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8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71篇
耳鼻咽喉   18篇
儿科学   6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09篇
口腔科学   8篇
临床医学   97篇
内科学   174篇
神经病学   16篇
特种医学   37篇
外科学   44篇
综合类   265篇
预防医学   20篇
眼科学   4篇
药学   57篇
  3篇
中国医学   45篇
肿瘤学   12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为探讨急性心肌损害对心肌肌球蛋白磷酸化系统的影响,选择对于心肌有特异性损害作用的异丙基肾上腺素(ISP),造成大鼠实验性心肌损害的动物模型,动态观察心肌损害时肌球蛋白磷酸化系统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低剂量ISP导致心肌匀浆中肌球蛋白轻链激酶(MLCK)和肌动球蛋白ATP酶的活性下降,但心肌组织病理切片基本正常;高剂量注射ISP,MLCK和ATP酶活性显著下降,与正常对照组和低剂量组相比,差异十分显著(P<0.01)。在病理形态学上大鼠心肌组织有多处较大的坏死灶。提示,在未发生明显的病理性变化前,心肌细胞内就已发生了一系列的代谢紊乱,如酶活性下降,心肌细胞的收缩功能发生改变;当心肌组织出现病理形态学改变时,细胞内酶活性显著下降,表明已由可逆性损害发展到不可逆的心肌坏死。  相似文献   
102.
大鼠心肌梗塞后心肌肥大早期心肌肌球蛋白ATP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3.
目的 研究中国人群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患者的致病基因突变位点,为遗传咨询提供证据。方法 对HCM先证者行26个HCM相关基因全部外显子及邻近区靶向高通量测序,对基因突变家系成员和80名健康志愿者行Sanger测序,以验证基因突变位点。采集分析HCM患者及其家系成员临床症状、体征、超声心动图、心电图等信息。结果 该家系两名成员的心脏型肌球蛋白结合蛋白C基因(cardiac myosin binding protein-C3,MYBPC3)内含子区域中均同时携带c.2469-3_-4insAG和c.2469-5_-6insT两个插入突变,该家系其余成员及80名健康志愿者中未检出异常突变基因。两名基因突变携带者均为HCM患者,且发病年龄晚,有心慌、胸闷症状,心脏超声提示室间隔肥厚。结论 基因突变功能预测,提示MYBPC3 c.2469-3_-4insAG和c.2469-5_-6insT基因突变可引起蛋白特性及剪接位点的改变,可能是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的致病突变位点。  相似文献   
104.
目的研究中国汉族人群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的致病基因突变位点,分析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方法对5个肥厚型心肌病家系的先证者进行β-肌球蛋白重链基因扫描,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其功能区的外显子片段,双脱氧末段终止法测序。对阳性结果患者进行家系调查,收集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表型。结果在1个家系中发现Arg723Gly杂合突变,而正常对照组同一位置未见异常,此为我国患者中首次发现Arg723Gly突变。结论β-肌球蛋白重链可能是我国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的常见致病基因之一。Arg723Gly所致肥厚型心肌病外显率高、临床症状出现较早、进展较快、易发生心力衰竭、预后较差,心脏室、房扩大也较常见,是一种恶性突变。  相似文献   
105.
目的 鉴定日本血吸虫副肌球蛋白合成肽Sj97-P22。 方法 27只雌性C57BL/6小鼠随机均分为合成肽Sj97-P22免疫组、无关肽免疫组和PBS免疫组,分别于尾基部皮下注射与完全福氏佐剂等体积充分混匀的合成肽Sj97-P22(100 μg)乳化物、无关肽(100 μg)乳化物和PBS乳化物,抗原免疫剂量为100 μg/(只·次),共免疫2次,间隔1周。于免疫后7~10 d分离各组小鼠脾单个核细胞,运用流式细胞技术三色标记法检测其CD4 T细胞胞内因子干扰素γ(IFN-γ)和白介素4(IL-4)。将Sj97-P22免疫小鼠或PBS免疫小鼠的脾单个核细胞分别与Sj97-P22、无关肽或PBS共培养,采用3H-TdR掺入法观察细胞增殖效果,并用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IL-2、IFN-γ和IL-4的浓度。 结果 Sj97-P22免疫组小鼠脾脏CD4+ T细胞中胞内分泌IFN-γ的细胞百分率为(8.05±0.54)%,显著高于无关肽免疫组[(4.74±1.04)%]和PBS免疫组[(6.51±0.49)%] (P<0.05);而分泌IL-4的细胞百分率[(0.60±0.11)%]显著低于PBS免疫组[(1.31±0.27)%](P<0.05),与无关肽免疫组[(0.84±0.08)%]间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Sj97-P22可明显刺激Sj97-P22免疫小鼠脾单个核细胞增殖,增殖指数达到3.12±1.59,细胞培养上清中IL-2和IFN-γ浓度分别为(9.13±1.54)和(39.75±9.69)pg/ml,与无关肽和PBS刺激相比显著升高(P<0.05),而IL-4浓度在3个刺激物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j97-P22不能刺激PBS免疫鼠脾单个核细胞增殖及培养上清中IL-2、IFN-γ及IL-4浓度变化。 结论 Sj97-P22可能是C57BL/6小鼠特异的Th1型表位。  相似文献   
106.
