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4篇
  免费   111篇
  国内免费   98篇
耳鼻咽喉   6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25篇
口腔科学   9篇
临床医学   110篇
内科学   64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17篇
外科学   111篇
综合类   273篇
预防医学   27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90篇
  1篇
中国医学   21篇
肿瘤学   20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50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64篇
  2011年   62篇
  2010年   79篇
  2009年   96篇
  2008年   122篇
  2007年   98篇
  2006年   99篇
  2005年   6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61.
目的 探索川麦冬须根普通粉和超细微粉间表面特性和溶出性的差异,以便更好地利用川麦冬须根资源.方法 通过普通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对普通粉和超细微粉的形态学观察,通过对粒径、分布宽度、比表面积、松密度、压缩度及其浸出物测定等方法对其普通粉和超细微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与普通粉相比,超细微粉颗粒大小均匀,平均粒径D50为15.108μm,较普通粉降低5.8倍;松密度和压缩度下降;比表面积提高2.6倍;水、醇浸出物的干膏率分别增加45%和457%.结论 川麦冬须根经超细粉碎后,颗粒大小分布均匀,均质度明显改善,比表面积及水、醇溶性物的溶出量显著增加,从而生物利用度提高.  相似文献   
62.
目的:研究可溶性IL-15Rα与脾细胞共同孵育后对小鼠黑色素瘤细胞生长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制备小鼠脾细胞,分成两组,一组加入可溶性重组IL-15Rα(sIL-15Rα),另外一组不加,培养48 h后,分离两组的贴壁细胞和非贴壁细胞,流式细胞术(FCM)分析CD4、CD8、B220、CD11c、CD1a的表达;并把上述4组细胞(即脾细胞非贴壁细胞组,脾细胞贴壁细胞组,脾细胞+sIL-15Rα非贴壁细胞组,脾细胞+sIL-15Rα贴壁细胞组)和黑色素瘤细胞一起分别注射到小鼠腹部皮下,观察小鼠腹部皮下肿瘤生长抑制情况,对照组只注射小鼠黑色素瘤细胞。结果:脾细胞+sIL-15Rα贴壁细胞组小鼠黑色素瘤的生长速度显著小于其他各组;FCM分析,此组细胞主要成分可能为树突状细胞(DC)。结论:sIL-15Rα与脾细胞共同孵育后,可能通过DC的作用,对黑色素瘤的生长进行免疫调节,从而抑制瘤细胞的生长。  相似文献   
63.
西妥昔单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非小细胞肺癌(NSCLC)生物靶点治疗药物主要是EGFR抑制剂。西妥昔单抗是高特异性EGFR单克隆抗体,是一种不良反应较小,相对安全的药物,其发挥作用的生物学基础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过表达可能有关,被认为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新型抗肿瘤药物,用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药物治疗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64.
目的探讨脂肪来源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及血管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s,ECs)对脂肪移植术后血管新生及脂肪成活的影响。方法取乳房切除术患者自愿捐赠的脂肪组织,采用胶原酶消化法分离培养ADSCs,取第3代细胞进行实验;同时制备游离脂肪颗粒。取健康4~6周龄雄性裸鼠80只,随机分为4组(n=20),分别于裸鼠背部皮下注射1 m L脂肪颗粒+0.3 m L生理盐水(对照组)、1 m L脂肪颗粒+2×106个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0.3 m L生理盐水(ECs组)、1 m L脂肪颗粒+2×10!6个ADSCs+0.3 m L生理盐水(ADSCs组)、1 m L脂肪颗粒+1×10~6个HUVECs+1×10!6个ADSCs+0.3 m L生理盐水(ADSCs+ECs组)。注射后观察各组裸鼠存活情况,大体观察背部移植区色泽、形状。2、4、8、12周时背部移植区行超声影像学观察,取标本采用排水法测量其体积,组织学观察移植脂肪大体结构变化情况,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血管新生情况。结果各组裸鼠均存活至实验完成。移植后各时间点各组超声检测结果无明显差异,移植脂肪内部均未见明显血流信号,未见囊肿、钙化、实性占位等异常表现。移植后各时间点,ADSCs组及ADSCs+ECs组移植脂肪体积均高于ECs组及对照组(P0.05);且8、12周时ADSCs组明显高于ADSCs+ECs组(P0.05)。HE染色示移植后各组组织学形态变化趋势相似,但ADSCs组组织重塑速度快于其他各组。免疫荧光染色示随时间延长各组新生血管逐渐增加,各时间点ECs组、ADSCs组、ADSCs+ECs组微血管密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4周时ADSCs组微血管密度高于ECs组及ADSCs+ECs组(P0.05);8、12周时ADSCs组及ADSCs+ECs组高于ECs组(P0.05),ADSCs组及ADSCs+ECs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DSCs可提高移植脂肪存活率,且该促进作用可能与促进血管新生相关。  相似文献   
65.
