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3篇
外科学   22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结石性胆囊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过程中转开腹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191例急性结石性胆囊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术中是否中转开腹胆囊切除术分为中转组和非中转组,通过多元回归模式对患者性别、年龄、BMI、既往病史(糖尿病病史、高血压病史及既往腹部外科手术史)、术前实验室检查(WBC、PCT、CRP及INR)、术前胆囊B超特征(胆囊结石数量、胆囊壁厚度)及手术时间等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资料数据经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糖尿病病史、术前白细胞计数、PCT、CRP、结石数量、胆囊壁厚度是影响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中转开腹的因素(P<0.05);BMI(OR=1.784;95%CI:1.621~1.973;P<0.001)、糖尿病病史(OR=21.79;95%CI:13.49~34.90;P<0.001)、WBC(OR=1.330;95%CI:1.254~1.410;P<0.001)、PCT(OR=1.839;95%CI:1.631~2.079;P=0.004)、CRP(OR=2.025;95%CI:1.019~4.031;P=0.004)升高及胆囊壁增厚(OR=1.680;95%CI:1.520~1.859;P<0.001)为中转开腹的独立危险因素,而结石数量(OR=0.422;95%CI:0.273~0.643;P=0.0005)为中转开腹的保护因素。结论: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时,对BMI超标、术前有糖尿病病史、术前WBC、PCT及CRP较高或B超显示胆囊壁增厚、结石单发的患者,应考虑术中中转开腹手术可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外泌体circRPPH1在结直肠癌(CRC)细胞中的生物学功能及潜在作用机制。方法:对GEO数据库GSE126094进行分析,筛选并验证CRC组织差异表达circRNA。SW620和SW480细胞转染circRPPH1 shRNA(sh-circRPPH1)后,MTT、流式细胞术和Transwell实验观察细胞增殖活性、细胞周期、迁移和侵袭能力变化。将转染Oe-circRPPH1质粒和sh-circRPPH1的SW620和SW480细胞(供体细胞)分别与未经处理的SW620和SW480细胞(受体细胞)共培养,qRT-PCR检测供体细胞、细胞外泌体及受体细胞circRPPH1表达。在线生物信息学数据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预测并验证circRPPH1的靶miRNA及其下游靶基因。结果:circRPPH1在CRC肿瘤组织和癌细胞中高表达;敲除circRPPH1可抑制SW620和SW480细胞增殖、阻滞细胞周期、抑制细胞迁移和侵袭。SW620和SW480细胞可通过外泌体将circRPPH1传递给周围癌细胞。生物信息学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显示,circRPPH1在CRC细胞中起miR-330-5p海绵作用,miR-330-5p在CRC肿瘤组织和癌细胞中均呈低表达;NRAS是miR-330-5p的下游靶基因,在CRC肿瘤组织和癌细胞中均呈高表达。结论:circRPPH1在CRC细胞增殖和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可能通过海绵miRNA发挥调控作用,提示外泌体circRPPH1在CRC中起致癌作用,可能是CRC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 筛选与结肠癌预后相关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并构建结肠癌预后风险模型。方法 数据提取时间:建库至2022年3月1日。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下载并整理结肠癌转录组数据,构建配对样本lncRNA表达矩阵,利用“edgeR”R包筛选获得差异表达lncRNA(DElncRNA)。对DElncRNA先后行COX回归模型单变量分析、Lasso回归分析、Kaplan-Meier(K-M)生存分析、多元COX回归模型分析,获取预后相关lncRNA。依据多元COX回归模型中回归系数构建结肠癌预后风险模型。通过C指数值、时间依赖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和ROC下的面积(AUC)及K-M生存分析评估模型预测的准确性。对模型中lncRNA构建竞争性内源RNA(ceRNA)网络,对相关的mRNA进行基因本体论(GO)、京都基因与基因组大百科全书数据库(KEGG)富集分析,探索lncRNA影响结肠癌进展的机制。结果 整理转录组数据得到5 460个lncRNA,配对样本分析获得DElncRNA 868个,其中上调548个、下调320个。单变量COX回归分析后获得40个lncRNA,经Lasso回归分析过滤共线性因素,得到lncRNA 34个,K-M生存分析后,得出14个候选lncRNA。再进行多元COX回归分析,得到7个预后相关lncRNA(下调:LINC01132;上调:ELFN1-AS1、RP5-884M6.1、LINC00461、RP1-79C4.4、RP4-816N1.7、RP3-380B8.4),依据回归系数构建预后风险模型。模型的C指数值为0.82;3年和5年的AUC值分别为0.79、0.84;进行K-M生存分析提示高低风险组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1)。随后构建ceRNA网络,通过KEGG富集分析提示下调lncRNA可能是通过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的调控、癌症中蛋白聚糖、PI3K-Akt信号通路等抑制结肠癌进展,上调lncRNA可能是通过细胞粘附分子、局灶性粘连、吞噬体等通路促进结肠癌进展。