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20篇
  免费   284篇
  国内免费   106篇
耳鼻咽喉   40篇
儿科学   3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03篇
口腔科学   22篇
临床医学   130篇
内科学   229篇
皮肤病学   4篇
神经病学   16篇
特种医学   82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18篇
综合类   529篇
预防医学   62篇
眼科学   1865篇
药学   135篇
  6篇
中国医学   162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55篇
  2023年   173篇
  2022年   170篇
  2021年   202篇
  2020年   191篇
  2019年   132篇
  2018年   98篇
  2017年   132篇
  2016年   138篇
  2015年   146篇
  2014年   234篇
  2013年   178篇
  2012年   210篇
  2011年   194篇
  2010年   198篇
  2009年   178篇
  2008年   137篇
  2007年   111篇
  2006年   119篇
  2005年   85篇
  2004年   68篇
  2003年   57篇
  2002年   66篇
  2001年   55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51.
孙中婵  李伟杰 《心脏杂志》2017,29(6):714-716
<正>1对象和方法患者,女性,62岁,山西省芮城县人。主因发作性胸痛10余年,先后3次入我院诊治。患者于10余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作性胸部闷痛,伴心悸、气短、出汗,多持续3~5 min,含服硝酸甘油有效,当地医院诊断为"冠心病",长期服用"单硝酸异山梨酯片,阿司匹林,辛伐他汀,酒石酸美托洛尔片"等药物治疗,病情尚稳定。3年前上述不适症状加重,多于劳累及餐后出现,为进一步明确诊  相似文献   
52.
本书由中华医学华眼科分会前主任委员黎晓新教授、第一代OCT的发明人之一Dr.David Huang等著名专家共同编写,反映了OCT在眼科疾病应用方面最新进展。全书共14章,20万字,近300幅照片,内容包括OCT成像的多样性、正常黄斑OCT图像、OCT在视网膜病变疹断的价值和限度、OCT检查操作、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图像解读,黄斑交界区疾病OCT图像、黄斑水肿的OCT图像、  相似文献   
53.
目的:探讨FFA和OCT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我院2013年8月~2014年3月就诊的20例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患者20只眼,通过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FFA)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CT)2项检查技术,根据眼底血液循环的动态过程和病变部位的形态学特点,对眼底病变的情况做出评估。结果:FFA造影检查时20只眼中的12只眼病灶中央先出现针尖状渗漏,然后彩呈墨渍样扩大,8只眼黄斑区早期出现针尖大小的渗漏点,晚期逐渐扩大像冒烟样向上喷出;OCT检查13只眼单纯神经上皮层脱离,黄斑中心凹曲线消失,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增厚,7只眼经上皮层脱离伴色素上皮层脱离,黄斑区神经上皮层增厚脱离,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之间见液性暗区,局部见RPE层波浪状脱离,RPE层下见液性暗区。结论:FFA检查能敏感的观察到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血管渗漏的程度,OCT对于小的神经上皮脱离很敏感,并有效的进行定量分析,在实际的临床中可根据患者情况综合利用上述2项检查以达到更加准确而有效的临床目的。  相似文献   
54.
目的观察血管内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对冠脉介入治疗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我院心血管科住院冠脉造影证实心肌桥、支架内再狭窄、分叉病变、临界病变的18例患者均行冠脉内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检查的资料。结果血管内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可评价冠脉狭窄程度、血栓情况、斑块性质、支架贴壁情况、心肌桥情况等,未出现相关并发症。结论血管内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能用于指导及评价冠脉介入治疗,且有良好的操作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55.
