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03篇
  免费   502篇
  国内免费   378篇
耳鼻咽喉   4篇
儿科学   4篇
妇产科学   9篇
基础医学   60篇
口腔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157篇
内科学   160篇
皮肤病学   38篇
神经病学   24篇
特种医学   100篇
外科学   37篇
综合类   1413篇
预防医学   279篇
眼科学   14篇
药学   1475篇
  3篇
中国医学   3338篇
肿瘤学   64篇
  2024年   68篇
  2023年   176篇
  2022年   156篇
  2021年   198篇
  2020年   173篇
  2019年   163篇
  2018年   97篇
  2017年   157篇
  2016年   192篇
  2015年   256篇
  2014年   328篇
  2013年   283篇
  2012年   441篇
  2011年   443篇
  2010年   381篇
  2009年   375篇
  2008年   469篇
  2007年   378篇
  2006年   292篇
  2005年   284篇
  2004年   209篇
  2003年   233篇
  2002年   183篇
  2001年   228篇
  2000年   173篇
  1999年   108篇
  1998年   105篇
  1997年   105篇
  1996年   115篇
  1995年   61篇
  1994年   62篇
  1993年   40篇
  1992年   54篇
  1991年   43篇
  1990年   40篇
  1989年   37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2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 采用网络药理学结合分子对接及体内验证,探究鸦胆子Brucea javanica治疗结直肠癌的活性成分、关键作用靶点及潜在的分子机制。方法 从公共数据库中检索并收集鸦胆子的活性成分和对应的靶点以及结直肠癌相关的靶点,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出鸦胆子治疗结直肠癌的活性成分、成分-疾病的交集靶点以及可能的信号通路。通过分子对接预测活性成分与靶点蛋白的结合能力。通过体内实验进一步验证鸦胆子活性成分治疗结直肠癌的作用和作用机制。结果 在满足筛选条件的15个成分中共筛出鸦胆子苦醇、木犀草素、鸦胆子苷B、β-谷甾醇4个鸦胆子生物活性成分及32个鸦胆子治疗结直肠癌的作用靶点,表皮因子生长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ysteinasparate protease-3,Caspase-3)及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是鸦胆子治疗结直肠癌的关键靶点,EGFR/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3-kinase,PI3K)/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信号通路...  相似文献   
72.
王冰倩  周瑾欣  魏星  于生  张丽  吴啟南  单鸣秋 《中草药》2023,54(17):5541-5549
目的 通过超声辅助大孔树脂对荆芥穗Schizonepetae Spica水提物中总黄酮和总酚类化合物进行富集并对比处理前后化合物含量及活性变化。方法 从7种不同类型树脂中筛选超声辅助最佳树脂型号,在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热力学研究下,对超声温度、功率、上样质量浓度及解吸溶剂百分比等影响因素进行工艺优化。测定了优化处理前后各成分含量及活性变化。结果 动力学和热力学的研究表明,荆芥穗总黄酮适用于Langmuir模型,且吸附过程为自发吸热熵增,总酚则为自发放热熵减并适用于Freundlich模型,据此不同的吸附机制优化了2类成分同时富集的最佳工艺,在超声辅助AB-8大孔树脂,温度25 ℃、时间2.5 h,功率150 W,上样质量浓度0.1 g/mL,70%乙醇解吸附的过程下,荆芥穗水提物中总黄酮和总酚类化合物含量增加2~3倍,其单体成分的含量及抗氧化和神经氨酸酶抑制活性均显著增加。结论 超声辅助大孔树脂技术为荆芥穗总黄酮和总酚类成分的有效可行富集技术。  相似文献   
73.
曾维艳  陈肖  王洋  孙丰慧  代敏  蒲忠慧 《中草药》2023,54(18):6084-6091
目的 以非挥发性化学成分为指标,评价不同产地艾叶Artemisia argyi质量,为其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以指纹图谱定性,绿原酸和黄酮等多指标成分定量,结合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HCA)、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对艾叶进行化学模式识别研究。结果 建立了20批艾叶的指纹图谱,相似度为0.739~0.983,标定了28个共有峰,指认了绿原酸、木犀草苷、圣草酚、棕矢车菊素、异泽兰黄素5个成分,含量测定表明不同产地艾叶绿原酸和黄酮成分存在显著差异;HCA分析20批艾叶为3类;PCA得到7个主成分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86.676%;OPLS-DA分析表明绿原酸、木犀草苷、圣草酚、棕矢车菊素、异泽兰黄素可能是影响艾叶药材质量的差异标志物。结论 指纹图谱定性及多非挥发性成分定量结合化学模式识别可用于艾叶药材鉴别和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74.
