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19篇
  免费   940篇
  国内免费   613篇
耳鼻咽喉   57篇
儿科学   177篇
妇产科学   46篇
基础医学   967篇
口腔科学   129篇
临床医学   1742篇
内科学   3122篇
皮肤病学   41篇
神经病学   2663篇
特种医学   945篇
外科学   929篇
综合类   2711篇
现状与发展   1篇
预防医学   477篇
眼科学   53篇
药学   1464篇
  5篇
中国医学   701篇
肿瘤学   142篇
  2024年   37篇
  2023年   189篇
  2022年   371篇
  2021年   563篇
  2020年   482篇
  2019年   409篇
  2018年   417篇
  2017年   474篇
  2016年   507篇
  2015年   485篇
  2014年   959篇
  2013年   1202篇
  2012年   1018篇
  2011年   1043篇
  2010年   894篇
  2009年   850篇
  2008年   819篇
  2007年   772篇
  2006年   706篇
  2005年   603篇
  2004年   510篇
  2003年   372篇
  2002年   308篇
  2001年   269篇
  2000年   221篇
  1999年   195篇
  1998年   175篇
  1997年   165篇
  1996年   135篇
  1995年   125篇
  1994年   123篇
  1993年   96篇
  1992年   104篇
  1991年   80篇
  1990年   80篇
  1989年   68篇
  1988年   85篇
  1987年   57篇
  1986年   39篇
  1985年   75篇
  1984年   57篇
  1983年   22篇
  1982年   41篇
  1981年   26篇
  1980年   29篇
  1979年   29篇
  1978年   24篇
  1977年   15篇
  1976年   14篇
  1972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小型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及血管内栓塞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小型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特点以及血管内栓塞的技术要点与疗效。方法对45例小型颅内动脉瘤患者采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或Trufill DCS Orbit微型三维填塞型水解铂金弹簧圈进行动脉瘤囊内栓塞。结果45个动脉瘤中41个瘤腔100%闭塞,3个95%闭塞,1个90%闭塞。术后44例临床痊愈,其治疗结果根据Glasgow预后评分:Ⅰ级29例,Ⅱ级11例,Ⅲ级3例,Ⅳ级1例,Ⅴ级1例;全组死亡率2.2%。栓塞术中并发脑血管痉挛6例。术后随访3-69个月均无再出血及复发。结论对小型颅内动脉瘤采用GDC或Truffill DCS Orbit微型三维填塞型水解铂金弹簧圈进行血管内囊内栓塞疗效可靠;根据小型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特点进行栓塞是提高治愈率、降低并发症及死亡率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32.
目的应用显微手术夹闭、血管内栓塞和栓塞后手术夹闭3种治疗方法,探讨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安全有效方案。方法显微手术瘤颈夹闭30个动脉瘤,栓塞34个动脉瘤,栓塞后夹闭15个动脉瘤。结果夹闭组30个完全夹闭,无复发,死亡率6%(2/30)。栓塞组完全闭塞率70.6%(24/34),复发率17.6%(6/34),死亡率11.8%(4/34)。栓塞后手术组15个完全夹闭,无复发,死亡率6.7%(1/15)。治疗结束用GOS评价,1个月后3组良好率分别为80.0%、79.4%和80.0%;半年后良好率分别为90.0%、88.2%和86.7%。结论显微手术瘤颈夹闭术仍然是治疗破裂动脉瘤的有效方法,具有1次治疗彻底和复发率低的优势,并可作为栓塞失败的补救手段。  相似文献   
33.
胶原酶诱导不同部位脑出血大鼠模型的神经功能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胶原酶诱导纹状体和内囊部位脑出血模型的行为学和神经纤维损伤差异.方法 利用立体定向技术,将一定量的Ⅳ型胶原酶用微量进样器分别精确注入大鼠纹状体和内囊诱导脑出血模型,观察两组大鼠的运动功能差异,并进行大体形态学和神经纤维受损程度的比较.结果 内囊组大鼠的运动功能受损程度明显重于纹状体组大鼠,前者的神经纤维破坏程度显著重于后者.结论 不同部位的脑出血模型的神经损害程度存在差异,内囊区脑出血模型更适合于研究神经纤维的损伤机制及神经纤维的再生和修复.  相似文献   
34.
