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7篇
基础医学   24篇
临床医学   49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10篇
特种医学   83篇
外科学   75篇
综合类   139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29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用前路椎管减压、自行研制的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HA/PA66)复合生物活性人工椎体支撑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合并截瘫的临床疗效。方法:2003年12月—2006年1月收治胸腰椎爆裂型骨折合并截瘫40例,年龄17~62岁。受伤部位:T_(12)5例、L_1 16例、L_2 13例、L_3 6例。神经损害按Frankel分级:A级7例、B级19例、C级8例、D级6例。所有病例均行前路椎管减压、n-HA/PA66复合生物活性人工椎体支撑植骨、钛钉板或钉棒系统内固定。结果:所有病例术后均获得6~25个月(平均13个月)的随访。神经功能:除5例Franel A级和2例D级无变化外,其余均有1~2级的改善。其中由A级到B级2例;B级到C级7例,B级到D级12例;C级到D级5例,C级到E级3例;D级到E级4例。36例伤椎接近解剖复位,6例复位良好。术前伤椎前缘高度平均为椎体的42.8%,术后平均为90.5%,重建的椎体高度无丢失。矢状面Cobb角术前平均为28.4°,术后平均为14.6°。n-HA/PA66复合生物活性人工椎体于术后3~6个月骨性融合。无感染、无椎体移位和断钉等并发症。结论:前路n-HA/PA66复合生物活性人工椎体支撑植骨能有效恢复和维持伤椎的结构和高度,可避免取自体髂骨植骨,是一种有效的脊柱前路重建方法。  相似文献   
2.
肱骨近端骨折治疗方法选择与现状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蒋电明  苏保 《中国骨伤》2014,27(12):975-979
<正>肱骨近端骨折是肩部最常见的骨折之一,占全身骨折总数的5%~9%,多好发于老年人及骨质疏松患者,男女比例约为3∶7[1]。85%的肱骨近端骨折为无移位或仅有轻微移位,可选择非手术治疗且肩关节功能恢复较好。但对于粉碎程度严重、移位明显的3部分及4部分骨折,闭合复位保守治疗往往难以取得满意疗效,应尽可能手术治疗。Court Brown等[2]发现70%的3、4部分肱骨近端骨折发生在60岁以上的患者,50%发生于70岁以上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新型纳米骨修复和重建材料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n-HA/PA66)植入动物体内后可能引发的急、慢性全身毒性反应及植入机体后对动物机体局部组织的影响,皮内刺激反应的潜在性和程度。方法:参照GB/T16886.5-1997-ISO10993-5:1992对医用植入材料的评价标准和所推荐的生物学和动物试验,将n-HA/PA66埋植在动物体肌肉内,在不同时相点抽血对血液常规、炎性指标、血生化指标及肝、肾功能指标进行检测,以评价急性全身性毒性反应;又在不同时相点取材,行大体标本和病理组织切片观察。以不同浓度的材料浸提液加入动物血样中,用分光光度计测取各自的吸光度并算出相应的溶血率。通过在动物背部皮内注射材料浸提液,在规定时相点观察并计算其刺激指数(PII)。结果:n-HA/PA66在动物体内的急慢性毒性反应为无毒,各期试验组和对照组各项化验结果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证实材料埋置动物体内后未引起明显的血常规、炎性指标、血生化指标及肝肾功能变化,病理组织切片示材料周围的包裹组织,其炎性变化符合一般的炎症变化转归规律;不同浓度的材料浸提液与血液混溶的溶血率均<3%,低于标准规定的5%;动物背部皮内注射材料浸提液后观察期原发性刺激指数(PII)均在0~0.4区间内,按标准刺激反应判为极轻微。结论:新型骨修  相似文献   
4.