李平  孙越鹏  甄会贤  程侯莲  韩晓静  冀小君  杨红 《中草药》2023,54(17):5734-5741
目的 建立太子参Pseudostellaria heterophylla HPLC多成分定量检测方法,结合化学计量学和加权逼近理想解排序(TOPSIS)法对不同产地太子参药材质量进行评价。方法 以Agilent Zorbax ODS C18柱为色谱柱,乙腈-0.2%磷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检测波长分别为254、285、203 nm,采用HPLC法同时检测尿苷、肌苷、鸟苷、川陈皮素、染料木苷、木犀草素、金合欢素、白杨素、水杨酸、阿魏酸、肉桂酸、太子参环肽B、太子参环肽A、乌苏酸和β-谷甾醇的含量。利用SIMCA 14.1和SPSS 26.0软件对上述15种成分含量检测结果进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挖掘影响太子参产品质量的差异性标志物。运用加权TOPSIS法进行7省17批次太子参药材综合质量评价。结果 HPLC多成分定量分析方法学考察符合《中国药典》规定要求。PCA结果显示前2个主成分特征值均大于1,累积方差贡献率为87.843%,17批次太子参样品分为3类。OPLS-DA筛选出尿苷、金合欢素、肌苷、太子参环肽A、太子参环肽B、β-谷甾醇和阿魏酸为影响太子参产品质量的差异标志物。EW-TOPSIS欧氏贴近度在0.258 5~0.642 5,表明不同产地太子参质量差异较大,其中江苏、安徽地区太子参排名靠前,其次为福建、江西和湖南地区,云南、四川地区太子参排名靠后。结论 建立的太子参HPLC多成分定量检测方法操作便捷、结果准确可靠,PCA、OPLS-DA联合加权TOPSIS法可用于不同产地太子参药材的质量评价。  相似文献   
75.
目的 研究山蜡梅叶颗粒活性成分对慢性咽炎模型大鼠的药效作用并建立药动学-药效学(pharmacokinetic-pharmacodynamic,PK-PD)结合模型,构建山蜡梅叶颗粒活性成分的动态变化与其药效消长的对应关系。方法 利用氨水溶液诱导建立慢性咽炎大鼠模型。ig给予山蜡梅叶颗粒,并从行为学特征、咽部组织病理、血清炎症因子含量来考察其治疗效果。以山蜡梅叶颗粒中具有抗炎活性的6个入血成分(原儿茶酸、芦丁、山柰酚-3-O-芸香糖苷、木犀草素、紫云英苷、异嗪皮啶)为药动学考察指标,以血清中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和IL-6水平作为药效学指标,利用Phoenix WinNonlin软件构建PK-PD模型。结果 给予山蜡梅叶颗粒后,大鼠血清中TNF-α、IL-1β和IL-6水平较模型组有所降低,咽部组织病理形态改善。建立的PK-PD模型提示山蜡梅叶颗粒抗慢性咽炎药效的发挥与其各成分和整合成分的血药浓度存在滞后现象。结论 山蜡梅叶颗粒具有明显的抗慢性咽炎作用,可能与下调炎症因子水平有关。山蜡梅叶颗粒各成分及整合成分的血药浓度与药物效应值存在滞后现象,这可能是因为山蜡梅叶颗粒中的有效成分进入机体内并不会马上作用于相应的靶点,而是通过间接机制产生药理作用、受体存在耐受现象及受体被激活的时间存在延迟等。  相似文献   
76.
火草灸是彝族医用于治疗寒湿性病症的特色适宜技术,火草作为火草灸的施灸材料,临床用药混乱,无质量控制相关研究。该文针对火草的非挥发性成分,采用UPLC建立火草非挥发性成分化学指纹图谱及绿原酸等8个酚酸类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寻找火草药材质量评价指标性成分,建立火草质量的综合评价体系。建立了49批火草药材UPLC指纹图谱,标定了20个共有峰,指认了新绿原酸、绿原酸等8个酚酸类成分。除3批药材外,火草药材的相似度均高于0.89,表明所建立的指纹图谱方法可用于火草药材的整体质量控制;火草中8个成分含量熵权得分与指纹图谱综合得分的相关系数为0.875(P<0.01),表明所测的8个成分可作为指标性成分对火草进行质量评价。进一步,结合指纹图谱共有峰与8个酚酸类成分的含量,进行多元统计分析,筛选得到绿原酸、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C为火草质量评价指标。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方法简便、准确,可实现基于UPLC指纹图谱和多成分含量测定的火草药材质量控制,该结果可为火草的质量标准建立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77.
