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3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42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Ezrin基因沉默联合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 HSP)70诱导的免疫杀伤对骨肉瘤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采用人成骨肉瘤MG63细胞系作为研究对象,将人HSP70和Ezrin-shRNA的DNA片段分别克隆至含CMV和pU6双启动子的表达载体pGFP-V-RS中构建含HSP70和Ezrin-shRNA的真核表达载体pGFP-V-RS-shRNA和pGFP-V-RS-shRNA-HSP70。重组质粒分别转染入细胞,筛选出稳定表达的细胞克隆。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及转染效果;荧光定量RT-PCR及蛋白印迹western blot检测稳定转染细胞株Ezrin和HSP70基因及蛋白水平的变化;采用MTT、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增殖、凋亡能力变化,Western blot检测凋亡及周期相关蛋白表达量变化;MTT法检测HSP70刺激产生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对靶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 荧光图像及基因和蛋白表达分析证实,首次成功构建同时沉默Ezrin和过表达HSP70的特异性载体。较单纯沉默Ezrin,同时过表达HSP70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弱沉默Ezrin蛋白促进细胞凋亡和抑制增殖的效果,但与对照细胞相比,M63细胞凋亡率仍明显上升,自11.01%±0.22%上升至24.28%±0.50%,增殖速度则自395.14%±2.24%减少至310.00%±2.83%。另外,Western blot检测发现Ezrin-shRNA可促进凋亡基因Bax的表达,相反可降低抗凋亡基因Bcl-2和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D1的表达。而Ezrin-shRNA/HSP70组较Ezrin-shRNA组促Bax表达和降低Bcl-2、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D1表达有所减弱,但较阴性对照组仍有明显效果。MG63细胞的CTL细胞毒杀伤效应显示各效靶浓度下CT+IL-2+HSP70组的杀伤活性高于CT+IL-2组,最高达56.33%±1.95%。结论 同时沉默Ezrin、过表达HSP70既可以促进骨肉瘤细胞凋亡抑制其增殖,并利用HSP70诱导的CTL,增强对靶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利用三维影像学探讨常人寰椎椎弓根钉内固定通道的解剖学基础。方法从本院PACS系统中随机选取60例头颈部CTA枕寰枢复合体无明确异常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三维CT成像。测量相关解剖学数据,以颈椎扩孔器横截面面积(3~5 mm2)为对照,归纳出3种椎弓根类型。结果 60例头颈部CTA三维图像显示寰椎及周围结构清楚,测量出寰椎椎动脉沟底部后弓外径高度男性(4.39±1.16)mm,女性(3.84±0.84)mm,小于常规螺钉直径(3.50 mm)占27.7%;在寰椎椎弓根通道分型中,Ⅰ型68侧,占56.67%,Ⅱ型25侧,占20.83%;Ⅲ型27侧,占22.50%;皮质骨面积比例随通道面积的减小而增大,在各型椎弓根通道都在80%以上。结论寰椎椎动脉沟底部后弓外径高度是制约寰椎椎弓根钉固定的重要因素,而寰椎椎弓根骨性通道的解剖结构特点则影响置钉技术的选择;设计出适应寰椎椎动脉沟底部后弓外径高度的螺钉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背景: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时,椎管发生再狭窄、颈椎生理曲度的丢失、轴性症状的发生是影响疗效的重要原因,持久维持椎管的扩大状态和减少颈椎后部组织结构的干扰在临床治疗中非常有必要。目的:观察微型钛板置入内固定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治疗过程中的临床效果及近期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6年4月至2013年4月具有完整资料的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患者共67例,其中微型钛板组27例使用微型钛板置入内固定,缝线组40例采用传统缝线悬吊“门轴”。两组的减压节段均为C3-7。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随访时JOA评分改善率、颈椎曲度变化值、轴性症状及椎板掀开角度。结果与结论: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JOA评分改善率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曲度变化值,术后6个月微型钛板组颈椎曲度丢失不明显,缝线组颈椎曲度部分丢失(P〈0.05),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6个月轴性症状发生率微型钛板组明显低于缝线组(P〈0.05)。末次随访时椎板开门角度微型钛板组(35.2±6.2)°与缝线组(34.0±4.7)°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使用微钛板与传统缝线悬吊固定方法,均能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但微型钛板固定法能减轻术后的轴性症状以及防止颈椎曲度丢失。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腰椎板棘突复合体回植椎板交叉螺钉固定在腰椎后路手术中的应用价值及疗效分析。方法1998年6月-2006年11月,800余例腰椎疾患患者中168例行腰椎后路减压手术时将椎板棘突复合体完整切下后保留,减压完成后将椎板棘突复合体回植,用交叉螺钉固定。随访137例,随访时间为6~88个月,平均23.6个月。影像学研究通过复查X线片、CT和/或三维重建进行。临床疗效按JOA评分评定。结果回植骨块位置良好,椎板螺钉固定佳。椎管内无明显狭窄,椎间小关节融合或椎板间骨性连接123例,骨融合率为89.78%,临床优良率为90.5%。结论此术式可以重建腰椎椎管,固定可靠,从而有效防治术后椎管内的瘢痕黏连。  相似文献   
6.
