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35篇
  免费   412篇
  国内免费   679篇
耳鼻咽喉   8篇
儿科学   42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426篇
口腔科学   5篇
临床医学   1072篇
内科学   175篇
皮肤病学   4篇
神经病学   179篇
特种医学   367篇
外科学   3920篇
综合类   2029篇
预防医学   214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634篇
  16篇
中国医学   822篇
肿瘤学   109篇
  2024年   105篇
  2023年   360篇
  2022年   319篇
  2021年   374篇
  2020年   335篇
  2019年   330篇
  2018年   149篇
  2017年   244篇
  2016年   281篇
  2015年   329篇
  2014年   525篇
  2013年   492篇
  2012年   572篇
  2011年   595篇
  2010年   593篇
  2009年   536篇
  2008年   541篇
  2007年   479篇
  2006年   455篇
  2005年   405篇
  2004年   348篇
  2003年   347篇
  2002年   220篇
  2001年   199篇
  2000年   167篇
  1999年   140篇
  1998年   126篇
  1997年   96篇
  1996年   92篇
  1995年   70篇
  1994年   47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33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01.
102.
寰枢椎脱位的外科分型及其处理对策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目的:寻找一种概念明确的寰枢椎脱位的外科分型方法,为临床处理脱位提供指导方案。方法:总结三家医院收治的168例不同病因所致C1-2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脱位的复位情况将其分为3型:(1)牵引复位型(tractionreductiontype,T型),该型又以复位后的稳定性不同分为T1和T2型;(2)手术复位型(operationreductiontype,O型);(3)不可复位型(irreducibletype,I型)。简称TOI分型。T1型采用牵引或支具治疗8~10周;T2型采用牵引复位后固定融合(其中6例只行C1-2临时固定,不行融合);O型采用前路松解 后路复位固定融合;I型实施减压原位固定融合。根据Symon和Lavender临床标准、JOA脊髓功能评定标准和影像学测量C1-2脊髓有效空间(spaceavailableforthecord,SAC)进行疗效评定。结果:168例中,T型137例(81%),其中T1型71例(43%),T2型66例(38%);O型28例(17%);I型3例(2%)。术前SAC为3~13mm,平均8mm,术后为11~19mm,平均16mm。术后脊髓功能改善率平均为64.7%;临床有效率为88.7%。T型病例中77例未融合固定者愈合后仍保留C1-2活动功能。结论:寰枢椎脱位的TOI外科分型概念清楚,界定明确,可根据分型选择相应的寰枢椎脱位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103.
[目的]对腰椎完整标本、单纯腰椎前路椎间融合术(ALIF)、ALIF分别行椎弓根钉固定及经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4种状态进行测试,比较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采用新鲜腰椎标本8具,分别于完整状态、L5S1前路植以Cage、L5S1前路Cage分别行椎弓根钉固定及经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下,测定前屈、后伸、侧弯及扭转运动下运动范围并进行比较。[结果]单纯ALIF标本同完整标本相比,其后伸运动范围增大(P〈0.01),而前屈、侧弯、扭转运动范围减小(P〈0.01);而ALIF经椎弓根钉固定或经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后各方向运动范围均小于完整标本及单纯ALIF标本(P〈0.01)。[结论]L5S1单纯行ALIF后伸稳定性差,为增加其稳定性,经椎板关节突螺钉应当是首选的内固定器械。  相似文献   
104.
CT引导下经皮内固定治疗枢椎椎弓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07年5月作者采用CT引导下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枢椎椎弓骨折3例,骨折均愈合,颈椎活动恢复正常.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5.
目的 比较1侧块C2椎板螺钉固定与后路C1-2关节螺钉固定的牛物力学性能,为枢椎交叉椎板螺钉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新鲜成年人尸体颈椎标本(C0-C4)10具,男6具,女4具,平均年龄58岁(50~72岁).分别制备成C1-2完整状态的模型(M0)、C1-2失稳的模型(M1)、C1,侧块螺钉C2交义椎板螺钉固定模型(M2)及后路C1-2关节螺钉固定模型(M3),进行三维生物力学测试,记录各组模型在屈伸、轴向旋转和侧屈的运动范围(ROM)和中性区(NZ).结果 屈伸模式下M0、M1、M2、M3的ROM和NZ分别为:(20.4±9.2)°、(10.4±5.8)°;(46.3±17.2))°、(34.5±14.1)°;(4.1±0.9)°、(1.9±0.8)°;(4.3±1.0)°、(2.1±0.7)°.轴向旋转模式下 M0、M1、M2、M3的ROM和NZ分别为:(65.3±12.9)°、(40.8±11.2)°;(91.7±10.5)°、(72.3±12.6)°;(8.9±2.1)°、(4.7±1.8)°;(8.4±2.5)°、(4.4±2.3)°.侧屈模式F M0、M1、M2、M3的ROM和NZ分别为:(11.5±4.3)°、(7.2±3.2)°;(35.0±12.9)°、(21.9±11.8)°;(2.9±1.1)°、(1.4±0.8)°;(2.5±1.4)°、(1.3±1.0)°.在三维运动模式下M2和M3力学稳定性均明显优于M1和M0,然而M2和M3,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1侧块C2椎板螺钉固定拥有良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可作为C1-2关节螺钉固定的良好替代.  相似文献   
106.
