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5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7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5篇
妇产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72篇
口腔科学   39篇
临床医学   78篇
内科学   25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9篇
特种医学   41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76篇
综合类   190篇
预防医学   89篇
眼科学   18篇
药学   163篇
  1篇
中国医学   53篇
肿瘤学   1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117篇
  2013年   99篇
  2012年   104篇
  2011年   87篇
  2010年   61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91.
目的探讨利用回盲部回盲瓣特有的超声声学特征,明确肠套叠套头所在位置,准确诊断各型肠套叠,为临床进一步处理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空气灌肠或是手术证实的肠套叠患儿216例,先用低频凸阵探头全腹扫查,发现可疑包块换高频探头仔细观察包块结构,并沿升结肠寻找回盲部、回盲瓣,明确包块所在的肠管位置,观察肠管套入的深度、肠壁水肿程度,系膜血运情况,是否伴有腹腔积液。结果本组216例肠套叠中套头位于结肠肝区176例,横结肠12例,降结肠2例,乙状结肠1例,小肠套叠25例,并发肠梗阻6例,腹腔积液8例。所有小肠套叠病例中,回盲部均显示形态良好,回盲瓣清晰可见。23例小肠套叠在动态观察过程中自行整复,其中2例继发肠梗阻行手术治疗,均为回回型肠套叠。2例回结型肠套叠病史超过72 h,解血便,直接行手术治疗。肠套叠包块横切面呈偏心的"同心圆"征,这点有别于其他肠道疾病的"同心圆"征;纵切面呈"套筒征",可见多层肠壁结构呈平行管样排列。结论熟练掌握回盲部回盲瓣的解剖声学特征,可明确肠套叠的类型,为临床进一步处理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92.
刘志成  宋秀梅 《吉林医学》2014,(26):5829-5830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等综合救治在失血性休克患者中的急诊救治体会。方法:选择失血性休克患者153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78例,为限制性液体复苏组,B组75例为常规液体复苏组。并结合综合的救治治疗措施,统计比较两组的死亡率。结果:通过临床观察,A组死亡13例,占18.7%;B组死亡25例,占38.7%,A组死亡率较B组低。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可降低对失血性休克患者的病死率,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93.
许欢  钟青 《华夏医学》2014,27(1):122-124
目的:观察高胆红素血症新生患儿治疗前、后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高胆红素血症新生患儿190例,观察组按总胆红素(TSB)分轻、中、重度3组,正常新生儿6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治疗前、后血清NSE和TSB.结果:治疗前,观察组血清NSE水平高于对照组(10.2±2.8)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NSE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组治疗后(11.0±4.5) ng/ml低于治疗前(19.9±4.1)ng/ml;中度组治疗后(10.8±4.8)ng/ml低于治疗前(29.1±6.2)ng/ml;重度组治疗后(14.9±6.8)ng/ml低于治疗前(37.5±7.6)ng/ml.结论:血清NSE是判断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严重程度和转归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94.
目的对比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在胸腰椎后路手术上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6月~2011年10月,单节段胸腰椎压缩性或爆裂性骨折但无神经症状不需行椎管减压患者67例,行单节段椎弓根钉棒系统撑开复位内固定及拆除内固定手术。随机分为2组:传统后正中入路组(n=31)和椎旁肌间隙入路组(n=36)。比较2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VAS疼痛度。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周。术后Coob角矫正率及椎弓根钉置入准确率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旁肌间隙入路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上明显少于传统入路组,在疼痛VAS评分上明显低于传统入路组。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相比,在治疗上,具有创伤小、对椎旁肌的损伤少及术后腰背部疼痛缓解明显的优点。  相似文献   
95.
目的研究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和caspase-3在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感染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ECV-304内的表达,探讨其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凋亡作用。方法采用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免疫印迹(Western-blot)法检测S.aureus感染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Bcl-2、Bax和caspase-3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S.aureus感染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后,其细胞内与抗凋亡相关的细胞因子Bcl-2mRNA水平及蛋白表达量下降,感染12小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促凋亡的细胞因子Bax和caspase-3表达上升,感染6小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凋亡相关细胞因子Bcl-2、Bax和caspase-3可能在S.aureus感染所致的脐静脉内皮细胞凋亡中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6.