目的利用杂交瘤技术制备分泌抗重组旋毛虫副肌球蛋白N端抗原(rTsP3)的单克隆抗体(McAb)并进行鉴定。方法以rTsP3免疫BALB/c小鼠,取其脾细胞与小鼠骨髓瘤SP2/0细胞融合,筛选分泌高滴度McAb杂交瘤细胞株,制备腹水并进行纯化,采用间接ELISA法测定培养细胞上清液及腹水中的McAb滴度、相对亲和力及抗体亚类,Western blot法鉴定抗体对抗原识别的特异性。结果获得了2株稳定分泌抗旋毛虫rTsP3的McAb杂交瘤细胞株,分泌的McAb分别为IgG2b亚类κ型和IgG1亚类κ型,亲和力常数分别为8.98×108mol/L和9.7×10^8mol/L,Western blot显示2株单抗均能识别旋毛虫成虫匀浆蛋白、rTsP3及重组副肌球蛋白(rTsPmy)。结论成功制备了抗旋毛虫rTsP3单克隆抗体,该单抗能识别旋毛虫副肌球蛋白抗原。  相似文献   
107.
目的建立小鼠自身免疫性心肌炎模型,观察心肌组织学、酶学指标的变化。方法选择遗传易感的雄性Balb/c小鼠,于初次免疫后的第7、30d多点皮下重复注射猪心肌肌球蛋白,分别于免疫后的第21、63d处死小鼠,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变化情况;测定血清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等心肌酶学指标。结果第21d,实验组小鼠呈现急性心肌炎表现,心外膜下、心肌间质单个核细胞浸润明显,心外膜下较心肌间质病变更为显著,心肌酶谱各项指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第63d,小鼠呈慢性心肌炎表现,炎症细胞浸润减少,心肌纤维化明显,单个核细胞浸润心肌间质较心外膜显著,心肌酶谱各项指标较急性期有所下降,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猪心肌肌球蛋白可成功建立小鼠自身免疫性心肌炎模型。  相似文献   
108.
目的:研究中国人心肌肌球蛋白结合蛋白C 基因(MYBPC3) 突变, 分析其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方法:对一个肥厚型心肌病家系成员进行MYBPC3 突变筛查, 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 扩增其功能区外显子片段, 双脱氧末段终止法测序。表型分析包括临床特点、二维心脏超声及组织多普勒(TDI)。结果:在此家系中, 同时发现MYBPC3 基因C.2526C > G 和C.2971G>A 两个位点的突变, 而正常对照组同一位点未见异常。此家系共27 人, 其中4 人患病, 7 人携带, C.2526C >G 位于第25 号外显子, 编码蛋白由谷氨酸变为终止子, C.2971G>A 位于第28 号外显子, 编码蛋白由缬氨酸变为蛋氨酸。4 名患者均表现为室间隔中部肥厚, 2 名双突变患者同时合并心尖部肥厚, 舒张功能均明显受损, 而7 名携带者中有3 名出现局部心肌舒张功能的异常。结论:MYBPC3 基因双位点突变可能会导致其肥厚范围扩大, 心肌受损程度加重。MYBPC3 基因突变可能直接影响左室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109.
目的:调查心肌肌球蛋白轻链4(myosin light polypeptide 4,MYL4)在病毒性心肌炎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随机将Balb/c小鼠分为实验组(n = 30)和对照组(n = 10),实验组用于建立柯萨奇病毒B3病毒性心肌炎小鼠模型,分别在病毒感染后第3?7?14天留取心脏及血清标本?利用差异蛋白质组学的方法鉴定了部分的病毒性心肌炎差异表达蛋白,并对其中一个分子MYL4在病毒性心肌炎发病中的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质谱鉴定6个差异表达分子分别为:MYL4?热休克蛋白B1?异柠檬酸脱氢酶a亚单位?电压依赖的阴离子通道蛋白?蛋白酶体a亚单位1型和巨噬细胞封端蛋白?Western blot及ELISA验证发现MYL4在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心脏组织及血清中表达明显升高(P < 0.01),且ELISA结果显示MYL4的表达与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 = 0.97,P < 0.00)?结论:MYL4在病毒性心肌炎组织及血清中表达升高,参与了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10.
目的研究白藜芦醇(Res)通过影响肌球蛋白轻链激酶(MLCK)在肝脏中表达水平抑制原发性肝癌的增生。方法采用口服饮水中含0.9 mmol.L-1二乙基亚硝胺10周诱发原发性肝肿瘤;20周后,治疗组大鼠每天给予肌肉注射Res 50 mg.kg-16周;26周后,处死大鼠,计数肝表面癌结节数,称量和计算体重、肝重,肝/体重比,测定血清中甲胎蛋白的变化,观察大鼠肝脏的病理改变;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blot法检测Res对MLCK的表达影响,用细胞凋亡试剂盒检测Res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结果 Res治疗组大鼠和模型组大鼠相比,体重增加,肝肿瘤结节数和肝/体重比和血清甲胎蛋白值减少或降低(P<0.05)。模型组大鼠肝组织MLCK的表达水平明显增加,而Res治疗可逆转MLCK的过表达水平,并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结论 Res通过下调肝组织MLCK的表达水平诱导凋亡,抑制大鼠肝肿瘤细胞的增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