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8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5篇
耳鼻咽喉   3篇
儿科学   5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11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37篇
内科学   53篇
皮肤病学   4篇
神经病学   26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19篇
综合类   96篇
预防医学   17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55篇
  1篇
中国医学   103篇
肿瘤学   10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54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71.
《辽宁中医杂志》2013,(7):1418-1419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肝病中医辨证规律,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疗效及抗体改变情况。方法:本研究选取自2011年1月—2013年3月间本院收治的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81例为研究对象。依据中医辨证分型不同,给予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并比较各个证型之间的特异性抗体改变情况。结果:依据中医辨证对患者进行分型,其中肝胆湿热型20例、湿困脾胃型14例、热毒炽盛型29例、寒凝阳衰型18例。治疗前总抗体阳性率为65.4%(53/81),治疗后总抗体阳性率为45.7%(37/81)。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辨证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病疗效显著,能够降低特异性抗体检出率。  相似文献   
72.
目的观察益气补肾化瘀通络中药对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激素维持治疗阶段的治疗作用。方法将90例PNS在激素维持治疗阶段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5例予单纯激素治疗,治疗组45例在对照组基础上予益气补肾化瘀通络中药治疗。2组连续治疗6个月,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4.62%,对照组58.33%,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前后在减轻患者临床症状、减少蛋白尿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治疗组的终点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益气补肾化瘀通络中药联合激素对PNS激素维持治疗阶段的治疗作用明显优于单纯激素治疗。  相似文献   
73.
目的观察复方阿胶浆联合化疗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0例晚期结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XELOX方案化疗,治疗组在XELOX方案化疗基础上给予复方阿胶浆口服。4周期化疗后观察2组患者的整体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比较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指标的差异。结果4周期化疗后,2组患者纳差、乏力等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治疗组KPS评分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疾病控制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CD3~+、CD4~+、CD4~+/CD8~+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P均<0.05)。治疗组的化疗毒副反应(骨髓抑制和消化道反应)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复方阿胶浆联合化疗治疗晚期结直肠癌可以提高疾病控制率,减轻化疗毒副反应,提高机体免疫力和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4.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证实泄浊解毒方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治疗有效,并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实验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柳氮磺吡啶组、中药高、低剂量组5组,除空白组外,其余4组均采用TNBS/乙醇联合造模法制造UC模型。分组灌胃治疗14 d后,分别检测大鼠血清IL-1β、IL-10、结肠黏膜CD14含量。结果:模型组较空白组IL-1β、CD14表达明显升高,IL-10表达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中药高、低剂量组、柳氮磺吡啶组较模型组IL-1β、CD14表达明显下降,IL-10表达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中药高剂量组较柳氮磺吡啶组、中药低剂量组IL-1β、CD14表达明显下降,IL-10表达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泄浊解毒方干预UC大鼠可降低血清IL-1β、升高血清IL-10、下调结肠黏膜CD14表达,这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5.
目的观察背部特定腧穴拔罐治疗感染后咳嗽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40例感染后咳嗽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70例予背部特定腧穴(定喘、肺俞、肺底)拔罐治疗,对照组70例(后脱落1例)予盐酸氨溴索口服液治疗,5 d为1个疗程,共治疗1~2个疗程。观察2组治疗前后咳嗽、咽痒、咽干、咯痰的中医证候评分变化,比较2组起效时间、痊愈时间及治疗总有效率;治疗结束6个月,统计呼吸道疾病发作次数。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3%,高于对照组(85.5%,P0.05)。2组治疗后各项中医证候评分及总积分均降低(P0.01),且治疗组治疗后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起效时间、痊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治疗结束6个月内呼吸道疾病发作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背部特定腧穴拔罐治疗感染后咳嗽能有效改善症状,缩短疗程,提高临床疗效,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76.
目的:观察高果糖饮食诱导的小鼠脂肪肝和肝脏氧化应激的发生时程变化,并探讨高果糖饮食致小鼠脂肪肝与氧化应激的关系。方法60只雄性C57BL/J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高果糖组,分别在喂养3 d、8周后测定小鼠空腹血糖( FBG)、空腹血清胰岛素( FINS)及肝脏甘油三酯( TG)含量,并测定各组小鼠肝脏氧化应激相关指标即丙二醛( MDA)、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SH-Px)及过氧化氢酶( CAT)水平的变化。结果喂养3 d后,与对照组相比,高果糖组小鼠的FBG、FINS无明显变化( P>0.05),而肝脏TG显著增加( P<0.01);喂养8周后,与对照组相比,高果糖组FBG、FINS、TG均显著增加( P<0.01);喂养3 d后,与对照组相比,高果糖组的MDA、SOD、GSH-Px以及CAT水平均无明显变化(P>0.05);喂养8周后,高果糖组的肝内MDA明显增加(P<0.01),SOD、GSH-Px及CAT活性均显著降低(P<0.01)。结论短期和长期高果糖喂养均可引起肝内脂质沉积,但短期高果糖喂养引起的肝脏脂质沉积不伴有氧化应激;长期高果糖喂养引起的肝脏脂质沉积伴有氧化应激,提示氧化应激与高果糖饮食诱导的脂肪肝发生发展有关,但介导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7.
