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7篇
  免费   99篇
  国内免费   36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71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153篇
内科学   53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28篇
特种医学   147篇
外科学   347篇
综合类   248篇
预防医学   32篇
药学   69篇
  2篇
中国医学   33篇
肿瘤学   4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61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50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113篇
  2013年   82篇
  2012年   95篇
  2011年   89篇
  2010年   93篇
  2009年   101篇
  2008年   60篇
  2007年   56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探讨经皮肾微造瘘输尿管镜取石术(MPCNL)的并发症及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2008年10月-2010年10月MPCNL治疗的180例患者临床资料,总结相关的手术并发症.结果:本组患者Ⅰ期MPCNL术后出现残留结石70例(38.8%),发生并发症47例(26.1%),其中肾皮质裂伤4例(2.2%),肾盏颈部撕裂伤2例(1.1%),肾小动脉(Ⅱ、Ⅲ级分支)裂伤5例(2.8%),肾动脉静瘘Ⅰ例(0.5%),输尿管支架管放置不佳10例(5.5%),肾造瘘管脱出1例(0.5%),液气胸2例(1.1%),术后感染22例(12.2%),均治愈出院.结论:手术适应证的掌握、术者经验的积累和充分的术前准备,均有助于减少MPCNL治疗上尿路结石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2.
As an extension of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PVP), percutaneous osteoplasty (POP) refers broadly to percutaneous bone cement injected into various parts of the body and narrowly to cement injected into extraspinal bone lesions. POP mainly includes such surgeries as percutaneous sacroplasty, percutaneous acetabuloplasty, percutaneous femoral osteoplasty, and percutaneous iliac osteoplasty (Figure 1). Currently, POP is a positive and an effective treatment for extraspinal bone lesions in that it can rapidly relieve pain, effectively prevent pathological fractures, and partially inactivate tumors, with few complications. The aim of this review is to detail the POP techniques and report their safety and efficacy in the treatment of extraspinal metastases.  相似文献   
23.
目的 探讨基于影像学特征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病人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后的列线图模型预测术椎椎体再发骨折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纳入急性OVCF并行PVP后的病人93例。所有病人均行X线及MRI检查,根据椎体再发骨折诊断标准将病人分为再发骨折组(48例)和无再发骨折组(45例)。采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比较2组间临床资料及影像特征的差异,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获取再发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R软件建立列线图模型并绘制其校准曲线。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估模型的预测效能,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应用校准曲线对列线图模型进行验证。 结果 再发骨折组的椎体高度恢复率、延伸至终板的骨折线、椎体内裂隙(IVC)、骨水泥周围积液及骨水泥-终板未接触(NPEC)与无再发骨折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延伸至终板的骨折线[优势比(OR)=3.232]、存在IVC(OR=27.117)和NPEC(OR=1.993)及较高的椎体高度恢复率(OR=2.943)为同椎体再发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存在延伸至终板的骨折线的椎体骨质前份前移距离[(3.12±2.62) mm]大于无延伸者[(1.67±2.18) mm](P<0.05)。与不存在IVC病人相比,存在IVC病人的椎体高度恢复率(分别为7.19%±8.60%和12.63%±11.81%)和NPEC发生率[78.38%(58/74)和94.74%(18/19)]均更高(P<0.05)。列线图模型预测再发骨折的AUC为0.860,敏感度0.792,特异度0.844。校准曲线显示列线图预测概率与实际概率一致性尚可。 结论 基于影像学特征建立的列线图模型能够预测术椎椎体再发骨折。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腰椎压缩性骨折病人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后发生骨水泥渗漏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医院经皮椎体成形术后随访12个月内发生骨水泥渗漏的病人42例作为渗漏组,选取同期实施经皮椎体成形术且未发生骨水泥渗漏的84例病人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病人年龄、性别、骨折部位、术前Cobb角、骨密度、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椎体体积比、术前椎体压缩率、是否合并椎体骨劈裂口,并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危险因素。结果:经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病人的年龄、性别、骨折部位、术前Cobb角、骨密度、骨水泥注入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的骨水泥椎体体积比、术前椎体压缩率、是否合并椎体骨劈裂口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骨水泥椎体体积比增大、合并椎体骨劈裂口是经皮椎体成形术后病人发生骨水泥渗漏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骨水泥椎体体积比增大、合并椎体骨劈裂口是腰椎压缩性骨折病人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后发生骨水泥渗漏的独立危险因素,护理人员需要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5.