目的:肝脏可溶性复合物具有保护肝脏、刺激肝组织再生等生物学活性,观察天然物质肝脏可溶性复合物对肿瘤细胞生长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实验于2006-05/2007-02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肿瘤研究室完成.①分离人胚胎、成年及新生小鼠肝脏组织,生理盐水清洗、剪碎、筛网过滤,用生理盐水制备混悬液,3 000 r/min离心,收集上清,制备肝脏可溶性复合物.②体外实验:用上述不同来源的肝脏可溶性复合物体外处理肿瘤细胞,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测定其对乳腺癌细胞EMT6增殖的影响.③体内实验:观察成年鼠肝脏可溶物质对乳腺癌细胞EMT6体内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其对荷瘤鼠生存状况的影响,包括不同给药剂量及不同给药途径两个实验,给药途径包括在接种肿瘤细胞部位的对侧腋下、同侧腋下、腹腔注射及灌胃等.结果:①体外实验显示不同来源的肝脏可溶性复合物能明显抑制肿瘤细胞EMT6增殖率,肿瘤增殖抑制率均显著高于血清白蛋白处理组(P<0.05),并呈剂量依赖性.②成年鼠肝脏可溶物质8mg/L组抑瘤率高于2,4 mg/L组(P<0.05),未观察到明显毒副效应.③比较不同给药途径,成年鼠肝脏可溶物质同侧注射组的抑瘤率较其他3组的抑瘤率高(P<0.05),各成年鼠肝脏可溶物质给予组的体质量增长率比相应生理盐水对照组高(P<0.05).④与相应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在同侧腋下注射成年鼠肝脏可溶物质的小鼠生存期明显延长(P<0.05).结论:肝脏可溶性复合物具有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并且呈一定的剂量依赖性.不同的给药途径中,在接种肿瘤细胞部位的同侧腋下给药抑瘤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66.
邓麟宇  刘凤君  杨家红  刘聪  唐红 《临床荟萃》2008,23(22):1600-1603
目的对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HCV RNA)定量检测结果与丙型肝炎抗体(抗-HCV)的检测结果以及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其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对251例丙型肝炎患者血清标本,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技术检测HCV RNA含量,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抗-HCV,用生化自动分析仪检测ALT值。结果251例丙型肝炎患者血标本均为抗-HCV或HCV RNA阳性,其中:①抗-HCV阳性235例(93.6%);HCV RNA阳性197例(78.5%)。②抗-HCV和HCV RNA同时阳性181例(72.1)%;抗-HCV阳性,HCV RNA阴性54例(21.5%);HCV RNA阳性,抗-HCV阴性16例(6.4%);③ALT异常者164例(65.3%),其中HCV RNA阳性143例,HCV RNA阴性21例;ALT正常87例,其中HCV RNA阳性54例,HCV RNA阴性33例;HCV RNA水平与ALT异常率呈正相关(rs=0.468,P=0.000),而与ALT水平高低无相关性(r=-0.048,P=0.447)。结论抗-HCV和HCV RNA含量的检测在丙型肝炎的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二者同时检测可以提高临床对丙型肝炎的诊断;丙型肝炎患者HCV RNA水平与ALT异常率呈正相关,而与ALT水平高低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67.
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制备纳米磁流体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化学共沉淀法制备水基纳米磁流体,利用激光散射粒度仪、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振动磁强计等手段表征磁流体,结果显示制得的磁流体主要成分为Fe3O4,颗粒成球形,粒径为50纳米左右,PDI=0.13,且粒度分布较窄,具有顺磁性,饱和磁化强度为36.37emu/g.  相似文献   
68.
