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8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4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4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15篇
神经病学   9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76篇
预防医学   58篇
眼科学   8篇
药学   32篇
中国医学   1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21 毫秒
1.
建立大鼠Parkinson’s病动物模型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神经化学的发展,使得人们有可能应用某种神经毒素特异性地毁损某些神经元,Ungerstedt首先在大鼠黑质定位注射6-OHDA,成功地制备了Parkison's病(PD)动物模型,本文就如何进一步提高PD模型成功率进行一些探讨。 材料和方法 选用体重150~250 g的SD大鼠50只,雌雄不拘,45只为实验组,5只为对照组。术前用戊巴比妥钠(30 mg/kg)腹腔麻醉,头部固定于立体定向仪上(江湾Ⅰ型C),手术暴露前后囟,调整颅骨平面,使后囟低于前囟1 mm,同时测量前后囟之间的距离(后囟位置以人字缝尖为准,在实验中测得该间距为5.8~7.5 mm)。选取两个注射点,其坐标参数分别为:后囟向前0.33×前后囟间距  相似文献   
2.
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是一种丝/苏氨酸蛋白激酶,主要通过蛋白复合物mTORC1和mTORC2参与调控细胞增殖、生长、代谢和自噬等生物学过程。mTOR在动脉粥样硬化(AS)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将从AS的危险因素:血管壁炎症反应、内皮细胞功能紊乱、平滑肌细胞增殖与迁移、细胞自噬、斑块内血管新生、脂质浸润等方面来回顾mTOR调控AS相关的多个细胞和分子过程,mTOR抑制剂的正确临床应用将为AS的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陆璐  成建 《现代预防医学》2021,(8):1403-1407
目的 探讨夫妻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ethylenetetrahydrofolate reductase, MTHFR)基因C677T和A1298C多态性与不良妊娠结局的相关性及现有叶酸代谢风险等级评估策略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145对曾有不良妊娠结局的夫妻和110对正常对照,应用Sanger测序检测MTHFR 677、1298位点多态性,分别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间女性、男性各基因型分布是否存在显著差异;据现有叶酸代谢风险等级评估策略对研究对象进行分级,比较两组中不同风险等级病例的分布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结果 病例组男性和女性MTHFR 677 位点C/C基因型频率均低于对照组,C/T、T/T基因型频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中男性和女性的MTHFR 677位点3种基因型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男性和女性MTHFR 1298位点A/C基因型频率均高于对照组,A/A、C/C基因型频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男性和女性MTHFR 1298位点3种基因型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男性和女性的叶酸代谢风险级别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女性MTHFR C677T多态性变异与不良妊娠结果有明显相关性,不能排除男性MTHFR C677T多态性改变与不良妊娠结局无关,建议孕前夫妻双方同时进行MTHFR基因多态性检测。可根据叶酸代谢风险分级策略,为夫妻双方制定合理的个体化叶酸增补方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铅中毒对小鼠颌下腺的毒性作用及对神经生长因子基因 (NGF m 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小鼠实验性铅中毒模型 ,通过光镜与电镜观察颌下腺的病理组织学变化。应用地高辛标记的人 NGF DNA探针 ,采用原位杂交的方法 ,定量分析铅对小鼠颌下腺 NGF m RNA表达的影响。结果 :实验性铅中毒小鼠体重下降 ,血铅浓度升高 ,颌下腺铅含量增加。光镜和电镜结果呈现铅中毒小鼠颌下腺腺叶萎缩 ,纤维增生 ,腺间质血管扩张 ,腺间隙增加。粗面内质网扩张 ,线粒体肿胀。图像分析结果表明 ,铅中毒小鼠颌下腺纹状管和颗粒曲管直径减少。原位杂交的结果显示 ,铅中毒小鼠颌下腺颗粒曲管和纹状管的杂交信号显著减弱 ,颌下腺组织中 NGF m RNA表达减少。结论 :铅对小鼠颌下腺具有毒性作用 ,影响颌下腺 NGF的基因表达  相似文献   
5.