目的:观察内质网应激(ERS)抑制剂4-苯基丁酸(4-PBA)对高果糖饮食喂养大鼠肝脏氧化应激的影响,以探讨ERS在高果糖喂养诱导脂肪肝中的介导作用及其与氧化应激的关系。方法雄性Wistar大鼠分为对照组、高果糖组和4-PBA组[自高果糖喂养4周后给予4-PBA 0.35 g/(kg·d)],8周后处死大鼠并测定肝脏甘油三酯(TG)含量。 PCR法检测ERS标志物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的基因表达。测定细胞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及细胞中丙二醛(MDA)的含量。 Western blot法检测肝C/EBP同源蛋白( CHOP)。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高果糖组的肝脏TG含量、GRP78基因表达、CHOP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1),与高果糖组比较,4-PBA上述指标显著降低(P<0.01)。与对照组相比,高果糖组大鼠的SOD、GSH-Px、CAT活性下降,MDA含量升高(P均<0.01),而4-PBA组的SOD、GSH-Px、CAT活性高于高果糖组,MDA含量低于高果糖组(P均<0.01)。结论长期高果糖喂养可诱导肝脏ERS和氧化应激,ERS抑制剂4-PBA可改善高果糖饮食诱导的肝脏氧化应激。  相似文献   
78.
乳腺癌已超过肺癌成为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虽然早期诊断率不断提高,但复发和转移仍然是有待解决的难题。因此,应寻找有效预测乳腺癌患者预后的标志物,针对不同患者采取个体化方案。有研究表明,癌症预后在某种程度上与营养炎症指标有关。术前预后营养指数(PNI)和控制营养状态(CONUT)是综合反映患者营养水平和炎症状态的两项指标。与其他癌种不同,乳腺癌的发病与营养状况有关,评分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乳腺癌患者的预后。本文就PNI及CONUT在乳腺癌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9.
目的 探讨基于微信平台的知识培训对提高护士职业性肌肉骨骼损伤的认知效果.方法 选取在职护士10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试验组由微信小组通过微信对护士行知识宣教;对照组延用原有的知识宣教方式.结果 试验组护士培训3个月后职业性肌肉骨骼损伤认知得分为(15.32±1.24)分,高于对照组的(13.40±1.64)分(P<0.05),腰背部疼痛程度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基于微信平台的知识培训有助于提高护士对职业性肌肉骨骼损伤的认知.  相似文献   
80.
目的 分析维生素D水平、甘油三酯葡萄糖-体质指数(triglyceride glucose-body mass index,TYG-BMI)与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T2DM)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患者的相关性,探讨TYG-BMI在维生素D缺乏对NAFLD影响中的作用。方法 纳入河北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434例成年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人口学基本信息和血液指标,NAFLD通过超声诊断。维生素D缺乏定义为25-羟基维生素D[25-hydroxyvitamin D,25(OH)D]<20 ng/mL。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方法,探讨25(OH)D、TYG-BMI和T2DM合并NAFLD危险因素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多元逻辑回归分析方法探讨25(OH)D、TYG-BMI与NAFLD之间的联系。采用中介分析方法探索TYG-BMI是否介导25(OH)D和NAFLD之间的联系。结果 ①在所有纳入的T2DM患者中,NAFLD组比无NAFLD组的25(OH)D水平更低[15.89(12.33,19.94) vs. 18.27(14.05,24.63),P<0.05],TYG-BMI水平更高[213.59(191.92,237.60) vs. 176.91(159.55,196.86),P<0.05],并且男性和女性均有同样的变化趋势(P<0.05)。②按照25(OH)D水平不同分组发现,维生素D缺乏组的NAFLD患病率(60.1%)高于维生素D不足组(45.4%)及维生素D充足组(23.3%),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③无论是男性患者还是女性患者,血清25(OH)D水平均与TYG-BMI呈负相关(男:r=-0.215,P<0.001;女:r=-0.271,P<0.001)。④采用logistic回归调整混杂因素后发现维生素D缺乏是T2DM患者发生NAFLD的危险因素(Model 1 OR=2.347,95%CI=1.423~3.871,P=0.001;Model 2 OR=2.478,95%CI=1.472~4.172,P=0.001;Model 3 OR=2.057,95%CI=1.172~3.610,P=0.012)。进一步按性别分亚组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仅在女性中发现维生素D缺乏是T2DM患者发生NAFLD的独立危险因素(Model 1 OR=5.52,95%CI=2.008~15.177,P=0.001;Model 2 OR=5.342,95%CI=1.776-16.061,P=0.003;Model 3 OR=3.734,95%CI=1.108~12.578,P=0.034)。⑤在所有患者、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中TYG-BMI与NAFLD患病率均呈正相关(P<0.05)。⑥中介分析发现在所有患者或女性患者中,TYG-BMI部分介导了25(OH)D对NAFLD患病率的间接影响(中介百分比:所有患者58.66%,女性患者38.07%),而男性没有。结论 仅在女性T2DM患者中,维生素D缺乏与T2DM合并NAFLD发病率增加相关。其中维生素D缺乏导致T2DM合并NAFLD发生率增加的原因部分由TYG-BMI介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