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1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32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19篇
临床医学   24篇
内科学   10篇
神经病学   56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7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4篇
中国医学   1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81.
目的:观察大鼠颞叶癫痫发生后海马谷氨酸脱羧酶(glutamicaciddecar-boxylase,GAD)亚型GAD67蛋白的动态变化,探讨其意义和可能机制。方法:11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n=70)与对照组(n=42),实验组大鼠选用海人酸腹腔注射法建立颞叶癫痫模型,对照组大鼠腹腔注射无菌生理盐水。选取腹腔注射后3,6,12,24,48h,7,30d为研究的时间点,颞叶海马的CA1区、CA3区、齿状回为研究部位。腹腔给药后每天观察大鼠的行为学变化,大鼠处死前进行脑电图描记。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GAD67蛋白的表达。结果:海人酸致痫后6h实验组大鼠海马齿状回、CA3,CA1区的GAD67蛋白表达分别为0.60±0.02,0.61±0.02,0.58±0.02,致痫后24h分别为0.33±0.03,0.32±0.03,0.31±0.02,均较对照组(0.23±0.02,0.21±0.02,0.20±0.02)增高(P<0.05或0.01),6h时增高显著。结论:颞叶癫痫大鼠海马GAD67蛋白表达的增高是癫痫发生后机体的内源性抗痫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2.
目的:建立颞叶癫痫模型,探讨不同脑区给予多巴胺D1受体拮抗剂SCH23390对红藻氨酸所致的颞叶癫痫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8/12在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珠江医院全军神经医学研究所进行。①分组:取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3只,红藻氨酸组3只和实验组24只,实验组又分为海马、纹状体、黑质注射组各5只(共15只),以及同部位生理盐水注射作为对照,每组3只(共9只)。②造模:红藻氨酸组及实验组大鼠给红藻氨酸酸5μg(2.5g/L)右侧脑室注射制备颞叶癫痫模型,生理盐水组同部位给生理盐水2μL。③给药:实验组中的海马、纹状体、黑质注射组在相应部位缓慢注入1g/L的SCH233901μL,各部位以相同剂量生理盐水注入作为对照。④观察指标:观察各组间的大鼠行为变化及脑电图变化。3d后取脑作海马部TUNEL染色,观察海马部神经细胞凋亡情况。结果:30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行为变化:生理盐水组无癫痫发作。红藻氨酸组大鼠均出现癫痫发作,发作于脑室注射红藻氨酸后10min开始,1h达高峰。②脑电图变化:生理盐水组无尖波、棘波、棘慢综合波等痫性电活动表现,红藻氨酸组于注射后10min即有痫性波出现,其波幅为中幅及高幅波,但出现频率较低;1h左右癫痫发作达高峰时其波幅大部为高幅波,出现频率高;3~6h后波幅降低,12h后无痫性波出现。实验组中纹状体注射组波幅降低明显,与红藻氨酸组相比差异显著;黑质注射组亦有下降,而海马注射组无明显下降,与红藻氨酸组相比无差异。③细胞的凋亡:癫痫发作后伴随有海马细胞的凋亡,3d时明显。各脑区给予SCH23390后,海马部细胞凋亡减轻不一致,纹状体注射组阳性细胞数最少,与红藻氨酸组相比其差值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①一侧侧脑室注入红藻氨酸可成功建立癫痫模型。②红藻氨酸致痫后伴有海马神经凋亡改变,给予多巴胺D1受体拮抗剂SCH23390后,海马神经元凋亡减轻。③不同部位注射产生的凋亡细胞数不同,其中以纹状体注射所产生的凋亡细胞数最少,提示各部位在红藻氨酸所致的颞叶癫痫中的作用不同。  相似文献   
83.
目的探讨抑制p38 MAPK通路对减轻红藻氨酸诱导的颞叶癫痫发作引起大鼠海马神经元所造成损害的作用和机制.方法经侧脑室给予不同剂量(0,0.01,0,1,1 μg)SB203580(p38 MAPK特异性抑制剂)预处理,30 min后再予红藻氨酸制作大鼠颞叶癫痫持续状态模型.7 d后采用Nissl染色方法观察海马各区的锥体细胞和颗粒细胞的情况.结果红藻氨酸注射7 d后CA3区可见大量锥体细胞缺失,尚存细胞变性,伴局限性颗粒细胞增多,呈放射状分布.CA1区受累较轻,但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细胞脱失.预先给予SB203580(0.1μg以上剂量)处理的动物以上变化明显减轻.假手术大鼠海马各区有大量正常致密锥体细胞,未见细胞脱失.结论大鼠侧脑室内注射红藻氨酸引起全身痉挛性癫痫持续状态对海马神经元造成损害,而抑制p38 MAPK通路,对海马神经元起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4.