丁斐  陆璐 《现代预防医学》1999,26(3):291-292
为观察铅对小鼠颌小腺NGF基因表达的影响,以地高辛素标记人β-NGFcDNA为探针,采用原位杂交的方法,定量分析铅中毒小鼠颌下腺NGFmRNA的变化。给小鼠以0.5%醋酸铅经口染毒,造成小鼠实验性铅中毒模型。铅中毒后小鼠发育迟缓,体重下降。病理切片的结果表明,铅中毒后颌下腺腺导管上皮变薄,腺体萎缩,原位杂交的结果显示:铅中毒后颌下腺颗粒曲管和纹状管的杂交信号减弱,即颌下腺中NGFmRNA减少。  相似文献   
6.
医用电子仪器与维护专业作为一门新兴边缘学科,目前发展迅速。本文从教材、师资、实训基地、毕业实习4方面对该专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眼内散射光的检查,探讨人工晶状体屈光指数对白内障术后眩光值的影响。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3-08/2014-03期间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眼科医院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0.5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77例77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后房型非球面人工晶状体植入,所有的人工晶状体均为疏水性丙烯酸酯材料,随机分为3组;选用Tecnis ZCB00(屈光指数1.47)组22例22眼;选用Hoya PY60AD(屈光指数1.52)组24例24眼;选用Alcon SN60WF(屈光指数1.55)组31例31眼;测量患者术后的BCVA、瞳孔直径、散光度数等数据,C-QUANT测量散射光值。结果:各组的年龄、眼轴、BCVA、瞳孔大小、散光度数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ecnis组散射光值1.04±0.15;Hoya组散射光值1.19±0.14;IQ组散射光值1.14±0.18;眼内散射光值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352,P=0.007<0.05),BCVA与散射光值相关性分析无统计学意义(r=-0.133,P=0.124>0.05)。结论:选用高屈光指数人工晶状体的患者术后散射光值会更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上海市某三甲医院寄生虫病住院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该院2011~2016年间确诊的寄生虫病住院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该院2011~2016年共收治207例15种寄生虫病住院病例,主要病种为肺吸虫病(20.77%)、囊虫病(20. 29%)、曼氏裂头蚴病(18. 36%)、华支睾吸虫病(9.18%)。食源性寄生虫病占总数的85.99%。2011~2016年病例数依次为31例、28例、35例、35例、32例、46例。上海本地户籍病例占35.27%,外省市籍64.25%,外籍0.48%。男女性别比1.88∶1。以汉族为主,占96.92%。年龄最小为1岁,最大92岁,病例数主要集中在≥20岁各年龄组,占总数93.23%。囊虫病、曼氏裂头蚴、肺吸虫病、华支睾吸虫、弓形虫病、棘球蚴病、旋毛虫病、舌形虫病、卡氏肺囊虫肺炎、大片吸虫感染以血清学(抗体)诊断为主。肠道绦虫病、疟疾、人芽囊原虫病、阿米巴痢疾、钩虫病以病原学诊断为主。超过半数的患者无明确的流行病学史。不同病种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情况不同。结论食源性寄生虫病是目前危害较为广泛的寄生虫病,为明确诊断应开展全套寄生虫免疫学检查或相关寄生虫检测。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安脱达尘螨变应原疫苗治疗过敏性哮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自身对照方法,对125例尘螨过敏性哮喘患儿皮下注射特异性免疫疫苗(安脱达),记录治疗前后哮喘症状、合并用药评分,同时计算与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评价其安全性。结果:脱敏治疗1年后125例患儿哮喘症状明显改善,合并用药计分明显减少。80.0%(100/125)的哮喘患儿伴发过敏性鼻炎,脱敏治疗1年后鼻炎症状明显改善。23.2%的患儿因哮喘症状明显好转,在治疗第26周末自行停用合并药物,第52周末随访病情,哮喘复发率为10.3%(3/29)。125例患儿总计接受免疫治疗注射2676次,43例患儿出现100例次局部不良反应,局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3.7%(100/2676),14例患儿出现23例次全身不良反应,全身不良反应发生率0.9%(23/2676),未出现致死性全身不良反应。结论:标准化变应原进行脱敏治疗在规范化操作下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