结论 本研究构建了一个包含7个lncRNA的结肠癌预后风险模型,具有较好预测患者生存预后准确性,每个lncRNA是潜在单独的预后生物标志物,对临床上结肠癌患者预后评估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胆总管切开探查术后留置T管和胆总管切开探查并一期缝合术后胆管内支架引流这两种模式治疗胆管疾病的手术疗效。方法对2012年—2014年期间收治的90例需择期行胆总管探查的患者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按照实验方式分为T管组40例和单管内支架组50例。对比分析两组胆总管置管缝合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治疗总费用、生活质量指数值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包括引流失败率(T管滑脱、内支架管滑脱、移位)、胆漏、胆道感染、胰腺炎和残石率。结果开腹胆总管探查术术后内支架引流患者的出院前生存质量评价高于T管引流患者,住院时间少于T管引流患者,置管及胆管缝合时间长于T管引流患者(均为P<0.05);术后两组患者间的治疗总费用和非计划脱管、胆漏、胆道感染、胰腺炎、残石率和不能拔/脱管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下胆道支架内引流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biliary drainage,ERBD)移植于胆总管切开探查并一期缝合术具有可行性、安全性及治疗效果确切,显著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加快患者康复提高患者出院前的生存质量,并放宽胆总管一期缝合指征。  相似文献   
5.
6.
目的观察四磨汤口服液应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后胃肠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将199例符合纳入标准的LC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98例)、对照组各(101例),对照组以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四磨汤口服液治疗。比较两组胃肠功能改善情况及胃肠反应情况。结果治疗组肠呜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及排便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两组胃肠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四磨汤应用于LC术后患者,能明显改善胃肠功能.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7.
亚甲蓝和抑肽酶联合应用防治术后腹腔内粘连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亚甲蓝与抑肽酶联合应用对术后腹腔内粘连的防治作用。方法 取SD成年雌鼠开腹按Galili法制成小肠与子宫左前壁粘连模型,关腹前设4组,分别于腹腔内置入2ml生理盐水、1%亚甲蓝2ml、50000KIU抑肽酶2ml、1%亚甲蓝及50000KIU抑肽酶各2ml。以上各组均设对照组,治疗方法同试验组,但开腹后不损伤子宫角乐膜,2周后开腹观察粘连程度,结果 各对照组,治疗方法同试验组,但开腹后不损 子中角浆膜,2周后开腹观察粘连程度,结果 各对照组发生粘连率均在5%以下,实验组中生理盐水组粘连发生率为95%,亚甲蓝及抑肽酶组粘连发生率分别为40%和45%,亚甲蓝加抑肽酶组粘连发生率为5%,同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有显性意义(P〈0.001),结论 腹腔内给予亚甲蓝或抑肽酶能降低腹腔内粘连发生率,两联合用药作用更  相似文献   
8.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属于手术后手早期肠梗阻的范畴,它虽不是一种新类型,但由于其病理生理具有一定特殊性,如认识不足,处理不当,将会引发肠瘘、短肠综合征等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本文总结了1996年1月~2000年9月收治的42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重点分析其诊断、治疗方法及可预防性.  相似文献   
9.
微型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疝预防复发体会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目的:介绍一种新的简便,有效地防止复发的手术方式-微型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方法:1999年1月-2002年3月我院采用微型腹腔镜手术治疗89例小儿腹股沟疝,年龄在1.5-14岁,41例为右侧腹股沟疝,30例为左侧腹股沟疝,18例为双侧疝。病人均在微型腹腔镜直视下行疝内口缝扎加疝囊颈医用胶粘合术。结果:手术时间持续为10-35min,所有病人在术中和术后未发并发症,无复发。结论:本方法简捷,安全,对小儿的创伤小,恢复快,不需伤拆线。  相似文献   
10.
单孔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疝术式改进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改进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方式。方法 采用单孔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40例,右24例侧,左侧12例,双侧4例,单侧疝中3例有隐性疝。均在腹腔镜下行疝内口缝扎术。结果 手术时间10—30min,平均18min。术中和术后均未发生并发症。本组全部随访4—26个月无复发。结论本法创伤小、恢复快、不需伤口拆线。可同期处理腹股沟隐性疝和双侧腹股沟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