赵龙  朱本藩  陈家骅  王立奎  张荣宜 《安徽医药》2020,41(12):1402-1405
目的 探讨CT引导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后缘破损型骨质疏松伴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疼痛科行CT引导经皮椎体成形术的60例后缘破损型骨质疏松伴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患者术前、术后不同时间点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的差异。结果 60例患者术前与术后的VAS、ODI评分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患者术后第1天、术后1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的VAS、ODI评分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引导经皮椎体成形术适用于后缘破损型骨质疏松伴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治疗,该手术方法安全,能有效缓解患者疼痛症状,改善患者活动功能障碍,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6.
目的探讨斜面穿刺针和菱形穿刺针在经皮椎体成形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和优势.方法解离成人25~40岁尸体腰椎1~5椎节(L1~5),共计10×5节,完成各椎节骨含量检测,符合骨含量减少或轻度骨质疏松标准.分别应用斜面穿刺针和菱形穿刺针完成在尸椎上经皮椎体成形术手术模拟操作.手术后行椎体正侧位拍片,使用简易的学生用角度尺和直尺测量穿刺针道偏转数据;观察CT断层扫描下骨水泥在椎体内的分布特点.针道偏转计量数据应用统计软件完成统计分析.结果斜面穿刺针在椎体骨质内发生背向斜面的偏转,偏转角度为(1.83±0.2)°至(3.30±0.3)°.菱形穿刺针在椎体内未发生针道偏转.骨密度值与修正后偏转角度经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2者存在负相关关系,r=-0.991,P=0.001.CT断层扫描显示:自斜面穿刺针之斜面溢出的骨水泥团分布呈现为偏向分布的类椭圆体,随着针体旋转调整,可控制骨水泥注射方向和分布区域;骨水泥自菱形穿刺针顶端溢出后,直接冲向针尖远端,成为类球形体,旋转针体后,不能调整骨水泥注射方向和分布区域.结论实验观察表明,应用斜面穿刺针具实施经皮椎体成形手术,可以在进针和注射过程中充分发挥其所具有天然的设计优势,获得精确的进针路径控制和骨水泥在靶区内的填充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27.
目的评价经皮椎间孔镜联合胶原酶治疗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单间隙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1例,随机分为单纯椎间孔镜组和联合胶原酶组。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Mac Nab标准评价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后的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术后3 d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术后6和12个月的VAS评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按照改良Mac Nab疗效评定标准,联合胶原酶组治疗后12个月的优秀率为75%,与椎间孔镜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联合胶原酶和单纯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均有效果,但前者的远期疗效更可靠。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中骨水泥倒U型注射分布对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sis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014年7月至2018年6月因住院并行PVP治疗的70例患者,男性10例,女性60例;年龄60~87岁,平均年龄(73.02±7.74)岁;病程3h^2个月,平均病程(15.35±5.45)d.根据CT检查明确骨水泥的分布情况,依次将患者分为骨水泥呈"倒U型"弥散分布组和骨水泥不规则弥散组.记录术前、术后3 d,3、6个月及1年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椎体高度(body height,BH)及局部后凸Cobb角,对比分析两组上述指标的差异,并记录相关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基线特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VAS较术前均明显降低(P<0.05),倒U型分布组由术前的(7.4±0.8)分降低至术后第3天的(2.5±0.6)分,不规则分布组由(7.5±0.9)分降低至(2.7±0.6)分,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椎体后凸角度(kyphosis angle,KA)、椎体缘高度(anterior body heights,ABH)和椎体中间高度(middle body heights,MB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倒U型分布组均优于不规则分布组(P<0.05).术后并发症方面,倒U型分布组出现8例骨水泥渗漏,不规则分布组出现5例骨水泥渗漏,总体渗漏率为28.9%,所有骨水泥渗漏均无临床症状.继发相邻椎体骨折倒U型分布组4例,不规则分布组6例;非相邻节段骨折倒U型分布组2例,不规则分布组3例.两组间邻近节段骨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随访倒U型分布组1例出现骨折椎体再次塌陷,再骨折率为3.1%;不规则分布组5例出现骨折椎体再次塌陷,再骨折率为14.3%.结论PVP可有效缓解胸腰段OVCF患者的疼痛,骨水泥在椎体内弥散分布情况对术后近期治疗效果无明显影响,但可能是PVP术后患椎再骨折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9.
