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87篇
  免费   128篇
  国内免费   125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14篇
妇产科学   17篇
基础医学   31篇
口腔科学   6篇
临床医学   479篇
内科学   86篇
皮肤病学   21篇
神经病学   12篇
特种医学   67篇
外国民族医学   9篇
外科学   250篇
综合类   1240篇
预防医学   392篇
药学   1760篇
  1篇
中国医学   808篇
肿瘤学   46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46篇
  2020年   59篇
  2019年   49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49篇
  2016年   74篇
  2015年   103篇
  2014年   175篇
  2013年   159篇
  2012年   251篇
  2011年   276篇
  2010年   226篇
  2009年   265篇
  2008年   361篇
  2007年   324篇
  2006年   296篇
  2005年   376篇
  2004年   286篇
  2003年   323篇
  2002年   223篇
  2001年   188篇
  2000年   125篇
  1999年   115篇
  1998年   110篇
  1997年   94篇
  1996年   94篇
  1995年   101篇
  1994年   82篇
  1993年   62篇
  1992年   41篇
  1991年   43篇
  1990年   31篇
  1989年   57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991.
992.
阿片类镇痛药是治疗中至重度疼痛的有效药物,但其潜在的成瘾性也使之成为常见的被滥用药物.随着阿片类药物使用的增加,滥用所导致的社会问题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凸显.美国在阿片类药物防滥用制剂开发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为减少阿片类药物滥用,率先鼓励开发防滥用阿片类镇痛药.目前已开发了多种防滥用技术,包括形成物理/化学屏障、添加激动...  相似文献   
993.
目的 建立复方感冒灵颗粒(CGG)全方、化学药(CM)组、中药(TCM)组的抗病毒、抑菌、解热、抗炎等实验,以期综合评价复方感冒灵颗粒治疗流行性感冒的药效作用,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分别采用甲型流感病毒制备小鼠病毒感染模型,金黄色葡萄球菌制备小鼠细菌感染模型,酵母菌致大鼠发热模型及巴豆油致小鼠耳肿胀模型,对CGG、CM、TCM的抗病毒、体内体外抑菌、解热和抗炎的作用效果进行研究。结果 小鼠感染流感病毒后,给药组肺组织中病毒载量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CGG、CM、TCM组小鼠的肺指数抑制率分别为19.68%、8.30%、8.54%;各组存活时间较模型组明显延长(P<0.05),延长率分别为29.6%、5.4%、12.9%;病毒感染致小鼠死亡抑制率分别为26.7%、0、10.0%。在体内注射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小鼠致死实验中发现,CGG、CM、TCM对小鼠的死亡抑制率分别为10.0%、15.0%、0;体外抑菌和杀菌实验发现CGG、TCM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标准株均显示出抑制和杀灭作用。解热实验中发现CGG、CM可在给药后1、2 h显著抑制酵母致大鼠发热反应(P<0.01)。抗炎实验中发现给药组耳肿胀值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CGG、CM、TCM组抑制率分别为31.7%、22.6%、26.8%。结论 CGG具有抗病毒、抑菌、解热、抗炎等功效,且CGG效果优于TCM、CM,提示TCM和CM发挥了协同作用,可用于治疗感冒引起的头痛、发热、鼻塞、流涕、咽痛等上呼吸道感染疾病。  相似文献   
994.
目的 整理分析含有石膏的古方,挖掘石膏在治疗热证时的配伍用药规律,并结合“有机小分子活性成分与无机金属离子”间的配位化学探究其解热的物质基础。方法 收集《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含有石膏且具有解热作用的方剂,构建方药数据库,利用Microsoft Excel 2019统计各中药出现频次,通过SPSS Modeler 18.0对方剂中的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得到核心药物组合。运用网络药理学分析核心药物组合,得到核心靶点,并进行蛋白互作分析以及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分析;用等温滴定量热仪滴定核心药物组合,验证其是否发生反应;梳理中药有机活性成分-金属配合物研究进展,探究石膏解热物质基础。结果 共纳入方剂1440首,以汤剂、散剂为主;涉及中药770味,其中与石膏配伍的高频中药29味(频次≥100),以清热药、补虚药、解表药为主。关联规则分析得到二项关联16条,其中核心药物组合“石膏-黄芩”和“石膏-甘草”的有效成分分别为43、99个,与发热的交集靶点有51、94个。GO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显示,2个核心药物组合很可能以调控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信号通路为主,同时调控白细胞介素(inter 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等细胞因子及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MAPK)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等,协同发挥作用。以核心药物组合“石膏-黄芩”为例,等温滴定量热实验结果显示黄芩和石膏互作强烈,而其主要有效成分黄芩苷和钙离子也发生了配位反应,证明黄芩中的活性成分和石膏中的金属离子可发生相互作用。通过梳理中药有机活性成分-金属配合物研究进展,推测石膏药效的发挥与其中金属元素和配伍中药有机活性成分形成配合物密切相关。结论 利用“干法+湿法实验”结合“配位化学”理念,探究石膏解热配伍规律及物质基础,石膏在自身发挥解热作用的同时,其中丰富的元素可与配伍中药中的黄酮类、蒽醌类、多糖类等有机活性成分形成配合物,从而增强生物活性,发挥协同作用,以期为石膏解热物质基础及机制的探究提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995.
