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4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3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20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55篇
现状与发展   1篇
预防医学   33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 :为诊治广州管圆线虫病寻找可靠的虫种鉴定依据。方法 :镜检脑脊液 ,鉴定虫种、测量虫体及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结果 :首次在患者脑脊液中同时查见 2条不同发育期的广州管圆线虫。结论 :为临床确诊广州管圆线虫病提供经验 ,并为该病的早期诊治提供可靠的病原学依据。  相似文献   
22.
目的建立一种多重PCR方法检测小管福寿螺体内的广州管圆线虫幼虫。方法根据广州管圆线虫核糖体小亚基rDNA基因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AY295804)设计特异性引物,并与小管福寿螺16srDNA的特异性引物组合,建立多重PCR检测方法。分别以阳性和阴性小管福寿螺DNA为模板进行多重PCR扩增,电泳鉴定并测序。用阴性小管福寿螺DNA倍比稀释200条广州管圆线虫Ⅲ期幼虫DNA模板,使之浓度分别为1200ng/μl、120ng/μl、12ng/μl、1200pg/μl、120pg/μl和12pg/μl,检测该方法的敏感性。野外采集小管福寿螺172只,肺检法检测后,进行多重PCR扩增,计算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电泳和测序结果证实该多重PCR检测方法能有效扩增出目的片段,小管福寿螺和广州管圆线虫的目的片段分别为550和405bp。该方法可检测出广州管圆线虫Ⅲ期幼虫DNA的最小浓度为120pg/μl。肺检法和多重PCR法检测均为阳性结果的45只,两法均为阴性的100只。肺检法为阴性、多重PCR法为阳性的24只,肺检法为阳性而多重PCR法检测为阴性的3只。多重PCR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3.8%(45/48)和80.6%(100/124)。多重PCR法的阳性检出率为40.1%(69/172),肺检法阳性检出率为27.9%(48/17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4.8,P0.01)。结论建立了检测小管福寿螺体内广州管圆线虫的多重PCR方法。  相似文献   
23.
目的 探究广州管圆线虫感染期幼虫(第Ⅲ期幼虫)在不同温度不同时间下的生存及死亡情况(死亡率).方法 采用人工消化法,从自然感染的褐云玛瑙螺中提取广州管圆线虫感染期幼虫,将其放入不同温度(35~90℃)的热水中,分别作用不同时间(1~20 min).取出置解剖镜下观察虫体的变化情况.结果 在1~20 min内,45℃以下温度对感染期幼虫不具有杀灭作用,死亡率为0;50~55℃温度对感染期幼虫有轻度的杀灭作用,死亡率为12.00%~97.33%;60~65℃温度对感染期幼虫有一定强度的杀灭作用,死亡率为57.39%~100.00%:70~75℃温度对感染期幼虫有很强的杀灭作用,死亡率为97.22%~100.00%;在80℃以上温度时感染期幼虫迅速死亡,死亡率为100.00%.结论 45℃以下温度,20 min内对广州管圆线虫感染期幼虫没有杀灭作用;50~75℃温度,1~20 min,对大多数广州管圆线虫感染期幼虫具有杀灭作用,温度越高,时间越长,杀灭作用越强:80℃以上温度,1~20 min,对广州管圆线虫感染期幼虫具有完全杀灭作用.  相似文献   
24.
李锟  卢引  顾雪竹  康文艺 《中国药房》2012,(35):3319-3320
目的:研究细叶石仙桃地上部分的挥发性成分。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并结合保留指数法测定样品中的挥发性成分;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挥发性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从细叶石仙桃地上部分共分离鉴定出20个化学成分,占总挥发性成分的98.35%。其中,植酮(26.56%)、[R,R]-2,3-丁二醇(11.99%)、E-15-十七碳烯醛(8.91%)、十七烷(5.11%)、2,3-丁二醇(4.85%)、棕榈酸(4.80%)、十六烷(3.91%)、菲(3.78%)、植烷(3.63%)、广藿香醇(3.60%)和亚油酸甲酯(3.01%)是主要的挥发性成分。结论:本试验结果可为细叶石仙桃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5.
目的了解云南省传播广州管圆线虫病的中间宿主螺类。方法野外调查采集贝类标本,分类鉴定,寄生虫检测。结果发现传播广州管圆线虫病的中间宿主螺类共12种。结论为广州管圆线虫病在云南省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6.
目的探讨广州管圆线虫病临床特点及诊断方法。方法对3例患者的诊疗过程结合文献综合分析。结果2例患者均因未询问出病史、第1次化验时血嗜酸性粒细胞分类正常、脑脊液化验与结核性脑病类似而误诊。另1例因第1次脑脊液检查中嗜酸性粒细胞分类明显增高,追询病史而确诊。结论仔细询问病史、认真查体,临床症状与影像学检查结合血及脑脊液嗜酸性粒细胞分类、特异性抗体检测可有效、明确地诊断。  相似文献   
27.
[目的]了解江门市所属新会区、开平市、鹤山市福寿螺广州管圆线虫感染情况。[方法]2008年8月下旬,使用消化法对从上述地点采集的福寿螺进行检查;并用从螺体中分离的幼虫感染大鼠。[结果]检查福寿螺819只,广州管圆线虫的感染率为8.06%;阳性螺平均感染度为8.86条/螺。新会区、鹤山市、开平市福寿螺的感染率分别为11.04%、9.82%和3.48%(P〈0.01)。从感染的实验大鼠中均分离到广州管圆线虫成虫。[结论]新会区、开平市和鹤山市福寿螺均存在广州管圆线虫的感染。  相似文献   
28.
目的调查茂名市广州管圆线虫终末宿主鼠类的感染情况。方法在茂名市用鼠夹、鼠笼捕捉鼠类,鉴定鼠种,处死后检查寄生于鼠心、肺血管内的广州管圆线虫成虫。结果共检查鼠类196只,其广州管圆线虫自然感染率为10.71%。其中褐家鼠感染率为11.93%(21/176),小家鼠感染率为0(0/20)。结论茂名市褐家鼠存在一定程度的广州管圆线虫感染,是该虫的重要终末宿主。  相似文献   
29.
温州地区广州管圆线虫病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阐明温州地区1997年10-11月暴发流行“酸脑”的病因,并为该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析患发病过程及临床症状,针对性开展温州地区广州管圆线虫病流行学调查,同时用免疫学试验作临床辅助诊断。结果:温州存在广州管圆线虫的自然疫源地,主要中间宿主(福寿螺)及终末宿主的感染率分别为69.4%和19.5%,患皮内试验及间接荧光抗体试验阳性率分别为100%和90.6%,ELISA法用于检测广州管圆线虫血清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论:确定温州地区此次爆发流行的“酸脑”为广州管圆线虫病,温州地区为广州管圆线虫病流行区。  相似文献   
30.
用IEST法研究感染度与感染持续时间对广州管圆线虫感染鼠抗体生成的影响。感染20,50和100条第3期幼虫的三组实验鼠,8星期后用IEST法检测血清中特异性抗体,GMRT分别是65.0,298.6和3G7.6,显示抗体滴度随感染度增大而递增趋势,而对照级则呈阴性。20只感染50条幼虫的实验鼠分别于感染前和感染后3,8和13星期检测,GMRT分别是105,5,298,6和190.3,滴度高峰在感染后8星期。实验表明,特异性抗体水平与感染度及感染持续时间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