目的:探讨酒石酸布托啡诺复合右美托咪定用于老年患者局麻下椎体成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择期拟行经皮椎体成型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的患者60 例,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 酒石酸布托啡诺组(DB 组)及右美托咪定+ 生理盐水组(DS 组),每组各30 例。所有患者在局麻前予以右美托咪定静脉泵注(负荷剂量:0.5 μg·kg-1,维持剂量:0.5 μg·kg-1·h-1)。局麻时给予DB 组患者酒石酸布托啡诺15 μg·kg-1 静脉注射,DS 组患者则予以等量生理盐水。分别记录所有患者入室后5 min(T0)、改俯卧位时(T1)、套管针插入时(T2)、骨水泥注入时(T3)及术毕即刻(T4)的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y pressure,MAP)、心率(heart rate,HR)、VAS 及Ramsay 评分;记录术中呼吸抑制、心动过缓等不良事件。结果:与DS 组比较,T1~T4 时DB 组患者MAP 明显更低,而T1~T3 时DB 组患者HR 也更低(P<0.05);T2~T3 时,DB 组患者Ramsay 评分显著低于DS 组(P<0.05),而DB 组患者VAS 评分在T1~T2 时明显低于DS 组(P<0.05);两组间呼吸抑制、心动过缓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酒石酸布托啡诺复合右美托咪定有利于维持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降低患者术中疼痛评分,且不增加不良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30.
目的 探讨介入治疗与常规药物治疗对伴QRS波碎裂(fQRS)不稳定心绞痛(UA)患者自主神经及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 方法 收集伴QRS波群碎裂UA患者60例,年龄(46.2± 10.3)岁,分为药物组和介入组,各30例.测定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时心率变异性(H RV)、窦性心率震荡(HRT)和CRP变化. 结果 (1)HRV时域指标(SDNN、SDANN、rMSSD、PNN50、HF、LF)治疗前介入组分别为[(88.2±20.6)ms、(76.2±9.3)ms、(18.6±7.9)ms、(5.5±2.8)%、(219.4±131.6) Hz、(459.6±135.2)Hz]、治疗后介入组分别为[(122.5±15.5) ms、(105.3±5.2)ms、(49.3±4.3)ms、(9.1±1.8)%、(292.5±125.5)Hz、(345.1±175.1)Hz],治疗前后比较为(t=9.4、15.69、8.37、4.68、3.26、3.57,P<0.01或0.05);治疗前药物组分别为[(86.9±23.4 )ms、(74.3±10.4)ms,(19.3±7.4)ms、(5.3±2.1)%、(217.2±133.2) Hz、(445.8±144.3)Hz],治疗后药物组分别为[(106.7±18.8)ms、(89.8±7.6)ms、(29.4±5.2)ms、(7.2±3.2)%、(213.2±120.2)Hz、(396.1±182.3)Hz],治疗前后比较(t=7.3、12.36、6.98、2.94、4.89、5.01,P<0.01或0.05);治疗后介入组与药物组比较,介入组变化更为显著(t=8.90、13.75、7.52、3.27、4.21、4.01,P<0.01或0.05).(2)震荡初始(TO)、震荡斜率(TS)、CRP治疗前介入组分别为(0.45±0.44)%、(2.12±0.13)ms/RR、(5.74±2.46)mg/L,治疗后分别为(0.16±0.20)%、(2.98±0.25)ms/RR、(2.61±1.22) mg/L;治疗前药物组分别为(0.49±0.38)%、(2.15±0.19) ms/RR、(5.81±2.35)mg/L,治疗后分别为(0.32±0.26)%、(2.51±0.11)ms/RR、(3.56±1.43)mg/L.TO治疗前后比较药物组为(t=16.78,P=0.001),介入组为(t=15.63,P<0.01),治疗后介入组与药物组比较(t=15.95,P<0.001);TS治疗前后比较药物组为(t=19.52,P=0.001),介入组为(t=14.36,P=0.001),与药物组比较介入组变化更为显著(t=18.13,P=0.001);CRP治疗前后比较药物组为(t=9.76,P=0.01),介入组为(t=12.49,P=0.001),治疗后介入组与药物组比较为(t=10.73,P=0.001). 结论 冠脉介入治疗更显著改善伴QRS波碎裂UA患者的心肌供血,从而减轻炎症反应,改善自主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