86例(95髋)复杂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复杂人工全髋置换术中髋的重建及假体置换的方法。[方法]自1995年2月-2007年6月共有86例95髋不同病因的复杂髋关节病变行全髋关节置换术,采用术前充分准备、评估、模拟,术中依具体情况,以恢复髋部的生理与正常解剖为原则,进行人工全髋置换。[结果]术后81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10年,平均3.5年,髋关节功能按Harris评分标准,术前评分35—50分,平均42.1分,术后评分70—90分,平均82.3分。术前双下肢严重不等长2例,1例为6cm,另1例为12cm,术后下肢不等长分别为2cm、5cm。本组81例病例下肢不等长最少1cm,最多12cm,平均4cm,术后病例下肢不等长平均为1.5cm。手术切口愈合不良2例,股骨上段劈裂3例,假体脱位1例,坐骨神经损伤2例,深静脉栓塞2例。[结论]在复杂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因其局部解剖结构变化大,重建与恢复髋部正常生理结构为其重点与难点,术前充分评估、模拟,术中依具体情况,最大限度地恢复髋部生理解剖,都能获得较好的临床结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介绍颈后入路经C1~ 2 关节突侧块螺钉内固定技术的适应证、手术技巧和并发症 ,总结应用经验。方法 共 2 2例患者 ,其中单独采用经侧块关节螺钉内固定寰枢椎 2例 ,侧块螺钉联合钢丝内固定 8例 ,联合Apofix系统 3例 ,联合Cervifix系统作枕颈融合术 6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进行X线摄片、CT和 /或MRI检查 ,术后行颈围制动 3~ 4周。结果  1 7例获随访 ,其中 1 6例术后半年内达骨性愈合 ,一例 1 1个月后骨性愈合。术前合并神经系统症状 1 4例 ,术后症状均有程度不等改善或完全恢复。结论 该项技术具有立即重建上位颈椎的三维稳定、骨融合率高、手术并发症少等优点。术中保持正确的体位 ,X线透视监控以及手术仔细操作可以有效地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行椎板间开窗潜行减压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115例,平均年龄54.2岁,病程平均3年9个月;全部病人都有腰痛和一侧或两侧下肢痛及麻木,均有间歇性跛行。除X线平片外,CT、CTM和/或MRI检查101例,椎管造影24例。其中伴椎间盘突出7例。狭窄段位于L_(4,5)49例,L_5S_125例,L_(3,4)3例,两个节段(L_(4,5)和L_5S_1或L_(4,5)和L_(3,4))26例,三个节段(L_(3,4),L_(4,5),L_5S_1)12例。术后复查CT/MRI 59例。结果84例获得随访,平均时间3年7个月,优51例,良27例,优良率91.66%。认为椎板间开窗潜行减压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有效方法。该法简便、能维持后柱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颈后路手术治疗上位颈椎不稳定型损伤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上颈椎不稳定损伤后路手术方法及其疗效。方法:59例中,采用枕颈融合术27例,其中辅以CD-Cervical或Cerifix内固定11例;实施寰枢椎融合术29例,其中7例行C1/2侧块关节螺钉固定,8例行Apofix椎板夹固定;进行C2、3椎板、棘突间植骨Axis内固定3例,均为Hangman氏骨折。结果:51例获随访,平均3.5年。骨性愈合47例,不愈合4例。术前合并神经系统症状29例,术后症状消失和明显改善共22例,加重例。结论:对于上颈椎不稳定型损伤应早期进行植骨内固定,认真准备植骨床和可靠的内固定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脊柱结核病灶清除植骨一期内固定的疗效及经验.方法:本组24例,年龄30~61岁,平均病程10.5个月,计中下颈段3例,中胸段7例,胸腰段5例,腰段5例,腰骶段4例.15例术前有不全瘫.均行前路病灶清除,19例同时行前路内固定,4例后路内固定.结果:24例随访8~12个月,术后4~8个月植骨融合,内固定无松动、无复发及感染.结论:脊柱结核前路病灶清除一期植骨内固定可行,应视病灶部位选择前路或后路内固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