侧脑室内注射海仁酸建立慢性大鼠颞叶癫痫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国强  周政  刘仕勇  杨梅华  安宁  杨辉 《中国临床康复》2005,9(25):117-119,i0004
目的:观察侧脑室内注射海仁酸建立慢性颞叶癫痫大鼠模型的稳定性。方法:实验于2004-03/2005-05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附属新桥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选择清洁级SD大鼠40只,雌雄各半。按性别对等比例分为2组,模型组和对照组各20只。模型组大鼠制作慢性颞叶癫痫动物模型,应用立体定向技术,前囟点后1 mm、矢状线旁2 mm(向左或向右)为进针位置。以3 μL/min的速度向该侧侧脑室内注射1g/L的海仁酸溶液15-20 μL,约5min,置留5min。对照组大鼠侧脑室内注入等量生理盐水。观察动物模型的行为学变化,按Ⅴ级癫痫行为标准分级:Ⅰ级:面部肌肉痉挛表现为咀嚼运动;Ⅱ级:颈部肌肉痉挛表现为点头运动;Ⅲ级:一侧前肢阵挛;Ⅳ级:站立伴双前肢阵挛;Ⅴ级:在Ⅳ级的基础上身体向后倒下。根据大癫痫症状表现分为3期:急性期(手术后1-2d)、潜伏期(急性期后10d-3个月)、慢性期(3个月以后)。动态监测动物模型脑电图的变化,并通过光镜和电镜观察不同时期脑海马结构的组织学改变。结果:手术中两组各死亡1只,解剖后发现都是死于颅内出血,模型组1只大鼠死于癫痫持续状态,进入结果分析模型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8和19只。①行为学观察结果:模型组大鼠在急性发作期出现Ⅳ级以上的癫痫行为,慢性期出现Ⅰ~Ⅲ级的癫痫行为。②脑电图监测结果:模型组大鼠脑电图记录到明显的癫痫样波,急性期表现为丛集性波,慢性期表现为散在发作的棘波,与急性期显著不同的是此期不只进针侧颞叶存在癫痫灶,而是两侧同时同等的存在。③脑海马区组织结构的改变:光镜下可见大量凋亡和固缩的神经元,电镜下发现暗细胞增多及细胞器的水肿样改变。④模型组和对照组大鼠的病死率相近[2只,1只,(P〉0.05)]。结论:大鼠侧脑室内注射海仁酸后,很快引起对侧海马部位的放电,这与人类癫痫中的镜像病灶类似。而且可以表现出癫痫样的行为学和病理学改变,病死率较低,因此,侧脑室内注射微量的海仁酸能建立稳定的慢性颞叶大鼠癫痫模型。  相似文献   
85.
目的观察致痫大鼠血清和脑脊液中S100B、C反应蛋白(CRP)含量的动态变化,以探讨这两种生化指标与癫痫的关系。方法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8只)和模型组(40只),模型组再依据造模后大鼠处死时间分成6 h、12 h、24 h、72 h和1周共5组。采用红藻氨酸(KA)侧脑室注射建立癫痫动物模型,ELISA法测定大鼠造模后各时间点血清和脑脊液中S100B、CRP的含量,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和脑脊液中S100B、CRP含量在癫痫发作后6 h逐渐增加,24 h达高峰,以后逐渐降低;血清和脑脊液中S100B、CRP水平均呈正相关(r=0.788和0.873,P均〈0.01)。结论致痫大鼠脑内存在动态的急性炎症反应,这种炎症反应可能参与癫痫发生及癫痫所致的脑损伤。血清和脑脊液中S100B、CRP可用于检测这种炎症反应和脑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86.
目的 探讨重组2/1型腺相关病毒载体(rAAV2/1)介导人源性神经肽Y(hNPY)和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rAAV2/1-hNPY-EGFP)转染红藻氨酸(KA)致痫老年大鼠脑组织的有效途径.方法 将造模成功的36只健康老年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二组:海马注射组和脑室注射组.应用立体定向仪将rAAV2/1-hNPY-EGFP基因注射至颅内相应的靶区,于注射后2、3、4 w分别取材,脑组织冰冻切片,荧光显微镜检测rAAV2/1-hNPY-EGFP表达情况.结果注射后2 w两组均未见有rAAV2/1-hNPY-EGFP阳性细胞表达;注射后4 w rAAV2/1-hNPY-EGFP阳性细胞的表达体积和灰度值达到最大,脑室注射组要优于海马注射组.结论 脑室注射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将rAAV2/1-hNPY-EGFP基因转染到癫痫脑组织中,为转基因治疗癫痫病提供了新的转染途径.  相似文献   
87.