脊柱手术通常需要在切口内留置引流管,以利于排出手术后创面的渗血、渗液[1-2],从而避免术区感染以及因为血肿形成导致神经功能障碍加重等并发症的发生[3-4]。然而,也有文献报道脊柱手术安放引流并不一定能达到预期的效果[5],并且还有可能增加出血、感染的风险以及再次手术拔除引流管[6-7]。目前,脊柱手术是否使用引流存在一定的争议,不同的研究结果有不同的主张;有支持安放引流的,有不支持安放引流的,也有既不支持也不反对安放引流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应用单节段截骨治疗椎体形成不良型脊柱侧后凸畸形(congenital kyphoscoliosis,CKS)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至2012年5月应用后路单节段截骨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19例椎体形成不良型CKS患者,平均19.2岁,其中9例行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10例行全椎体截除术(vertebra cloumn resection,VCR)。对比观察手术情况、影像学分析、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分级和并发症。结果:手术时间(302.1±43.2) min,术中出血(589.5±151.5) ml,平均融合节段6.0±1.5;术后侧凸角矫正率(79.7±9.2)%,局部后凸角矫正率(81.1±21.9)%,颈7垂线-骶骨中线距离(vertical line between the 7th vertebra and central sacra,C7-CSL)矫正率(82.7±12.5)%。上述指标在PSO组和VCR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术前局部后凸角VCR组62.2°±21.0°明显大于PSO组22.7°±22.0°,t=4.009,P=0.001。经过平均4.2年随访,所有患者脊柱侧凸角、局部后凸角及冠状面偏移未见明显进展,VAS改善(85.9±15.9)%,ASIA分级3例D均恢复至E。所有患者并发症发生率21.1%,1例硬脊膜损伤,2例单侧下肢麻木,1例慢性腰痛,随访期间所有患者植骨融合良好,无伤口感染、螺钉松动移位、内植入断裂发生。结论:一期后路单节段截骨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椎体形成不良型CKS安全可行,可获得良好的矫正效果,其中VCR术应用于脊柱矢状面矫形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6.
骨坏死模型中脂类代谢异常对骨修复重建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凯  安洪  蒋电明  黄伟 《中国临床康复》2004,8(35):7952-7953,i002
目的:探讨激素性骨坏死的发病机制及脂类代谢异常对骨修复重建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06/12在重庆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完成。通过对新西兰大白兔联合应用马血清加地塞米松磷酸钠诱导骨坏死模型,对实验组、对照组实验兔股骨头进行组织学苏木精一伊红(HE)染色、MRI观察,并对兔的血脂、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进行检测,分析比较。结果:实验组出现了典型的股骨头缺血坏死改变,第1周即出现了胆固醇和三酰甘油明显升高,分别为(3.04&;#177;0.09),(2.43&;#177;0.19)mmol/L,实验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9.13和27.71,P<0.001)。AST,ALT实验第1周开始出现升高,分别为(72.3&;#177;7.5),(97.6&;#177;8.2)U/L,与实验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14.55和17.72,P<0.001),第5周与实验前差异仍有显著性意义(t=11.55和15.36.P<0.001)。结论:血管炎、血脂代谢异常和肝功能损害共同导致股骨头缺血坏死发生,影响骨组织修复重建。  相似文献   
7.
8.
目的:评价新型注射型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复合骨水泥体外增强骨质疏松性松质骨的生物力学性能,从而选择适合临床使用的骨水泥。方法:实验于2001-01/2003-01在重庆医科大学、四川大学纳米生物材料研究中心和四川大学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选取5具老年和1具青年的T1-T6脊柱和双侧股骨髁标本,经X线摄片未见明显病理性缺损和破坏。椎体压缩实验:将脊柱标本去除椎间盘和椎体后方成分后仅保留椎体34个。①老年椎体28个,随机分为4组: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含量60%的复合骨水泥组(HP1组)、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含量70%的复合骨水泥组(HP2组)、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含量80%的复合骨水泥组(HP3组)、骨质疏松组,7个标本/组;青年椎体6个,作为正常对照组。②HP1,HP2,HP3组分别注射含量为60%,70%和80%的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复合骨水泥5mL,骨质疏松组和正常对照组仅作穿刺。③测定每个标本的载荷-位移数据和压力-位移曲线,采样频率为10Hz。股骨髁松质骨扭转实验:用于实验的股骨髁10个。①老年股骨髁8个,随机分为4组:HP1,HP2,HP3组及骨质疏松组。2个/组;青年股骨髁2个,作为正常对照组。