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2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6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6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7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目的:观察直接灸"肝俞"对原发性肝癌(HCC)癌前病变大鼠凋亡抑制因子Livin的影响,探讨直接灸法对HCC癌前病变大鼠肝癌变的延缓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60只Wistar大鼠分为正常组(10只)、模型组(20只)、预防1组(15只)、预防2组(15只)。以二乙基亚硝胺逐步诱导建立HCC模型,为期12周。预防1组、预防2组从造模开始即给予"肝俞"穴麦粒灸,5壮/穴,0.5mg/壮,隔日1次,分别持续一疗程(20d)与两疗程(40d),预防结束后继续造模至第12周。ELISA法检测血清甲胎蛋白(AFP)含量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凋亡抑制因子Livin在肝脏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预防第1疗程结束时,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AFP含量显著升高(P0.01),预防1组AFP含量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预防第2疗程结束时,模型组AFP含量较正常组显著升高(P0.05),预防2组AFP含量与模型组比较有降低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结束时,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AFP含量显著升高(P0.01)。造模结束时Livin在模型组肝脏组织中表达的累积吸光度(IOD)值与正常组相比显著升高(P0.01);预防1组、预防2组与模型组相比,Livin表达的IOD值均显著降低(P0.01,P0.05)。结论:直接灸法通过增强肝细胞自我修复功能、降低凋亡抑制因子Livin的表达,从而抑制肝癌细胞生长,促进其凋亡,可能对延缓HCC癌前病变发挥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52.
目的:观察揿针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0例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5例。对照组给予口服双氯芬酸钠缓释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揿针治疗,不服用醋酸泼尼松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减分率、甲状腺肿痛消失时间、血沉恢复正常时间、甲状腺摄碘率恢复正常时间、血清淀粉样蛋白A(serum amyloid A,SAA)、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β、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IL)-6及临床疗效、1年后复发率。结果:治疗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减分率为71.1%,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减分率为36.7%,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SAA、TNF-β、IL-6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甲状腺肿痛消失时间、血沉恢复正常时间、甲状腺摄碘率恢复正常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有效率为100%,...  相似文献   
53.
基层医生中医农村适宜诊疗技术筛选指标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研究在前期工作“10省市农村中医适宜技术应用影响因素调查”的基础上,通过专家论证确立了一系列的农村适宜诊疗技术筛选指标。指标体系主要从3个方面来筛选和评估农村中医适宜诊疗技术,分别是一级指标:有效性,安全性和经济性;二级指标:技术成熟度,可操作性,辅助设备和技术规范程度;三级指标:普适性和可接受性。本次通过对7省市农村临床医生的问卷调查,  相似文献   
54.
目的探讨电针合谷穴加催产素促进产妇宫缩的安全性。方法对276例难产产妇随机分成药物组和针药组。药物组静脉滴注催产素,针药组在此基础上加针刺双侧合谷穴,观察两组产妇心率、呼吸频率、血压、胎心及产程进展情况。结果276例产妇在分娩过程中心率、呼吸频率、血压、产程进展等情况均在正常范围之内。两组总体疗效比较,针药组优于药物组。结论电针合谷穴加静脉滴注催产素能加强宫缩,缩短产程,进而避免产妇因体力过度消耗而引发全身衰竭。对产妇的生命指标和新生儿无副作用。  相似文献   
55.
PRO与中医临床疗效评价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现代中医临床疗效观察,往往是个案总结,或照搬西医过去生物医学模式的疗效评价方法和标准,目前为止,中医学尚未建立起符合中医自身规律,客观评价临床疗效的方法和标准。中医学主要通过问诊对所获得的资料进行辨证分析,确定治则和处方,判定疾病转归。患者报告的临床结局(PRO)是来自于患者对于自身健康状况的总体反应,中医的问诊与其内在相关性。因此,借鉴国外对PRO的研究,建立适用于中医自身发展规律的评价系统,有助于中医药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56.
