇
  1978年   25篇
  1977年   7篇
  1976年   5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2篇
  1973年   3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 毫秒
41.
目的:探讨丙种球蛋白治疗内眼术后顽固性角膜水肿的临床价值。方法:对内眼术后顽固性角膜水肿的18例18只眼均采用人丙种球蛋白治疗。结果:17例17只眼经治疗后,于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角膜内皮及基质水肿均在3d内完全吸收,视力提高3~5行。1只眼经治疗后,症状有所改善,但病情有反复,属治疗无效。结论:丙种球蛋白治疗内眼术后角膜内皮及基质顽固性水肿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42.
桑黄对四氯化碳致大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张万国  胡晋红  蔡溱  黄瑾 《中国药房》2003,14(5):267-269
目的 :研究桑黄对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以四氯化碳诱导大鼠肝损伤 ,观察桑黄对血清学和组织学指标的影响。结果 :桑黄治疗组大鼠肝细胞变性明显减轻 ,肝组织结构完好 ;血清氨基酸转移酶水平显著降低 ,蛋白合成能力增强 ;血清活性氧显著减少 ,肝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提高 ;血清白细胞介素 -4水平降低 ,γ -干扰素显著增高。结论 :桑黄具有保护肝细胞功能 ,抗脂质过氧化和调节炎症因子水平为其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43.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双甲五灵胶囊中的五味子乙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建峰  周瑾  刘梅  张军武  赵亮 《中国药房》2003,14(11):686-687
目的 :以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双甲五灵胶囊中五味子的有效成分五味子乙素的含量。方法 :色谱柱为YWGC18 柱(4 6mm×250mm ,10μm ) ,流动相为甲醇 -水 (72∶28) ,检测波长为254nm。结果 :五味子乙素在0 0207~0 4130m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 (r=0 9999) ,平均回收率为97 68 % ,RSD=1 85 %。结论 :本方法简便、稳定 ,测定结果准确 ,能有效地控制该制剂的质量。  相似文献   
44.
目的 评价泛昔洛韦联合α- 1b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7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均予一般护肝药物和α - 1b干扰素治疗 ,治疗组加服泛昔洛韦。观察患者血清ALT的变化、HBV -DNA和HBeAg阴转率以及用药后的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HBV -DNA ,HBeAg阴转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治疗组患者除有短期轻度头痛外 ,与对照组相比未见其他不良反应。结论 泛昔洛韦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好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45.
目的:研究联合应用肿瘤坏死因子(TNF)、干扰素-γ(IFN-γ)和更生霉素(KSM)对人卵巢癌裸鼠模型的协同作用。方法:将荷瘤裸鼠随机分成4组,分别用生理盐水、KSM、TNF+IFN-γ、KSM+TNF+IFN-γ处理,观察肿瘤生长情况。结果:各组肿瘤相对体积比较,KSM组和KSM+TNF+IFN-γ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和P<0.01);TNF+IFN-γ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KSM+TNF+IFN-γ组与KSM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KSM与TNF、IFN-γ联合应用有协同抗卵巢癌细胞系3AO的作用,为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6.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IL-18、IFN-γ水平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8(IL-18)、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水平与肝功能状态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42例肝硬化患者及25例正常人血清IL-18、IFN-γ水平,并同时检测肝功能指标。结果肝硬化患者血清IL-18、IFN-γ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随着肝损害的加重而升高,Child-pugh肝功能分级C级增高最著,其升高水平依次为C级>B级>A级。IL-18和IFN-γ与血清TBil及ALT正相关,两细胞因子间呈正相关。结论IL-18、IFN-γ参与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病理过程,与肝硬化炎症活动情况、肝功能损害及预后密切相关,检测血清IL-18、IFN-γ水平有助于判断肝硬化的病情和预后。  相似文献   
47.