目的:观察黄连解毒汤对肺炎衣原体(Cpn)感染后高胆固醇饮食兔血液流变学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造模前60只新西兰兔经采血检测Cpn IgG均为阴性.随机选取8只兔作正常组,其余52只以含2.5 g·kg~(-1)胆固醇的饲料喂养并接种Cpn.经检测血清Cpn IgG阳性者随机分为4组:黄连解毒汤高、低剂量(3.34,1.67 g·kg~(-1)·d~(-1))组、阳性药阿奇霉素(20 mg·kg~(-1)·d~(-1))组和模型组(生理盐水),每组11只,灌胃给药6周;Cpn IgG阴性者作高胆固醇组,不予药物干预.治疗结束后采血测定高、中、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和红细胞压积,并计算RBC聚集指数、变形指数和刚性指数;取主动脉弓近左颈总动脉分叉处血管,测定和计算最大血管内膜厚度(MIT)、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占管周百分比(P_(LCI))、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指数(Ⅰ_(PA)).结果:高胆固醇组和模型组血液流变学均显著紊乱,主动脉均有典型的动脉粥样硬化病理变化,后者最大MIT(23.65±8.19 vs 12.76±4.06)μm、动脉粥样硬化病变P_(LCI)(41.08±12.51 vs 22.43±9.45)%、动脉粥样硬化斑块Ⅰ_(PA)(9.57±1.82 vs 2.84±0.25)%显著较前者高(均P<0.01);黄连解毒汤高、低剂量组、阿奇霉素组血液流变学紊乱和动脉粥样硬化病理变化与模型组比较显著改善,其中黄连汤高剂量组MIT(6.45±1.27 vs 23.65±8.19),(P<0.01),P_(LCI),(22.39±6.74 vs41.08±12.51),(P<0.05);Ⅰ_(PA)(1.44±0.33 vs 9.57±1.82),(P<0.01)显著降低.结论:Cpn感染加重高胆固醇饮食兔血液流变学紊乱和动脉粥样硬化损害,黄连解毒汤可减轻Cpn感染所致高胆固醇饮食兔的血液流变学紊乱和动脉粥样硬化损害.  相似文献   
35.
老年颈动脉硬化患者血清炎症因子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老年颈动脉硬化患者不同中医证型血清内皮细胞粘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E选择素(E-selectin)、P选择素(p-selectin)、白细胞介素-6(IL-6)和C反应蛋白(CRP)等炎症因子水平。方法收集176例颈动脉硬化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ICAM-1、VCAM-1、E-selectin、p-selectin、IL-6和CRP等水平,比较痰证、血瘀证和精髓亏虚证型颈动脉硬化患者血清粘附分子水平变化。结果发现各型颈动脉硬化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均较对照组显著上升;颈动脉硬化痰证组患者血清ICAM-1和VCAM-1均较血瘀证和精髓亏虚证患者显著上升(P〈0.05)。结论老年患者外周血中炎症因子水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患者的颈动脉硬化程度,老年颈动脉硬化痰证患者外周血中粘附分子水平的变化具有一定特异性,痰的微观实质可能与粘附分子之间存在某种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36.
目的 :探讨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及彩色血管三维超声在颈动脉疾病的诊断价值。材料方法 :疑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 80例 ,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其中 2 8例同时做彩色血管三维超声成像 ,5 5例经临床、CT、MRI证实为脑梗死。结果 :①本组 5 5例脑梗死 ,彩色多普勒超声发现 4 9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②有脑梗死的彩色血管三维血流图呈“串珠”状 ,而非脑梗死的彩色血管三维血流图呈连续“圆锥”状。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有良好的价值 ,三维彩超是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37.
