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3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10篇
儿科学   24篇
妇产科学   8篇
基础医学   9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55篇
内科学   165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19篇
特种医学   51篇
外科学   61篇
综合类   240篇
预防医学   29篇
眼科学   13篇
药学   74篇
  1篇
中国医学   105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62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60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50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47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01.
患者女,32岁,自诉有“低血压”病史,常在行走时出现头晕、黑曚.体格检查:上肢血压61~78/44~64 mm Hg(1 mm Hg=0.133 kPa),下肢血压140/80 mm Hg.超声检查:左侧颈动脉管壁节段性增厚;右侧颈动脉管壁弥漫性增厚,最厚处约0.18 cm,全程管腔狭窄(图1),右侧颈总动脉开口处管腔内见稍强回声充填(图2),无名动脉、右锁骨下动脉管壁均见增厚.双侧椎动脉内径增宽,右侧0.43 cm,左侧0.42 cm,椎动脉管腔结构清晰,管壁不厚,管腔内血流信号充盈良好(图3).双侧上肢动脉(腋、肱、尺、桡动脉)管壁增厚,血流速度减低.超声提示:多发性大动脉炎可能,右侧颈动脉狭窄,双侧椎动脉代偿性扩张.  相似文献   
102.
本文就多发性大动脉炎的诊断,尤其是无创影像学诊断以及当今和未来的治疗方向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3.
目的总结多发性大动脉炎(Takayasu’Sarteritis,TA)颈动脉受累的声像图特点并评价超声在‘rA诊断及活动性评估中的作用。方法对58例TA患者的颈动脉进行常规超声检查,测量受累颈总动脉管壁厚度。将TA患者分为活动期和非活动期两组,以58名正常人作为对照,比较各组问颈动脉管壁厚度的差异,并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管壁厚度对‘rA活动性的评估效果。结果58例TA患者共106条颈动脉受累,其中76条(71.7%)管壁超声表现为弥漫性、均匀性增厚,增厚管壁呈中等或中低回声。35条(33.0%)管壁呈通心粉征,67条(63.2%)呈靶环征。TA活动期组管壁厚度大于非活动期组,且均大于对照组(P均〈0.05)。以管壁厚度来判断TA活动状态,最佳诊断阈值为2.25ram,敏感性为71.4%,特异性66.0%。按照有无管腔狭窄进一步分组,分别确立诊断阈值后,非狭窄组中特异性提高为81.5%,狭窄组中敏感性提高为90.0%。结论靶环征是TA受累颈动脉除通心粉征外的另一超声新征象,有助于TA的超声诊断。管壁厚度对于评估TA活动性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04.
本文分析24例大动脉炎肺动脉病变的血管造影所见,并讨论了有关诊断问题和临床意义。60例大动脉炎患者于静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IVDSA)检查过程中曾行肺动脉采象,22例(36.7%)发现肺动脉病变。另2例为普通动脉造影。段、叶和(或)亚段动脉支的狭窄和(或)阻塞为本病基本征象,上叶病变多于中(舌)或下叶,两侧多发病变多于单侧病变。单支叶、段病变少见。扩张病变罕见,本组未见一例侵犯主肺动脉者。此类肺动脉病变多无相应的临床表现。肺动脉高压是大动脉炎肺部病变的晚期并发症,也是影响临床病程和预后的重要因素。本组5例示有肺动脉高压,1例可疑,1例兼有右、左心室增大。  相似文献   
105.
患者女性,44岁。于16年前即出现左上肢无脉,在当地诊为“动脉炎”,无特殊治疗。于12年前突然出现胸闷胸痛,大汗,在当地医院诊为“急性广泛前壁、高侧壁心梗,大动脉炎”,经治疗病情稳定。7年前因心悸、胸闷,并晕厥,在当地医院诊为“室性心动过速”,予电击除  相似文献   
106.
肾血管性高血压是继发性高血压的最常见原因,在未加选择的人群中发生率约为1%~2%,其病因在国外献的报道中以动脉粥样硬化最多见,其次是肾动脉肌纤维增生;国内则多为大动脉炎引起。近年我们发现4例由于肾血管一侧先天畸形引起的高血压,其中2例甚至发展到恶性高血压。4例中1例单纯肾动脉狭小,3例多支畸形。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7.
金星 《山东医药》2004,44(28):63-64
大动脉炎的外科治疗方法包括腔内微创疗法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08.
10例多发性大动脉炎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评价介入方法治疗多发性大动脉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我院连续收治 10例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 ,对其应用介入治疗。治疗血管 13支 ,其中锁骨下动脉 2支 ,肾动脉 5支 ,腹主动脉 1支 ,髂颈总动脉 1支 ,肺动脉 3支。 8例患者因球囊扩张后不满意或夹层形成而置入支架 9枚。结果  10例 13支病变血管介入治疗均成功 ,病变狭窄由 (90± 11) %降至 (11± 12 ) % (P <0 0 1) ,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2例发生轻度并发症 (1例腹主动脉球囊扩张时背痛 ,1例锁骨下动脉植入支架后肩胛动脉一过性阻塞 )。随诊 18± 13个月 ,8例患者临床症状持续缓解 ;2例单纯球囊扩张者 (1例肺动脉 1例锁骨下动脉 )术后症状复发 ,但较术前减轻。结论 采用球囊扩张结合支架治疗多发性大动脉炎所致外周动脉病变成功率高 ,临床症状缓解明显 ,远期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09.
1 病例介绍 患者女,17岁,高三学生。因“突发头晕、左侧肢体麻木无力1d”于2010年10月22日入住我院。入院时神志清楚,体温36℃、脉搏80次/min、呼吸20次/min、左上肢血压114/70mmHg(1mmHg=0.133kPa),右上肢血压未测出,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约3mm,对光反射灵敏。  相似文献   
110.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MDCT)在多发性大动脉炎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2 例经临床确诊为大动脉炎患者的MDCT 资料及实验室检查,图像后处理方法包括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红细胞沉降率(ESR)和C 反应蛋白(CRP)。结果 按照Lupi-Herrea 分类法,Ⅰ型10 例,Ⅱ型9 例,Ⅲ型8 例,Ⅳ型5 例;共累及血管134 支,狭窄- 阻塞型112 支;扩张型8 支;混合型14 支。受累血管管壁最大厚度范围为1.3-8.6 mm(平均3.65±1.58),活动期管壁最大厚度约2.7-8.6 mm(平均5.24±1.59),明显大于非活动期1.3-6.0 mm (平均2.93±0.92)(P<0.05)。增强扫描活动期管壁强化8 例(80.0%),非活动期管壁轻度强化2 例(9.0%),非活动期管壁钙化 7 例(31.8%)。结论 MDCT 能准确判断多发性大动脉炎的分型、分期及病变范围,可作为其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