目的探讨Leber家族遗传视神经病变(LHON)中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与病程发展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确诊LHON并行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FD-OCT)检查视盘周围RNFL厚度的患者58例(共116只眼),分析不同病程阶段的RNFL平均厚度变化、各象限厚度变化及RNFL厚度与患者视力的相关性。结果 LHON患者各象限RNFL厚度:上方>下方>鼻侧>颞侧。随着病情进展,RNFL厚度呈先增厚,之后逐渐变薄趋势。病程前3个月RNFL增厚,其中上方和下方象限较显著。病程4~6个月RNFL薄变明显,上方和下方象限RNFL厚度均下降约70μm,而鼻侧和颞侧象限下降约20μm。6个月之后,各象限RNFL厚度薄变幅度减缓并逐渐趋于稳定。不同病程组之间LHON患者检查时平均视力差异有显著性(P=0.000);但病程与患者视力无明显相关性(P=0.052),患者的视力在病程4~6个月期间降至最低,随后又逐渐提高。不同病程患者视力与其RNFL厚度无明显相关性(P=0.384)。结论 LHON患者各象限中,颞侧RNFL厚度最薄。病程的前3个月RNFL增厚,4~6个月各象限RNFL薄变明显,提示病程6个月之内是修复受损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最佳时间窗。  相似文献   
56.
目的:探讨眼前段光学相干断层扫面仪(AC-OCT)和光学相干断层扫面仪(OCT)测量中央角膜厚度(CCT)效果比较。方法:选取40为受试者分别采用 AC-OCT 和 OCT 测量其40只左眼 CCT,对测量结果采用统计学软件进行 t 检验对比分析,采用变异系数作为判定表针,比价测量值的可重复性。结果:AC-OCT 中央角膜厚度测量和 OCT 测量平均值进行对比 t 检验,比较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光学相干断层扫面仪测量中央角膜厚度值较前段光学相干断层扫面仪偏大,两种测量结果具有较好相关性。  相似文献   
57.
目的:探讨黄斑区神经节细胞复合体(GCC)厚度在正常眼压性青光眼(NTG)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人群中的分布特征。方法:采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OCT)对NTG患者81例81眼、POAG患者125例125眼及年龄、性别、屈光度相匹配的正常对照者56例56眼黄斑区视网膜、视盘进行扫描,分析计算出黄斑区整体上方GCC厚度(GCC-Sup)、下方GCC厚度(GCC-Inf)、平均GCC厚度(GCC-Avg)、视盘旁上方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RNFL-Sup)、下方RNFL厚度(RNFL-Inf)及平均RNFL厚度(RNFL-Avg),Zeiss Humphrey 750型视野计检测各组中心30°视野平均缺损(MD)值,比较3组患者GCC、RNFL及MD参数的差异,并分析GCC厚度值、RNFL厚度值与MD值的相关性。结果:POAG组及NTG组的GCC-Avg、GCC-Sup、GCC-Inf、RNFL-Avg、RNFL-Sup、RNFL-Inf值及视野MD值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研究对象GCC-Sup、GCC-Inf、GCC-Avg值与对应区域RNFL厚度值均呈显著正相关(r=0.675、0.669、0.698,P<0.01)。RNFL-Avg值与视野MD值呈显著正相关(r=0.741,P<0.01),GCC-Avg与视野MD值亦呈显著正相关(r=0.613,P<0.01)。结论:频域OCT能定量检测黄斑区GCC厚度,并与RNFL和视野损害有较好的相关性,可为青光眼的诊治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58.
目的 评价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鉴别急性Vogt-小柳原田病(Vogt-Koyanagi-Harada,VKH)和急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R)的诊断能力.方法 收集急性VKH和急性CSCR病例,所有病例均接受详细的病史采集以及视力、裂隙灯显微镜、散瞳眼底检查、频域OCT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运用频域OCT(SD-OCT)的5线光栅扫描和黄斑三维扫描进行SD-OCT黄斑区扫描,计算各种OCT形态特征对鉴别诊断两种疾病的敏感性、特异性、漏诊率和误诊率.结果 入选急性VKH患者40例(40眼),急性CSCR患者32例(32眼);急性VKH组的最佳矫正视力较急性CSCR组差(P<0.001);急性VKH组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为(771.6±419.2) μm,而急性CSCR组为(451.7±157.9)μ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所有患者均有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而膜样结构、视网膜色素上皮层皱褶和内界膜波浪样改变仅见于急性VKH组,它们对鉴别急性CSCR的敏感性分别是85.0%、62.5%和55.0%,膜样结构对鉴别两种疾病的敏感性最高,且其特异性为100.0%,假阳性率(误诊率)为0,假阴性率(漏诊率)为15.0%.结论 SD-OCT可以有效区分急性VKH和急性CSCR,膜样结构是鉴别两者敏感性最高的OCT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59.