目的:研究蒙药材悬钩子木和接骨木的解热镇痛抗炎作用;并对比两种药材的药理作用。方法:采用干酵母致大鼠发热法,小鼠热板法,大鼠压痛甩尾法,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法考察二药解热、镇痛及抗炎作用。结果:悬钩子木和接骨木水提取物具有显著的抑制干酵母致大鼠发热反应(P<0.01)、提高小鼠对热板及大鼠对压力所致的痛阈值(P<0.05或P<0.01)、减少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率(P<0.05或P<0.01)。结论:蒙药材悬钩子木和接骨木的水提取物对实验小鼠、大鼠具有良好的解热,镇痛,抗炎等药理作用;两种药材之间、生品及炮制品之间的解热,镇痛,抗炎作用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96.
目的:观察比较4种典型寒、热药性中药对酵母致大鼠发热模型体温的干预影响以及温度敏感瞬时感受器电位离子通道(TRPs)蛋白的调节作用。方法:背部皮下注射酵母混悬液建立大鼠发热模型,108只SD大鼠随机平均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大黄组、黄连组、吴茱萸组和高良姜组,分别于造模后第4,8,12 h取下丘脑和背根神经节,通过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下丘脑和背根神经节中温度敏感瞬时感受器电位离子通道蛋白TRPV1和TRPM8的水平。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注射酵母后模型组大鼠体温明显上升,8 h达到高峰期(P<0.01);下丘脑和背根神经节中TRPV1水平显著升高,TRPM8水平则明显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大黄和黄连可显著降低酵母引起的大鼠体温升高,下调下丘脑和背根神经节中TRPV1水平,上调TRPM8水平(P<0.05或P<0.01);吴茱萸和高良姜对发热大鼠的体温和TRPs均无明显影响。结论:寒性中药大黄和黄连能降低酵母致热大鼠的体温,其作用可能与其对下丘脑和背根神经节中TRPV1和TRPM8的有效调节有关;热性中药吴茱萸和高良姜无相关作用。  相似文献   
997.
目的:观察不同柴胡剂量的小柴胡汤对LPS 诱导发热大鼠模型体温及血清IL-1β、IL-6、TNF-ɑ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50 只SD 大鼠随机分为5 组:正常对照组、发热模型组、小柴胡汤(大)组、小柴胡汤(中)组、小柴胡汤(小)组。以20 μg·kg-1 剂量腹腔注射LPS 制作发热模型;造模同时,给予相应的小柴胡汤水煎液或生理盐水。造模后每隔30 min 测定体温(Ti),连续测量240 min,计算体温变化值驻T(△T=△Ti-T0)。最后1 次测量体温后,取血,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IL-1β、IL-6、TNF-ɑ水平。结果:小柴胡汤(大)组在3 h、3.5 h、4 h 此3 个时间节点有明显降低大鼠体温的效果(P<0.01 或P<0.05),这种降温效果在3.5 h、4 h 两个时间节点优于小柴胡汤(中)组、小柴胡汤(小)组二组(P<0.01 或P<0.05)。与发热模型组比较,3 组小柴胡汤均可明显降低血清中IL-1β的含量(P<0.05),其中小柴胡汤(大)组效果显著(P<0.01)。与发热模型比较,小柴胡汤(大)组可明显降低血清中IL-6、TNF-ɑ的含量(P<0.05)。结论:小柴胡汤具有降低LPS 诱导发热大鼠模型体温与降低血清中的IL-1β、IL-6、TNF-ɑ含量的功效,在一定范围内与方中柴胡剂量之间呈正相关剂量依赖关系。  相似文献   
998.
【】目的:探讨不同疼痛量化记录方法在患者和医护人员对疼痛程度描述情况。 方法:记录200例骨科手术后患者的NRS和VRS疼痛强度量化评分。NRS以数字0-10来表示,0表示无痛,10表示难以忍受的剧痛;VRS以“无痛”、“微痛”、“疼痛但可忍受”、“非常疼痛”和“难以忍受的剧痛”;其中“无痛”、“微痛”、“疼痛但可忍受”归为可忍受范围的疼痛;“非常疼痛”和“难以忍受的剧痛”归为难以忍受范围的疼痛。同时考察记录护士、骨科医生、麻醉医生以NRS和VRS疼痛量化评分来描述疼痛所代表的疼痛程度。 结果:大多数患者认为NRS评分为4-6时是难以忍受的疼痛。医护人员和患者认知中NRS评分分值与疼痛程度的关联度基本相同。疼痛量化记录同时提高了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结论:疼痛量化评分能反映骨科术后患者疼痛变化过程及护理干预镇痛或药物疼痛效果。医护人员和患者对术后NRS评分描述疼痛程度存在差异。评分在3或4以上时是否需要给予镇痛药物须慎重。  相似文献   
999.
阿片类药物是治疗中重度疼痛的主要药物,然而,它并不是最理想的药物,原因之一在于临床上阿片类镇痛药的安全有效用量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目前,阿片类药物个体差异的机制尚不清楚,可能由多方面的原因参与(比如基因或环境因素等)。本研究使用药物基因组学的双生子研究方法,研究基因与环境因  相似文献   
1000.
<正>2009-2011年我科住院患者因疼痛而过量应用阿片类镇痛药9例,均经及时发现并应用纳洛酮等药物及时抢救成功,在此护理工作发挥了一定作用,现将体会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2009年6月-2011年6月,2年中我科病房共救治因癌性疼痛应用阿片类镇痛药过量9例。其中男6例,女3例,按阶梯及VRS分级均达到重度疼痛级别,均为晚期肿瘤患者,其中肺癌骨转移2例,肺癌肝转移1例,结肠癌肝转移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