目的:探讨急性结石性胆囊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过程中转开腹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191例急性结石性胆囊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术中是否中转开腹胆囊切除术分为中转组和非中转组,通过多元回归模式对患者性别、年龄、BMI、既往病史(糖尿病病史、高血压病史及既往腹部外科手术史)、术前实验室检查(WBC、PCT、CRP及INR)、术前胆囊B超特征(胆囊结石数量、胆囊壁厚度)及手术时间等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资料数据经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糖尿病病史、术前白细胞计数、PCT、CRP、结石数量、胆囊壁厚度是影响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中转开腹的因素(P<0.05);BMI(OR=1.784;95%CI:1.621~1.973;P<0.001)、糖尿病病史(OR=21.79;95%CI:13.49~34.90;P<0.001)、WBC(OR=1.330;95%CI:1.254~1.410;P<0.001)、PCT(OR=1.839;95%CI:1.631~2.079;P=0.004)、CRP(OR=2.025;95%CI:1.019~4.031;P=0.004)升高及胆囊壁增厚(OR=1.680;95%CI:1.520~1.859;P<0.001)为中转开腹的独立危险因素,而结石数量(OR=0.422;95%CI:0.273~0.643;P=0.0005)为中转开腹的保护因素。结论: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时,对BMI超标、术前有糖尿病病史、术前WBC、PCT及CRP较高或B超显示胆囊壁增厚、结石单发的患者,应考虑术中中转开腹手术可能。  相似文献   
97.
陈丽芳  张敏  杨建群 《护理研究》2013,(23):2490-2491
[目的]探讨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病人行一个半心室矫治术后的护理。[方法]2010年3月—2012年12月55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病人实施一个半心室矫治术,术后采取减轻上腔静脉梗阻的卧位,合理使用呼吸机,动态监测上、下腔静脉压,注意呼吸道护理,胸腔积液和抗凝效果。[结果]术后病人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头面部及胸部肿胀和发绀,3例出现双肺渗出及右上肺不张,4例发生肺动脉高压,1例瓣膜反流后再行房室瓣置换术,3例胸腔积液,3例乳糜胸液,经严密监护和及时处理,55例末梢血氧饱和度从术前的62%~80%增至术后的85%~95%,均恢复良好,顺利出院。[结论]加强呼吸、循环系统的管理和监护,积极处理上腔静脉梗阻综合征,维护右心功能是一个半心室矫治术后病人度过危险期、减少并发症发生的重要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98.
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分类管理对医院获得性肺炎(HAP)发病率的影响.方法 将2005-2011年入住ICU且时间>48 h的2 077例患者按入院时间分为2组,2005-2009年未实施ICU患者分类管理的患者(1471例)为第1组,2010-2011年实施ICU患者分类管理后的患者(606例)为第2组.对2005-2011年ICU HAP发病率和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比较2组HAP发病率与多重耐药菌感染率.结果 第2组HAP发病率及多重耐药菌感染率均较第1组明显下降(均P<0.01).结论 实施ICU患者分类管理可有效地降低HAP发病率及多重耐药菌感染率.  相似文献   
99.
目的 分析广州市医务人员传染性生非典型肺炎(SARS)流行的基本特征,探讨流行因素,评价防制措施,为医疗卫生单位开展SARS收治及预防控制工作提供指导。方法 采用统一调查表对医务人员SARS患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用定性生研究方法对医院SARS流行影响因素、预防控制措施及其效果进行调查,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结果 广州市医务人员首例SARS患发病时间为2003年1月13日,截止5月5日共有29家医疗卫生单位报告医护人员发病280例,占全市总病例数的26.07%。医务人员发病高峰在2月上、中旬,共有167例,占医务人员发病总数的59.64%,呈明显聚集性。4月后病例为零星散发。病例主要集中在1月下旬前开始收治SARS患(对SARS尚缺乏认识的时期)的6家医院,占总病例数的73.2%(2c15/280)。调查180例医务人员SARS患中92.22%直接参与过SARS患的救治工作。采取定点收治患、加强医院病区通风、加强医护人员自身的个人防护等综合措施后,2月下旬开始,医务人员的新发SARS病例明显减少。结论 控制SARS在医务人员中流行的关键措施是:(1)要对出现SARS症状的患高度警惕,及时诊断并隔离患;(2)严格按照操作规范做好个人防护措施;(3)收治区要合理布局,严格区分污染区、半污染区和清洁区;(4)加强病区通风换气;(5)严格按照有关指引做好污染物、空气及环境的消毒工作。  相似文献   
100.
ESWL治疗肾结石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ESWL治疗肾结石的效果和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ESWL治疗的875例肾结石病人.结果 经ESWL治疗的875例肾结石病人中,730例在1年内排尽结石,101例残留结石,44例碎石无效.结论 ESWL是治疗肾结石的首选方法,安全有效,易被患者接受,但要注意病例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