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耳鼻咽喉   5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7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26篇
内科学   22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58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68篇
预防医学   16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13篇
  1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2 毫秒
81.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横断位结合多平面重建(MPR)对早期胃癌的检出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经病理证实的早期胃癌的CT影像特征,由2名有经验的放射诊断医师分别评估轴位及MPR重建图像对早期胃癌的检出率,意见不同时通过协商达成一致。结果30例患者中,轴位图像检出18例,其检出率18/30;结合MPR图像检出26例,检出率26/30,两者之间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单纯CT横断位图像T分期准确性为26.67%(8/30),结合MPR图像T分期准确性为63%(19/3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48,P=0.004)。结论64层螺旋CT横断位结合MPR图像能提高早期胃癌的检出率及术前分期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82.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及多平面重建在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影像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我科在2008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气管支气管异物150例,均给予螺旋CT气管支气管三维重建检查,均能一次确诊,并能直接显示异物的部位,大小以及与气管支气管周围的关系。将CT诊断与支气管镜异物取出术结果作对照。结果螺旋CT诊断气管支气管异物150例,支气管镜异物取出146例,诊断准确率97.3%。结论螺旋CT多平面重建对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的显示率高,部位准确,并可显示各种并发症,对气道异物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3.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不同重建技术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 38例肺动脉栓塞患者全部用CTPA扫描后处理,包括薄层、MIP、MPR及VR重建,比较不同重建技术.结果 不同重建技术中薄层和MPR对肺动脉栓塞的显示率最佳,MIP次之,VR对三级及以下肺动脉栓塞显示欠佳.结论 16层螺旋CT不同重建技术中薄层、MPR为肺动脉栓塞确实可行的重建方法.MIP和VR可作为辅助手段.肺动脉CT扫描技术与图像后处理技术的合理组合应用可提高肺栓塞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84.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MSCT)对孤立性肺结节(SPN)的定性诊断价值.方法:应用MSCT平扫加增强结合多平面重建(MPR)技术,对31例孤立性肺结节的MSCT征象进行分析,观察病灶形态、边缘、内部特征以及SPN的强化程度与良恶性的关系.结果:MSCT显示结节分叶征、毛刺或棘突以及结节强化程度大于20HU更倾向于恶性结节诊断.钙化在良性结节中比例较高.结论:MSCT对孤立性肺结节的诊断及鉴别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85.
目的:探讨螺旋CT多平面重建(MPR)在寰枢椎外伤诊断中的作用,提高对寰枢椎损伤的诊断率。方法:对30例寰枢椎损伤病人进行螺旋CT薄层扫描和MPR、MIP、SSD重建进行比较,分析并评价其对寰枢椎结构的显示效果。结果:单纯寰枢椎脱位9例;枢椎齿状突骨折12例,枢椎骨折4例,其中骨折伴寰枢椎脱位8例,寰椎前、后弓骨折共5例。结论:MPR可准确测量碎骨片大小、移位、方向和程度,但在立体感和整体感方面较SSD、MIP差,笔者认为三维重建中,MPR应用范围最广,显示效果也最好,着重推荐采用MPR和SSD、MIP两种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寰枢椎损伤可达到最满意的诊断目的。  相似文献   
86.
徐利权 《中国现代医生》2011,(27):110-111,F000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结肠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结肠癌CT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局限性肠壁增厚作为观察对象,结合平扫、增强检查观察结肠壁的强化程度及方式,对病变部位行多平面重建(MPR)。结果30例结肠癌的CT表现为肠壁局限性增厚,增强后病变部位明显强化,MPR图像准确地显示病变部位,手术证实定位准确。结论多层螺旋CT轴位图像、MPR重建图像有机地结合,在结肠癌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7.
目的探讨视神经损伤64排CT检查及多平面重建的影像特征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87例视神经损伤患者行层厚0.625mm,间距0.625mm的视神经横轴位64排CT扫描,并利用多平面重建技术重建层厚1mm,间距1mm的轴位、准矢状位及冠状位,对视神经损伤的CT表现进行联合分析。结果 64排CT轴位显示视神经损伤125例,准矢状面显示视神经损伤123例,冠状面显示视神经损伤121例。合并眼眶壁骨折169例,视神经管骨折97例,眼外肌损伤157例,眼球破裂87例,异物残留74例,球后积血36例。结论 64排CT检查可清楚的显示视神经损伤的部位及影像特征,进行准矢状位及冠状位重建可提高视神经损伤的检出率,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88.
贺伟浩  贡琪 《现代保健》2011,(32):91-9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三维及多平面重建在上颈椎损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5例上颈椎损伤患者,采用MSCT3~5mm扫描、1.0mm重建后作三维及多平面重建。结果上颈椎椎体骨折18例,其中齿状突骨折6例,环枢关节脱位7例,其中环齿关节脱位6例,单纯枢椎旋转脱位1例。结论螺旋CT三维及多平面重建能明确显示上颈椎骨折、脱位情况,有助于临床及时准确地制订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89.
3D-CISS MRI序列对脑池段后组脑神经及其病变显示的优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脑池段后组脑神经3D-CISS序列与3D-TSE序列成像质量的比较,评估3D-CISS序列对脑池段后组脑神经及其病变显示的作用.方法 对45例正常体检者和12例患有各种后组脑神经异常症状的病人进行3D-CISS序列、3D-TSE序列扫描,对后组腑神经成像进行评分.结果 舌咽、迷走、副神经及舌下神经在3D-CISS、3D-TSE序列的显示率依次为:100%、57.1%;100%、52.3%;100%、41.1%;91.0%、59.3%.应用3D-CISS序列:对8例血管性神经痛病人显示了责任血管压迫点,对3例后组脑神经微小肿瘤进行了显示,对1例蛛网膜囊肿病人显示了压迫点.结论 对于被脑脊液围绕的后组脑神经显示成像,3D-CISS序列是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90.
Heart transplantation is an accepted treatment for select patients with end-stage heart failure. Improvements to immunosuppressive therapies and patient management have increased the half-life of heart transplant patients to over 10 years. Despite this success, rejection remains the “Achilles heel” of heart transplantation. The early detection of acute rejection and cardiac allograft vasculopathy are paramount to avoiding graft loss. Unlike in kidney and liver transplantation, there are no clinically validated biomarkers for detecting heart transplant rejection. Existing methods for monitoring the cardiac allograft are invasive. The endomyocardial biopsy is the standard-of-care for monitoring for acute rejection but carries risks of complications, and histologic assessment is often subjective. Equally, intracoronary angiography remains the standard-of-care for detecting cardiac allograft vasculopathy, but it is invasive and less than ideally sensitive. Newer echocardiographic techniques, computed tomography, magnetic resonance, and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are less invasive than conventional biopsy and show promise in excluding rejection thereby potentially decreasing the frequency of biopsies in low-risk patients. Intravascular ultrasonography and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lthough still invasive, improve on the assessment of the coronary tree through increased resolution, evaluation of the microvasculature, and visualization of the vessel wall. This review outlines the invasive and noninvasive imaging modalities that are employed in the routine care of heart transplant patients and examines newer techniques that are under evalu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