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0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8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28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14篇
中国医学   15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猕猴早期内毒素血症肾脏内选择素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选择素在猕猴早期内毒素血症肾脏内变化。方法 :将 11只猕猴随机分成 2组 :对照组 5只 ,静脉注射生理盐水 ;内毒素组 6只 ,静脉注射脂多糖 ,剂量为 2 .8mg·kg- 1 。内毒素攻击后 12 0min ,处死动物 ,光镜观察肾脏标本及行选择素免疫组织化学 (免疫组化 )检测。结果 :组织学显示 ,肾髓质、皮质结构完整 ,肾小球结构完好。免疫组化显示 ,内毒素组动物中 ,P 选择素在肾小球血管内和肾小管周围均有表达 ,有血细胞沉积 ;在肾小球的血管内见血细胞聚集附着管壁 ,L 选择素呈丝网状分布于血细胞之间。对照组无明显病变。结论 :在内毒素休克早期肾脏内发生损伤 ,选择素介导的血管损伤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2.
目的 加强医院临床护理工作,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方法 江苏省传染病医院通过层层动员、转变观念,结合实际情况制订实施方案,在试点病房从全员培训、护理管理模式、护理文件书写、护理支持系统等方面积极开展改革探索.结果 患者及家属的出院满意率、护理质量管理指标平均达标率两项指标实施后较实施前显著提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通过全员培训,完善护理服务支持系统,缩短非护理时间,全面落实护理负责制,可有效提升护理质量,提高护理服务满意度.  相似文献   
53.
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治疗内科疑难病证具有丰富的经验,对顽固性腹水(臌胀)提出治疗不避攻逐,祛邪要有层次,衰其大半而止,活血利水法为臌胀的基本治法。临证先辨标本、虚实主次,再议或攻或补,或攻补兼施,灵活施治,常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本文通过对五则验案的分析,探讨周教授辨治鼓胀的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54.
目的 研究我院普外科重症监护病房(ICU)出现的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的大肠埃希菌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和碳青霉烯耐药机制.方法 采用琼脂稀释法检测分离株的抗菌药物敏感性,采用脉冲场琼脂糖凝胶电泳(PFGE)研究碳青霉烯类耐药的大肠埃希菌分子流行病学机制,采用特异性PCR、DNA测序分析、接合试验、质粒提取和质粒转化试验、外膜蛋白分析等技术研究碳青霉烯耐药的分子机制.结果 我院分离的14株碳青霉烯耐药菌分别属于10个流行克隆型,均表现对包括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在内多种抗菌药物耐药,碳青霉烯类耐药基因扩增显示均携带KPC-2型碳青霉烯酶基因,质粒提取与转化试验显示KPC-2定位于约56 kb大小的质粒上,SDS-PAGE分析发现耐药株多出现外膜蛋白的改变.结论 我院出现多个流行克隆型的碳青霉烯类耐药的大肠埃希菌,质粒型碳青霉烯酶KPC-2是我院泛耐型大肠埃希菌介导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的主要原因,外膜孔蛋白改变参与介导大肠埃希菌对碳青霉烯类高度耐药.  相似文献   
55.
60例孕妇HBV血清标志物水平与母婴传播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芬  蒋佩茹 《传染病信息》2005,18(3):129-130,144
目的 探讨孕妇乙型肝炎病毒(HBV)血清标志物水平与母婴传播的关系。方法 采取60例孕妇、脐带、新生儿血清用美国雅培试剂做HBV血清标志物(HBVM)包括: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定量分析,用荧光定量PCR法测HBV DNA。结果 HBsAg、HBeAg、HBcAb阳性母亲的新生儿脐血HBV M阳性率91.67%,新生儿血HBV M阳性率85%,母血HBsAg、HBeAg、HBcAb滴度显著高于脐血、新生儿血,且母血、脐血、新生儿血HBV M水平依次降低;HBV DNA阳性率也依次降低,分别为58、33%、10%、6、67%,滴度也依次降低。HBsAg、HBeAb、HBcAb阳性母亲,HBsAg、HBcAb阳性母亲和单项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脐血、新生儿血HBV M阳性率较低。新生儿血以HBeAg阳性为主,滴度明显高于正常值,HBsAg滴度仅略高于正常值。结论 母婴垂直传播与母亲HBeAg高滴度有密切关系,与母亲HBV DNA阳性或阴性关系并不十分密切。检测脐血和新生儿血HBsAg、HBV DNA阴性并不能排除HBV感染,不如检测HBsAg、HBeAg更有意义,更经济。  相似文献   
56.