②HP1,HP2,HP3组分别注射含量为60%,70%和80%的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复合骨水泥20mL,骨质疏松组和正常对照组仅作穿刺。然后将各组股骨髁的松质骨制成10mm&;#215;10mm&;#215;30mm的松质骨条标本,5个/每组。测定各组的抗扭强度和抗扭刚度。结果:椎体压缩实验中保留34个椎体,股骨髁松质骨扭转实验中选用10个股骨髁,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椎体压缩实验:①各组屈服强度和最大抗压强度的测定:与骨质疏松组比较,HP1,HP2,HP3组均明显提高,HP1,HP2组尤为显著(P均〈0.05);但HP1,HP2,HP3组仍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②各组抗压刚度的测定:与骨质疏松组比较,HP1,HP2,HP3组均明显提高,HP1,HP2组尤为显著(P〈0.05);但HP1,HP2,HP3组仍均低于正常对照组,且HP3组差异显著(P〈0.05)。股骨髁松质骨扭转实验:①各组抗扭强度的测定:与骨质疏松组比较,HP1,HP2,HP3组的抗扭强度均明显提高,HP1,HP2组尤为显著(Pd〈 0.05);但HP1,HP2,HP3组的抗扭强度仍均低于正常对照组,HP2,HP3组尤为显著(P〈0.05)。②各组抗扭刚度的测定:与骨质疏松组比较,HP1,HP2,HP3组的抗扭刚度均明显提高,HP1,HP2组尤为显著(P〈0.05);但HP1,HP2,HP3组的抗扭刚度仍均低于正常对照组,HP3组尤为显著(P〈0.05)。结论:注射型纳米羟基磷灰石与聚酰胺66复合骨水泥材料能够增强骨质疏松松质骨的抗压和抗扭性能,治疗骨质疏松骨折,预防椎体骨折的发生。另外,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含量为60%和70%的复合骨水泥有较好的抗压和抗扭性能,更符合临床应用的需求。  相似文献   
9.
背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骨形态发生蛋白具有协同促进血管生成的作用。目的:构建在真核细胞中表达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的红色荧光蛋白表达载体和携带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绿色荧光蛋白表达载体,共转染真核细胞以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和骨形态发生蛋白2在293-T细胞内的表达和定位。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国家重点实验室。材料:实验于2002-09/2004-03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pCDNA3.1( )/骨形态发生蛋白2由美国UCLA大学Dr.Bostrom惠赠;pDsRed1-N1由ProfessorRogerY.Tsien,UniversityofCalifornia,SanDiego,USA惠赠。pUC18/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165,293-Tcells由本实验室保存。方法:根据已知的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序列,设计在目的片段两端分别携带酶切位点的两条引物,用聚合酶链反应从质粒pUC18/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中扩增出去除终止密码子的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片段,定向克隆至含报告基因的质粒pDsRed1-N1中,构建重组质粒pDsVEGF165Red1-N1;同时,构建pIRES2-骨形态发生蛋白2-加强型绿色荧光蛋白表达载体。以DOTAP为介导,将重组质粒共转染293-T细胞,48h后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报告基因红色荧光蛋白和加强型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使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及免疫印迹方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和骨形态发生蛋白2在细胞内表达。主要观察指标:质粒的酶切鉴定及重组质粒在293-T细胞中mRNA及蛋白水平的表达。结果:重组质粒经酶切、聚合酶链反应和DNA序列测定证明构建正确,目的基因在293-T细胞中在mRNA及蛋白水平获得表达。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到红色荧光蛋白和加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在细胞内共定位的情况。结论:成功构建pDsVEGF165Red1-N1和pIRES2-骨形态发生蛋白2-加强型绿色荧光蛋白2种含报告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两者共转染后能在真核细胞中表达,为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和骨形态发生蛋白2在细胞内的相互作用提供了一个重要而方便的工具。  相似文献   
10.
基因治疗在骨科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曹凯  安洪  蒋电明 《中国临床康复》2004,8(8):1530-1532
多种蛋白质(因子)在骨科领域具有治疗前景,但是外源给予蛋白质进行治疗效力有限甚至无效。基因治疗为疾病的防治开辟了一条新途径。现就目前基因治疗的方法及在骨愈合、椎间盘疾病、肌腱和韧带、关节和软骨、脊髓和周围神经损伤方面的动物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