目的构建以人HBsAg单链抗体(HBScFv)为导向作用、α干扰素为治疗作用的融合蛋白酵母表达载体pPICZ-αB/ScFv-IFN-α。方法通过重叠PCR构建目的蛋白质基因,再亚克隆到酵母表达载体pPICZαB中,DNA测序后,转化巴氏毕赤酵母宿主菌GS115 ,菌落PCR、高浓度Zeocin抗性筛选鉴定重组酵母,重组酵母经甲醇诱导后,通过SDS PAGE分析鉴定表达产物。结果DNA测序结果显示构建的目的基因片段(HBScFv IFN-α)的序列与原设计序列相符合;菌落PCR结果显示目的基因已整合到酵母菌中;诱导表达后,SDS PAGE结果显示在相对分子质量约4 4 0 0 0处可见目的蛋白质表达带。结论成功构建了抗HBsAg单链抗体与α干扰素融合蛋白酵母表达载体  相似文献   
48.
目的 研究不同剂量共轭亚油酸 (CLA)对饮食诱导肥胖大鼠PPARγ基因、瘦素、血糖、血脂的影响。方法 选用雄性Wistar大鼠 ,随机分为对照组、高脂组、高脂 +CLA组 (每 10 0g饲料含CLA分别为 0 75g、1 5 0g、3 0 0g) ,于第 12周末处死动物 ,计算脂 体比 ,测定大鼠血糖、血脂及瘦素水平 ,并应用RT PCR的方法检测大鼠白色脂肪组织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的表达水平。结果 CLA可降低肥胖大鼠血糖、甘油三酯 (TG)、总胆固醇 (TC)及瘦素水平 ,增加脂肪组织PPARγmRNA的表达水平。结论 CLA可降低肥胖大鼠血糖、血脂 ,并可通过激活PPARγ下调瘦素水平 ,有改善肥胖大鼠的瘦素抵抗作用。  相似文献   
49.
常健  梁东  鲁继荣  李玉梅 《中国妇幼保健》2006,21(11):1497-1498
目的:探讨川崎病(KD)与过敏性紫癜(HSP)发病机制中炎性细胞的参与是否存在差异。方法:通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确诊的15例急性期KD患儿、12例HSP患儿及10名健康对照组儿童的血浆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水平,判断KD与HSP发病机制中单核细胞参与的情况。结果:KD组IP-10(394.2±176.4)pg/m l和MCP-1(420.5±163.4)pg/m l水平较HSP组IP-10(94.8±66.4)pg/m l和MCP-1(109.2±76.6)pg/m l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性显著(P<0.05);但HSP组与对照组IP-10(76.4±46.5)pg/m l和MCP-1(87.7±47.8)pg/m l水平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单核细胞在KD发病机制中可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其相比,在HSP发病机制中可能不涉及单核细胞参与。  相似文献   
50.
基于报告基因和PPARγ信号通路的药物筛选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目的 建立基于报告基因和PPARγ(peroxisomeprolif erator activatedreceptorγ)信号通路的药物筛选模型,用此模型筛选具有胰岛素增敏活性的小分子化合物。方法 五种细胞分别进行瞬时转染,将含有目的片段PPRE(peroxisomeproliferatorresponseelement)和报告基因荧光素酶(Luc)的质粒及表达PPARγ的质粒共转染到细胞中,通过测定荧光素酶活力来考察马来酸罗格列酮对PPARγ信号通路的影响,选取诱导表达倍数最高的细胞株建立模型。用其他类型核受体激动剂对此模型进行特异性考察。结果 293T细胞中,荧光素酶的表达受马来酸罗格列酮的诱导倍数最高,可达4 9倍,并呈现一定的剂量依赖关系,Z′因子为0 .72。而其他各类核受体激动剂的诱导表达率均在1倍左右。马来酸罗格列酮在转染剂量范围内无促进细胞增殖的作用。结论 马来酸罗格列酮对共转染报告基因质粒和表达PPARγ质粒的293T细胞Luc的表达具有较强的诱导作用,此模型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和稳定性,适用于建立筛选PPARγ激动剂的高通量筛选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