目的:研究白花蛇舌草多糖对Lewis肺癌荷瘤小鼠Th1/Th2漂移及肿瘤微血管形成的影响。方法:选取C57BL/6小鼠,建立Lewis肺癌荷瘤小鼠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顺铂(6 mg/kg)组及白花蛇舌草多糖高(400 mg/kg)、低(200 mg/kg)剂量组,另设正常对照组,每组10只,白花蛇舌草多糖组灌胃给药,正常对照组及模型组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1次/d;顺铂组腹腔注射给药,3次/w。共给药2 w。记录所有小鼠给药前后的体温、体质量、移植瘤体积;给药后检测血清IFN-γ、TNF-α、IL-2、IL-4、IL-10、VEGF水平及外周血血小板和T细胞亚群、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脏器指数、肿瘤指数、肿瘤组织内微血管密度(MVD)、骨髓有核细胞计数,并检测肺组织Bcl-2、Bax m RNA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体温、体质量、巨噬细胞吞噬功能、骨髓有核细胞、胸腺指数、脾脏指数、血小板计数、CD3+T细胞比例、CD4+T细胞比例、CD4+/CD8+比值及血清IFN-γ、TNF-α、IL-2水平和肺组织中Bcl-2 m RNA表达显著降低,移植瘤体积、MVD、肿瘤指数...  相似文献   
78.
该研究建立了同时测定鸭跖草中异荭草苷、荭草苷、牡荆苷、异牡荆苷4种成分含量的HPLC定量分析方法,对不同产地共62批鸭跖草进行含量差异分析及质量评价。采用Dikma Platisil ODS色谱柱(4.6 mm×250 mm, 5μm),流动相为乙腈-0.1%甲酸水溶液(14∶86),检测波长348 nm,流速1.0 mL·min-1,柱温35℃;应用化学计量学的方法对62批鸭跖草药材产地差异及其药材质量进行研究。结果显示4种成分的测定在质量浓度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9),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6.17%~103.0%,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RSD均小于2.0%。整体上4种成分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异荭草苷>异牡荆苷>荭草苷>牡荆苷,取产地明确的47批鸭跖草样品进行分析,化学计量学将其分为6类,不同产地鸭跖草质量差异大,综合而言西部、中部、南部产地的鸭跖草质量较优。该研究所建立的HPLC多成分含量测定方法专属性强,简便高效,为综合评价不同产地的鸭跖草药材质量提供参考;经化学计量学分析发现不同产地鸭跖草质量差异大,认为可将异荭草苷...  相似文献   
79.
目的:从氧化应激角度探讨三草愈疡汤防治大剂量甲氨蝶呤(HD-MTX)化疗后口腔黏膜炎(OM)的作用机制。方法:将行HD-MTX化疗的骨肉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在化疗前1天开始使用三草愈疡汤漱口;对照组出现OM时使用康复新液漱口;比较两组OM发生率和中医症状积分;检测氧化应激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还原型谷胱甘肽(GSH)、脂质过氧化物(LPO)及丙二醛(MDA)的表达。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GSH-PX、GSH及SOD表达升高,LPO及MDA表达降低;对照组MDA表达降低;观察组GSH-PX、GSH、SOD表达高于对照组,LPO、MDA表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草愈疡汤能显著降低HD-MTX化疗后引起OM的发生率,提高临床疗效。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提高抗氧化因子SOD、GSH-PX及GSH表达,降低氧化损伤因子LPO及MDA表达,从而减轻氧化应激损伤,发挥防治OM的作用。  相似文献   
80.
目的 建立铧头草质量标准。方法 采用显微鉴别、TLC对彝药材铧头草进行定性鉴别,HPLC法测定秦皮乙素含量,2020年版《中国药典》方法测定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浸出物含量。结果 显微鉴别特征明显,可见薄壁细胞、纤维束、螺纹导管、草酸钙簇晶、淀粉粒等。早开堇菜、心叶堇菜TLC特征斑点分离清晰。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含量分别不得超过13%、24%、7%,浸出物含量不得低于10%。秦皮乙素在0.05~0.80 m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 5),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0.17%、RSD为1.07%,早开堇菜中该成分含量不得低于0.10%,而心叶堇菜中不限。结论 该方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铧头草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