刘昳  袁进 《眼科新进展》2015,(4):338-340,345
目的 通过眼前段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anterior segment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观察分别经2.2 mm、3.0 mm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手术后24 h的切口形态,探讨切口的稳定性。方法 选择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120例(120眼)进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晶状体核硬度<Ⅳ级82例(82眼),≥Ⅳ级38例(38眼),随机选择2.2 mm、3.0 mm透明角膜手术切口。术后24 h应用眼前段OCT对切口处角膜进行观察,用非接触眼压仪测量眼压。结果 术前晶状体核硬度<Ⅳ级术眼眼压为(15.21±1.38)mmHg(1 kPa=7.5 mmHg),术后24 h眼压为(15.45±1.43)mmHg,术前、术后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2,P>0.05);核硬度≥Ⅳ级术眼眼压为(16.00±2.01)mmHg,术后24 h眼压为(16.21±1.75)mmHg,术前、术后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1,P>0.05)。眼前段OCT观察显示,在晶状体核硬度<Ⅳ级的患者术眼中,2.2 mm及3.0 mm两种透明角膜切口术后24 h切口处的外切口哆开、内切口哆开及后弹力层脱离等切口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在晶状体核硬度≥Ⅳ级的患者术眼中,2.2 mm组术后24 h切口处的外切口哆开、内切口哆开及后弹力层脱离等切口并发症的发生率均高于3.0 mm组(均为P<0.05)。结论 晶状体核硬度≥Ⅳ级的白内障患者,3.0 mm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后24 h切口的愈合程度高于.2 mm切口  相似文献   
60.
目的探讨谱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pectral 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SD-OCT)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检测白内障术后黄斑中心凹厚度及黄斑中心凹旁视网膜水肿的情况,指导白内障术后黄斑囊样水肿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对2012年5月至2013年9月在我院行白内障手术的患者88例(91眼)进行临床观察。术前及术后1周、4周、12周及24周分别进行详细眼底检查,SD-OCT测量黄斑中心凹厚度及黄斑中心凹旁上方、下方、鼻侧、颞侧视网膜厚度。同时运用LogM AR表行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检查。术后较术前黄斑中心凹厚度大3个标准偏差表示存在CME,在术后12周行FFA检查。相关资料运用SPSS 17.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前患者黄斑中心凹厚度为(254.68±22.04)μm,术后1周、4周、12周、24周黄斑中心凹厚度分别为(264.52±23.27)μm、(262.51±24.64)μm、(267.52±39.14)μm、(263.71±26.58)μm,均较术前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增加最明显的是术后12周时(P=0.028),术后12周时颞侧、鼻侧、上方及下方的黄斑中心凹旁视网膜厚度均较术前显著增加(均为P<0.01)。术后1周、4周黄斑中心凹厚度的改变与BCVA无明显相关性,但术后12周、24周时黄斑中心凹厚度的改变与BCVA有显著相关性(均为P=0.00)。术后12周通过FFA检测的黄斑囊样水肿的发生率为3.3%,而通过SD-OCT检测的发生率为5.5%。结论白内障术后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有明显改变,SD-OCT能准确观察白内障术后早期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增加及黄斑囊样水肿的形态特点。SD-OCT观察白内障术后黄斑囊样水肿的情况与FFA的结果并非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