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1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55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123篇
临床医学   100篇
内科学   58篇
神经病学   166篇
特种医学   26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241篇
预防医学   24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47篇
  1篇
中国医学   4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61篇
  2004年   44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颞叶癫痫模型中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建立颞叶癫痫模型,探讨颞叶癫痫模型中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改变。方法:实验于2004-05/09在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珠江医院进行。取SD大鼠43只,设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组,红藻氨酸组。生理盐水组及红藻氨酸组大鼠于右侧侧脑室分别注射生理盐水(2mL)和红藻氨酸(5μg),于给药后第0.5,2.0,12.0,24.0和72.0h处死;取黑质部切片作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根据记录阳性细胞数作半定量检测。结果:对照组及生理盐水组无癫痫发作。红藻氨酸组大鼠均出现癫痫发作,发作于脑室注射红藻氨酸后10min开始,1h达高峰,3~6h后停止。癫痫发作后0.5h开始伴随有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阳性细胞数犤(80.00±9.15)个犦减少,与生理盐水组犤(119.02±12.02)个犦相比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4.931,P=0.003),2~6h持续下降,3d后细胞数接近正常,与生理盐水组相比其差值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侧侧脑室注入红藻氨酸,可成功建立癫痫模型。红藻氨酸致痫后伴有黑质多巴胺阳性细胞数的改变,提示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可能在颞叶癫痫活动中参与了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92.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帕金森病(PD)小鼠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及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的影响。 方法32只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模型组、假刺激组及磁刺激组,每组8只。采用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皮下注射,每次15 mg/kg体重,连续注射4次,每次间隔2 h,建立急性PD小鼠模型。磁刺激组小鼠每天接受1 Hz、1 T的磁刺激治疗(共5个序列,25脉冲/序列),疗程为2周。经rTMS干预后,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黑质酪氨酸羟化酶(TH)和GDNF的表达变化,并借助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定量分析。 结果模型组、假刺激组TH免疫阳性(TH-ir)和GDNF免疫阳性(GDNF-ir)细胞计数、校正光密度(COD)值较生理盐水组减少(P<0.01);磁刺激组TH-ir和GDNF-ir细胞计数、COD值均较模型组和假刺激组增加(P<0.05)。相关分析显示黑质区TH-ir和GDNF-ir细胞计数呈明显正相关(r=0.836,P<0.01),相应的COD值比较亦呈明显正相关(r=0.921,P<0.01)。 结论rTMS明显增加PD小鼠黑质 TH-ir细胞数量和COD值,推测其对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而上调黑质区GDNF的表达可能是其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93.
目的 评估别孕烯醇酮(APα)对阿尔茨海默病(AD)小鼠黑质(SN)酪氨酸羟化酶(TH)神经元数目的影响。方法 31只4月龄雄性小鼠采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和计算各种免疫阳性细胞的数目。结果 双转基因AD小鼠(2×TgAD)APα水平和TH神经元数目均明显减少,且出现在β 淀粉样斑块形成之前。给予APα处理可预防2×TgAD小鼠SN总神经元、TH神经元和TH/5 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神经元数目的下降,但对纹状体TH神经纤维吸光度下降无影响。此外,APα能增加2×TgAD小鼠新生成熟神经元的数目,但对新生胶质细胞数目无影响。结论 2×TgAD小鼠体内低水平APα与多巴胺能神经元下降相关,外源性APα能够通过增加新生TH神经元的形成来恢复2×TgAD小鼠TH神经元的下降。  相似文献   
94.
帕金森病,是发生于中年以上成人黑质黑质纹状体通路变性疾病。一般在50~65岁开始发病,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加。60岁发病率约为1‰,70岁发病率达3‰~5‰,我国目前大概有170多万人息有这种病。资料显示,帕金森病发病人群中男性稍高于女性,迄今为止对本病的治疗均为对症治疗,尚无根治方法使变性的神经细胞恢复。  相似文献   
95.
蛋白酶体在脑黑质变性和Lewy小体形成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蛋白酶体在脑黑质变性和Lewy小体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在大鼠单侧黑质致密部立体定向注射0.2μg、2μg、8μg蛋白酶体抑制剂lactacystin,对照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观察大鼠自主行为和阿朴吗啡诱导的旋转行为;HE染色观察黑质变性和Lewy小体形态;应用免疫组化观察黑质细胞α-synuclein和酪氨酸羟化酶(TH)的表达;利用HPLC测定纹状体区多巴胺和高香草酸含量。结果 注射lactacystin 0.2μg组未见异常;注射2μg和8μg组大鼠出现进行性的运动迟缓、少动、震颤、头向健侧倾斜;注射阿朴吗啡后,8μg组大鼠出现明显的向健侧旋转运动;给药后3周,病理检查发现2μg和8μg组大鼠黑质变性,部分黑质细胞内出现α-synuclein免疫反应呈强阳性的嗜酸性包涵体;TH阳性细胞数分别减少了68.24%(P<0.05)和83.29%(P<0.01);纹状体区多巴胺、高香草酸含量分别减少了69.63%、67.80%(P<0.05)和81.54%、85.62%(P<0.01)。结论 蛋白酶体功能障碍所引起的α-synuclein降解受阻,是Lewy小体形成、黑质变性最终导致帕金森病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6.