侵及颅内主要静脉系统脑膜瘤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目的提高侵及颅内主要静脉系统脑膜瘤手术的全切率,总结利用显微外科技术切除肿瘤和处理颅内静脉系统的经验和技巧。方法我院1991年7月至2001年7月,手术治疗300例侵及颅内主要静脉系统的脑膜瘤,包括(1)矢状窦旁脑膜瘤;(2)大脑镰旁脑膜瘤;(3)小脑幕脑膜瘤;(4)横窦和窦汇区脑膜瘤;(5)镰幕脑膜瘤;(6)海绵窦脑膜瘤;(7)乙状窦脑膜瘤;(8)颈静脉孔区脑膜瘤。视肿瘤部位采用相应的手术入路,根据静脉系统受侵及的程度做不同的处理。结果按脑膜瘤切除的Simpson's分级,其中Ⅰ、Ⅱ级为全切除,全切率为86.7%,死亡率为1.7%。结论当脑膜瘤侵及不同的硬脑膜静脉窦或重要的颅内静脉时,手术处理方法不同。采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可提高脑膜瘤的全切率,并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38.
目的 探讨脂蛋白残粒RLP-c作为新的脂质指标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分离法测定正常对照组(NC)、冠心病组(CHD)和2型糖尿病组(T2DM)的RLP-c水平,并比较RLP-c与其他脂质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CHD组和T2DM组RLP-c水平明显高于NC组(P<0.01),其水平与甘油三脂(TG)和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高度相关(P<0.01)。结论 RLP-c可用于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性评估。  相似文献   
39.
目的 评价不同剂量景天通脉方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抑制作用。方法 健康新西兰兔54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 高胆固醇组(模型组), 血脂康组, 景天通脉方小、中、大剂量组, 共6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大鼠采用高胆固醇饲料并免疫损伤诱发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模型, 观察各组血脂和C-反应蛋白(CRP)以及主动脉斑块/内膜面积比、内/中膜厚度比等并比较。结果 对血脂的影响: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血清总胆固醇(TC)、 甘油三酯(TG)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升高,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脂康组及景天通脉方小、中、大剂量组TC、LDL-C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 景天通脉方中剂量组明显低于小、大剂量组及血脂康组(P<0.05);TG景天通脉方小、中、大剂量组及血脂康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景天通脉方大剂量组、血脂康组高于景天通脉方小、中剂量组, 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P<0.05)。对CRP的影响:模型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 景天通脉方3组、正常对照组、血脂康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正常对照组无斑块和内、中膜增厚, 景天通脉方组与模型组比较, 斑块面积、内膜厚度、中膜厚度、斑块/内膜面积比、内/中膜厚度比均明显下降(P<0.05), 景天通脉方中剂量组明显低于小、大剂量组及血脂康组(P<0.05)。结论 景天通脉方具有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可能是通过调脂、抗炎作用来完成,效应以中剂量(人的等效剂量)为佳。  相似文献   
40.
目的探讨参七黄稳斑胶囊单用及合用辛伐他汀对家兔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的影响。方法将45只家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不稳定斑块对照组(B组)、参七黄稳斑胶囊治疗组(C组)、辛伐他汀治疗组(D组)、参七黄稳斑胶囊和辛伐他汀合用治疗组(E组)。A组用普通饲料,其他组用高胆固醇饲料喂养;12周末造模成功后,如前喂养,C、D、E组分别给予不同药物干预。24周末在腹主动脉注射药物触发斑块破裂,2周后检测各组血清中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水平;测定斑块面积、内膜厚度、中膜厚度、纤维帽厚度。结果与B组相比,C、D、E组血清中VCAM-1、ICAM-1、hs—CRP的水平及斑块面积、内膜厚度明显降低,纤维帽明显增厚(P〈0.01);其中C组优于D组(P〈0.05),E组优于C组(P〈0.01)。结论参七黄稳斑胶囊有较好的稳定斑块的作用,与辛伐他汀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