合成致死是指在两个非致死基因中任何一个基因发生突变均不影响细胞存活,但当两个基因同时发生突变时,能够特异性导致细胞死亡。恶性肿瘤由于DNA复制和修复的错误积累了大量的基因突变,因此可抑制与这些基因具有合成致死关系的另一个基因,从而选择性地杀死肿瘤细胞,而不影响正常细胞。近年来,合成致死原理已经成功应用于肿瘤的靶向治疗。本文综述了合成致死的基本原理、合成致死相互作用的筛选方法、合成致死在DNA损伤修复领域的研究现状、合成致死在抗肿瘤药物研发中的挑战及展望。  相似文献   
69.
目的:评价新型注射型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复合骨水泥体外增强骨质疏松性松质骨的生物力学性能,从而选择适合临床使用的骨水泥。方法:实验于2001-01/2003-01在重庆医科大学、四川大学纳米生物材料研究中心和四川大学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选取5具老年和1具青年的T1-T6脊柱和双侧股骨髁标本,经X线摄片未见明显病理性缺损和破坏。椎体压缩实验:将脊柱标本去除椎间盘和椎体后方成分后仅保留椎体34个。①老年椎体28个,随机分为4组: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含量60%的复合骨水泥组(HP1组)、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含量70%的复合骨水泥组(HP2组)、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含量80%的复合骨水泥组(HP3组)、骨质疏松组,7个标本/组;青年椎体6个,作为正常对照组。②HP1,HP2,HP3组分别注射含量为60%,70%和80%的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复合骨水泥5mL,骨质疏松组和正常对照组仅作穿刺。③测定每个标本的载荷-位移数据和压力-位移曲线,采样频率为10Hz。股骨髁松质骨扭转实验:用于实验的股骨髁10个。①老年股骨髁8个,随机分为4组:HP1,HP2,HP3组及骨质疏松组。2个/组;青年股骨髁2个,作为正常对照组。②HP1,HP2,HP3组分别注射含量为60%,70%和80%的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复合骨水泥20mL,骨质疏松组和正常对照组仅作穿刺。然后将各组股骨髁的松质骨制成10mm&;#215;10mm&;#215;30mm的松质骨条标本,5个/每组。测定各组的抗扭强度和抗扭刚度。结果:椎体压缩实验中保留34个椎体,股骨髁松质骨扭转实验中选用10个股骨髁,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椎体压缩实验:①各组屈服强度和最大抗压强度的测定:与骨质疏松组比较,HP1,HP2,HP3组均明显提高,HP1,HP2组尤为显著(P均〈0.05);但HP1,HP2,HP3组仍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②各组抗压刚度的测定:与骨质疏松组比较,HP1,HP2,HP3组均明显提高,HP1,HP2组尤为显著(P〈0.05);但HP1,HP2,HP3组仍均低于正常对照组,且HP3组差异显著(P〈0.05)。股骨髁松质骨扭转实验:①各组抗扭强度的测定:与骨质疏松组比较,HP1,HP2,HP3组的抗扭强度均明显提高,HP1,HP2组尤为显著(Pd〈 0.05);但HP1,HP2,HP3组的抗扭强度仍均低于正常对照组,HP2,HP3组尤为显著(P〈0.05)。②各组抗扭刚度的测定:与骨质疏松组比较,HP1,HP2,HP3组的抗扭刚度均明显提高,HP1,HP2组尤为显著(P〈0.05);但HP1,HP2,HP3组的抗扭刚度仍均低于正常对照组,HP3组尤为显著(P〈0.05)。结论:注射型纳米羟基磷灰石与聚酰胺66复合骨水泥材料能够增强骨质疏松松质骨的抗压和抗扭性能,治疗骨质疏松骨折,预防椎体骨折的发生。另外,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含量为60%和70%的复合骨水泥有较好的抗压和抗扭性能,更符合临床应用的需求。  相似文献   
70.
目的:观察能否应用高压注射体内转染法实现外源DNA在肝脏中高效表达,为嗜肝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奠定方法学基础.方法:将大容量乙肝病毒表面抗原表达质粒pVAX1/S DNA溶液,通过尾静脉快速注射入小鼠体内,用免疫组化检测小鼠心、肺、肝、脾、肾组织中HBsAg的表达情况.结果:经小鼠尾静脉高压注射pVAX1/S质粒DNA后,HBsAg主要在肝脏表达;且高压注射组明显强于缓慢注射组;高压注射5μg pVAX1/S质粒DNA后8小时,在肝脏观察到较强的HBsAg表达.结论:通过尾静脉高压注射,能实现HBsAg主要在肝脏高效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