我们于 2 0 0 2年 4月至 2 0 0 3年 4月采用神经损毁剂6 羟基多巴胺 (6 OHDA)制作大鼠帕金森病 (PD )模型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电镜的方法观察细胞凋亡是否参与了PD发病 ,并动态观察PD形成过程中细胞凋亡的调控因素Bcl 2、Bax和Bcl 2 /Bax与黑质细胞凋亡的关系。  一、材料与方法   1.大鼠选择与分组 :选用健康Wistar雄性大鼠 72只 ,体重 180~ 2 0 0g ,行为测试无异常 ,分为对照组和PD组 ,各36只。PD组行 6 OHDA注射液脑立体定位注射术 ,对照组注射液为除外 6 OHDA的溶酶 ,手术操作同PD组。观察时点为注射 6 OHDA后…  相似文献   
97.
目的 观察6—羟基多巴胺(6—OHDA)能否诱发黑质细胞凋亡以及Bax蛋白表达与黑质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 通过脑立体定位注射6—OHDA的方法建立大鼠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模型,采用TUNEL方法、免疫组织化学、电镜观察等方法,选择6—羟基多巴胺注射术后1d、7d、14d、21d为研究时点,观察大鼠PD模型形成过程中黑质细胞调亡的数量及超微结构变化情况,并检测黑质细胞Bax蛋白表达情况变化。结果 用TUNEL法发现黑质细胞存在细胞凋亡,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1d-21d细胞凋亡数逐渐增高;电镜观察在此过程中黑质细胞存在典型的细胞凋亡,Bax蛋白表达在1d为最高,其后很快下降,但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6—OHDA能诱发大鼠黑质细胞调亡,Bax蛋白是黑质细胞凋亡的关键启动因素。  相似文献   
98.
帕金森病(PD)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之一,具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姿势步态异常)和病理学特点(表现为黑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选择性缺失,残存的神经元内出现路易小体).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给家庭和社会都造成了负面影响,虽然该病确切的内在机制不明,但是有必要向人们宣传治疗该病的现况.  相似文献   
99.
采用猴13只,其中妊娠8周猴2只。应用1 甲基1,2,5,6 4氢吡啶(MPTP)诱发猴帕会森氏病模型,将同种胚胎中脑腹侧部植入猴 PD 模型的尾状核内。术后观察6个月,病理症状、肌电图、旋转行为等与移植前无明显改善。MRI 检查可见移植区有点块状低信号影(T_(?)像)。组织病理学检查,移植1(1/2)月后,移植物内只有少数神经元存活,3个月后移植物内神经元消失,6个月后移植部位仅存在胶质疤痕,大量吞噬细胞及淋巴球浸润。显示慢性排异现象尚未完全终止。实验表明,脑组织移植后,对病理症状的改善不明显,移植的神经元未能在宿主脑内长期存活。  相似文献   
100.
目的探寻体外定向诱导胚胎大鼠神经干细胞向黑质细胞分化的新方法.方法用成年大鼠黑质匀浆液(HSN)、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及HSN+bFGF对取自胎龄期12~16d(E12-16)胚胎大鼠脑室下区培养的神经干细胞(经Nestin抗体免疫组化及透射电镜证实)进行体外诱导培养48?h后,以酪氨酸羟化酶(TH)单抗免疫组化检测其是否向黑质细胞分化(设空白对照组);并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HSN+bFGF诱导后0,24,48h神经干细胞培养液中多巴胺含量,数据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自身对照).结果(1)HSN+bFGF诱导组,TH单抗免疫组化出现阳性细胞;(2)HSN+bFGF诱导后,0,24,48h多巴胺含量对比分析;48h与24h(P<0.01),48h与0h(P<0.05)相比,多巴胺含量增加,而24h与0h(P>0.05)相比则无增加趋势.结论(1)用成年大鼠黑质匀浆液+bFGF能定向诱导神经干细胞向黑质细胞分化;诱导而成的黑质细胞已具有多巴胺分泌功能,诱导后24~48h为多巴胺分泌的一个峰值;(2)透射电镜显示神经干细胞超微结构是除免疫组化外鉴定神经干细胞的另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