目的:观察扶阳固本针灸法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PAR)的远期疗效与安全性,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PAR患者随机分为针药组30例、西药组30例。西药组予以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喷鼻治疗,每次每侧鼻腔各1喷,每日1次,共治疗6周;针药组在西药组的基础上,配合扶阳固本针灸法治疗,针刺上星、印堂及双侧迎香、上迎香、四白、合谷、尺泽,大椎采用温针灸,每次治疗30 min,前4周每周治疗3次,后两周每周治疗2次,共治疗6周。比较治疗前、治疗后及随访第10、18、30周两组患者回顾性鼻症状总分(rTNSS)、鼻伴随症状总分(TNNSS)、眼周症状评分(TOSS)、鼻结膜炎生活质量量表(RQLQ)评分。ELISA法检测患者治疗前、治疗6周后血清总免疫球蛋白E(IgE)、白细胞介素-4(IL-4)含量。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rTNSS、TNNSS、TOSS、RQLQ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随访第10、18、30周两组患者rTNSS、TNNSS、TOSS、RQLQ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针药组明显低于西药组(P<0.05)。治疗后,针药组患者血清总IgE、IL-4...  相似文献   
57.
目的 观察耳甲电针即经皮迷走神经刺激(transcutaneous auricular vagus nerve stimulation,ta VNS)对首发性抑郁症(first-episode depression,FED)静息态功能磁共振(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rs-fMRI)脑功能活动的即刻调节作用。方法 将29例FED患者作为FED组,29例健康者作为健康组。FED组采用ta VNS治疗,并于治疗前后即刻行fMRI扫描;健康组不予治疗仅纳入时行fMRI扫描。将基线期两组比较和FED组自身治疗前后比较所诱导的ALFF重合差异脑区作为种子点,分析FED组治疗前后的全脑功能连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FC)变化。结果 与健康组比较,FED组治疗前ALFF在左侧额中回、右侧额中回、左侧眶部额下回及右侧颞中回升高(t=5.24,4.64,4.93,4.71;P<0.005),在左侧楔前叶、右侧楔前叶、左侧矩状回、右侧矩状回及左侧壳核减低(t=-3.79,-5.62,-3.50,...  相似文献   
58.
目的:探究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患者中医证候分布及其特征。方法:通过横断面调查对全国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省/市/县/区级医院的1 895例EMS患者的中医证候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本研究中1 895例EMS患者证候以气滞血瘀证占比最高,其次为气虚血瘀证、寒凝血瘀证、肾虚血瘀证。不同地区、不同诊疗目标、不同治疗阶段、不同疾病类型的EMS患者中医证候类型分布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不同情况分层下,中医证候均以气滞血瘀证占比最高。不同地区分层下,北方地区寒凝血瘀证占比较高,华南地区肾虚血瘀证占比较高,西南地区痰瘀互结证占比较高。不同诊疗目标对应不同临床症状。以盆腔疼痛为主要表现者,寒凝血瘀证占比明显提高。婚久不孕患者中肾虚血瘀证占比明显升高。以控制包块、抑制复发为主要诊疗目标的患者,气虚血瘀证占比较高。不同治疗阶段中,术后、复发型EMS患者中气虚血瘀证占比提高。不同疾病类型中,卵巢型子宫内膜异位症(OEMS)患者中气虚血瘀证占比较高;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DIE)患者中寒凝血瘀证占比较高;腹膜型EMS患者证型中肾虚血瘀证占比较高。不同证型患者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MI)、病程分...  相似文献   
59.
Zi MJ  Wu X  Liu BY  Zhao H  Liu ZS  Zhao JP  Liang FR 《中国针灸》2010,30(12):1038-1040
为进一步推进针灸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遵循最佳临床证据,参考国际指南制定的一般模式的同时,制定有特色的针灸临床实践指南,运用专家共识、问卷调查等方法,结合针灸临床特点和需求,制定能充分体现针灸学科特色——适用性、传承性、整体观、学科特点的针灸临床实践指南,从而达到规范针灸医疗行为,加强针灸医疗服务质量管理,控制针灸医疗费用,推进针灸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60.
目的:探究临床针刺治疗抑郁症的取穴特点。方法:检索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SPD)、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C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建库至2020年12月31日公开发表关于针刺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研究文献,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录入Excel数据库,运用SPSS Statistics 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结果显示,针刺治疗抑郁症的临床取穴腧穴使用频次由低到高依次为百会、太冲、印堂;腧穴归经主要集中为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厥阴肝经;最常用的特定穴依次为五输穴、原穴及交会穴;证型出现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肝郁证、心脾两虚证、肝肾阴虚证;处方以多穴配伍为主,配伍方法以远近配穴为主;针刺方法以单纯毫针针刺为最,其次为单纯电针。结论:针刺治疗抑郁症取穴集中为百会、太冲、印堂,主要以远近配穴法多穴配伍为主,推荐使用督脉腧穴、膀胱经背俞穴及肝经原穴,可为抑郁症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