耐碳青霉烯类大肠埃希菌分子流行病学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重症监护病房(ICU)耐碳青霉烯类大肠埃希菌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和耐药机制.方法 采用琼脂稀释法检测分离株的抗菌药物敏感性,采用PCR、DNA测序分析介导碳青霉烯类耐药的基因型,采用脉冲场琼脂糖凝胶电泳(PFGE)进行分子分型,研究耐碳青霉烯类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机制和遗传关系.结果 临床分离的14株泛耐药菌株,均表现多药耐药性,碳青霉烯类耐药基因扩增显示,均带KPC-2型碳青霉烯酶基因,分子流行病学分析,14株菌分别属于10个流行克隆型.结论 医院出现耐碳青霉烯类大肠埃希菌,碳青霉烯酶KPC-2,是泛耐药大肠埃希菌介导,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7.
替比夫定或拉米夫定抗乙型肝炎病毒的疗效预测探讨   总被引:55,自引:2,他引:55  
目的观察替比夫定、拉米夫定治疗24周时对HBV的抑制程度,与治疗1年疗效的相关性,探讨临床实用的疗效预测指标。方法Ⅲ期临床研究,采用随机、对照、双盲、双模拟、多中心设计。共入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332例,其中替比夫定组167例,拉米夫定组165例。根据治疗24周时血清HBV DNA的水平,将患者分为4组:PCR低于检测下限(QL)组(〈300拷贝/ml)、QL-〈10^3拷贝/ml组、10^3-〈10^4拷贝/ml组和≥104拷贝/ml组。结果治疗52周时,替比夫定组血清HBV DNA自基线下降6.2log10,拉米夫定组下降5.4log10,t=3.6,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例分别为69.6%和43.4%,χ^2=6.5,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论替比夫定组还是拉米夫定组治疗24周时HBV DNA水平越低,在52周HBV DNA达到PCR检测不到的水平、HBeAg血清转换和ALT复常的比率越高,48周病毒耐药的发生率越低。24周时替比夫定组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患者在52周时达到HBeAg血清转换的比率为43.3%,≥300拷贝/ml患者为8.8%,χ^2=21.6,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替比夫定或拉米夫定治疗24周时,PCR检测不到HBV DNA,提示在52周可达到较佳疗效;24周时病毒水平下降不理想提示发生耐药的可能性增加。24周对HBV DNA的抑制程度可作为1年疗效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58.
采用全血涂片免疫酶染法建立了检测T细胞亚群的新方法。该法具有良好的敏感性、特异性、稳定性与重复性。经与传统的间接免疫荧光法及单个核细胞涂片免疫酶染法作对比研究,证明该法具有需血量少、省时、经济和简便等优点。应用该法检测了48例EHF患者及32例慢性HBV感染患者的外周血T细胞亚群。结果显示EHF患者极期CD8~+T细胞百分比明显升高,CD4~+/CD8~+比值下降或倒置。慢性HBV感染患者也显示CD8~+细胞百分比升高,CD4~+/CD8~+比值下降。本文还对EHF和慢性HBV感染患者T细胞亚群变化的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9.
检测4196例血清抗—HCV,包括现症患者521例,献血员4109例,单采浆献血员180例,医职业暴露106例。抗—HCV 阳性率分别为4.99%,0.10%,11.00%和0.94%。抗—HCV 阳性者均有输血、使用血制品、抽血、静注或肌注史。强调严格挑选献血员,严格器械灭活消毒工作,应用一次性注射器以防止 HCV 感染。  相似文献   
60.
本院自1989年至1990年间,收治婴儿重症肝炎5例,均于入院7天内死亡。其中4例进行尸检.现将临床症状及病理报告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5例均为男性;最小3月,最大12月;发病时9至12天;住院时间2至7天。 诊断标准:本组病例按第三届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重型诊断标准分型。5例均为急性重型病毒性肝炎,其中2例B超示:肝脏左叶缩小,胆囊壁粗糙;3例HBsA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