目的 观察缝隙连接阻断剂辛醇预处理对红藻氨酸(KA)诱导的癫(癎)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影响.方法 1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KA组、辛醇组、生理盐水(NS)组和二甲基亚砜(DMSO)组,应用KA右侧杏仁核注射制作癫(癎)大鼠模型;制模前30 min辛醇组腹腔注射辛醇溶液;制模后3h、6h、12 h、24 h和7d应用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和免疫组化染色法分别检测各组大鼠海马CA3区TUNEL和GFAP阳性细胞数.结果 KA组制模后6h海马CA3区有TUNEL阳性细胞表达,并逐渐增多,7d达高峰;辛醇组制模后在6 h~7 d TUNEL阳性细胞数明显少于KA组(均P<0.01);KA组海马CA3区GFAP阳性细胞数随时间而逐渐增多,各时间点明显多于辛醇组(均P<0.01).结论 辛醇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可能与抑制细胞缝隙连接间通讯,切断凋亡信号传播,以减少神经元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88.
目的探讨红藻氨酸(kainicacid,KA)致痫大鼠外周血炎性因子的水平与癫痫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1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每组70只。模型组以10mg/kgKA腹腔注射建立模型,对照组以生理盐水同样处理。观察行为学变化。以ELISA方法检测不同时点血清TNF-α、IL-1β、IL-4和IL-10的表达水平。结果KA注射后,大鼠在3h-9h进入癫痫大发作期。与对照组相比[6h:(12.3±3.1)pg/ml,12hl(11.5±3.8)pg/ml],模型组在6h-12h促炎因子TNF—α[6h:(21.5±3.2)pg/ml,12h:(20.6±4.2)pg/ml]和IL-1β的水平明显升高(P〈0.05);抗炎因子IL-4只在12h时明显升高[(53.55±3.08)pg/ml,(33.26±4.16)pg/m1](P〈0.05),IL-10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促炎因子TNF-α和IL-1β参与了癫痫的发作过程,其水平与癫痫发作程度密切相关;抗炎因子IL-4和IL-10水平的变化与癫痫的发作程度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89.
背景:海马内注射衣霉素和红藻氨酸均可诱导内质网应激介导海马神经元凋亡,但两者大有不同。 目的:比较海马CA1区内注射红藻氨酸和衣霉素后不同时间段海马神经元的死亡情况。 方法:将96只成年雄性昆明小白鼠随机分为PBS组、红藻氨酸组和衣霉素组,海马CA1区分别注射红藻氨酸、衣霉素和PBS。 结果与结论:Fluoro-Jade B染色显示,红藻氨酸组小白鼠注射后2,3,4,5,6,8 h损伤侧出现海马神经元死亡明显。衣霉素组小白鼠注射后4 h损伤侧CA1区可见神经元明显死亡,对侧无明显死亡;衣霉素组小白鼠注射后5 h损伤侧CA1-3区未见神经元明显死亡,但对侧CA1-3区可见大量神经元死亡。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衣霉素组小白鼠注射后4,5 h神经元死亡明显区域内磷酸化真核翻译起始因子2α的表达明显上调。结果提示海马内注射衣霉素后5 h出现海马神经元同侧给药对侧死亡的现象,是由于海马内注射衣霉素后随着药物浓度的扩散在4.0-5.0 h间神经元凋亡可能有一个由同侧向对侧迅速蔓延的过程,这是不同于红藻氨酸海马内注射诱导神经元死亡过程的又一新现象。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90.
目的探究KA1亚受体的表达上调在内质网应激致海马神经元死亡中的作用。方法将70只成年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
红藻氨酸组(KA组)、衣霉素组(TM)500 μg/ml组、TM1000 μg/ml组和TM2000 μg/ml组,海马内注射KA或不同浓度TM,不同
时间段(1、2、3、4、5、8、12 h)灌注取脑,灌注取脑前进行Bederson体征评分,全脑切片FJB染色和免疫组化分析。结果KA组第
3、4、5、8h和TM2000 μg/ml组第4、5小时,Bederson体征评分表明中枢神经功能出现明显损伤,FJB染色示海马内细胞死亡增
加,免疫组化示KA1和P-eIF2α在海马神经元的表达明显上调(P<0.05)。结论海马内注射KA或TM后结果显示内质网应激中
有KA1的表达,在神经元凋亡过程中膜外受体KA1可能首先接受凋亡信号,并向细胞内传导,引起内质网功能紊乱,诱发内质
网应激,并进一步促使神经元调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