目的 介绍颈后入路经C1~ 2 关节突侧块螺钉内固定技术的适应证、手术技巧和并发症 ,总结应用经验。方法 共 2 2例患者 ,其中单独采用经侧块关节螺钉内固定寰枢椎 2例 ,侧块螺钉联合钢丝内固定 8例 ,联合Apofix系统 3例 ,联合Cervifix系统作枕颈融合术 6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进行X线摄片、CT和 /或MRI检查 ,术后行颈围制动 3~ 4周。结果  1 7例获随访 ,其中 1 6例术后半年内达骨性愈合 ,一例 1 1个月后骨性愈合。术前合并神经系统症状 1 4例 ,术后症状均有程度不等改善或完全恢复。结论 该项技术具有立即重建上位颈椎的三维稳定、骨融合率高、手术并发症少等优点。术中保持正确的体位 ,X线透视监控以及手术仔细操作可以有效地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7.
颈前路植骨钢板内固定治疗创伤性枢椎前滑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价C2、C3椎体间植骨、钢板内固定治疗创伤性枢椎前滑移的临床价值。方法 8例创伤性枢椎前滑移患行颈前路手术复位、椎间盘切除减压、自体髂骨植骨、钢板内固定术,平均随访1年,观察患术后颈椎生理高度、曲度重建和颈椎稳定性、运动情况。结果 8例患均获得完全的枢椎复位,C2、C3椎体在术后16周达到骨性融合,颈椎生理高度、曲度得以重建,旋转、屈伸功能良好,无钢板螺钉并发症。结论 颈前路钢板内固定是治疗创伤性枢椎前滑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8.
目的:比较寰枢关节前、后路侧块螺钉固定的效果,并测定其双侧、单侧侧块螺钉固定的稳定性,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取5具新鲜冷冻人体颈椎标本C1~C5,用牙托粉和螺钉固定C1和C2-C5,保留C1-C2之间的活动.切断寰椎横韧带和齿状突,造成寰枢关节不稳定,每个标本依次行前路单侧、前路双侧、Margel单侧、Margel双侧侧块螺钉固定:在生物力学试验机上应用位移控制法测定6种状态下的稳定性,前屈和侧屈的位移定值为1mm.旋转角度为3°。测定完好标本、损伤后及各种内固定下在前屈、双侧侧屈和旋转状态下的刚度.比较其稳定性。结果:所有内固定组的刚度均明显高于损伤组及完好组的刚度,前路双侧侧块螺钉和后路双侧侧块螺钉固定的稳定性无明显差异。前路双侧侧块螺钉固定在前屈、左侧屈、右侧屈、旋转时的稳定性高于前、后路单侧侧块螺钉:前路单侧侧块螺钉与后路单侧侧块螺钉固定的稳定性无明显差异。结论:前、后路双侧侧块螺钉固定效果好,可单独应用于临床;而单侧侧块螺钉稳定性不足,术后需加用外固定。  相似文献   
109.
目的分析颈椎椎间融合器(CFC)临床应用的疗效。方法对27例植入CFC的脊髓型颈椎病随访3个月~3年,平均1.8年,观察CFC临床应用疗效。结果本组术后均无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影像学资料证实脊髓和神经根减压明显,椎间融合器(Cage)融合良好。术后JOA评分均恢复至15分以上,无症状恶化或复发者。结论Cage融合固定术治疗颈椎病有手术创伤小、无供区并发症、术后恢复快及手术成功率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0.
目的 介绍前路中空螺钉内固定治疗Ⅱ型齿状突骨折的方法.方法 对9例Ⅱ型齿状突骨折的患者,在C臂机透视下,采用枢法模UCSS中空加压螺钉固定齿状突.结果 术后复查X线片及CT提示,所有患者内固定位置良好,手术时间55~120 min,术中出血约30ml,随访5~20 月,所有患者骨性愈合,无神经系统并发症,无螺钉松动及咽部异物感,颈椎旋转及屈伸、侧屈功能基本正常.结论 前路中空螺钉内固定治疗Ⅱ型齿状突骨折,创伤小,固定牢固,同时最大限度保留了寰枢椎关节的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