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8篇
外科学   34篇
综合类   18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9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51.
目的对我省部分农村地区高危人群家属的心肺复苏知识的认知现状进行调查,并对其进行技能培训,对其培训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对185例家属的进行问卷调查,采用统计学方法对不同调查对象的CPR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所有的调查对象CPR知识的平均得分为(3.28±0.59)分。CPR知识的得分在不同的年龄组间比较及其不同的受教育程度的组别间进行比较其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接受过专门培训及没接受过专门培训的家属CPR知识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我省部分农村地区高危人群家属没有比较好的CPR知识认知水平,应该给予相应的技能培训。  相似文献   
52.
目的:探讨应用微创内固定结合高强度注射式人工骨植骨治疗股骨远端骨质疏松性骨折疗效。方法:2005年2月至2008年2月应用微创内固定系统(less invasive stabilizing system,LISS)内固定结合高强度注射式人工骨(MIIGTMX3)植骨治疗股骨远端骨质疏松性骨折26例,男15例,女11例;年龄59~81岁,平均68.5岁;AO分型:A3型9例,C1型6例,C2型7例,C3型4例。结果:手术时间平均(110±15)min(90~135min)。全部病例随访12~28个月,平均18个月。愈合时间平均20.5周(16.5~28周)。术后无感染、内固定松动、断裂及骨不愈合病例。按照Rasmussen骨折复位放射评分标准,优19例,良7例。术后1年,关节活动范围2°~125°;HSS膝关节评分平均(86.5±8.2)分(58~99分),其中优22例,良2例,中1例,差1例,优良率92.6%。结论:微创内固定结合高强度注射式人工骨植骨是治疗股骨远端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3.
54.
目的:探讨全方位护理在创伤骨科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142例创伤骨科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71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全方位护理,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两组的SDS及SAS评分均显著降低,但观察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7.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5.9%(P〈0.05);观察组的功能康复优良率为91.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2%(P〈0.05);观察组的疼痛不适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而治疗态度、精神状态以及疾病认知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创伤骨科患者中实施全方位护理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生理及心理状态,促进功能康复,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5.
目的 分析研究伴交感神经症状的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中切除后纵韧带的早期疗效。方法 选取浙江省丽水市人民医院2010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100例伴交感神经症状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进行治疗,根据患者术中后纵韧带处理方式的不同分为去除组(52例)和保留组(48例)。应用20分评分法评估对比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3、6、9个月的交感神经症状改善情况;并选用日本矫形外科协会评分(JOA)系统分析患者术后脊髓神经功能的改善情况,选用X线片观察患者植骨融合情况。结果 去除组术前及术后3、6、9个月的交感神经症状评分分别为(7.4±0.3)、(1.9±0.4)、(2.0±0.6)、(2.1±0.7)分,保留组为(7.8±0.5)、(2.8±1.1)、(3.2±1.4)、(4.1±1.8)分。去除组术前及术后3、6、9个月的JOA评分分别为(10.2±1.4)、(12.5±1.3)、(14.3±0.9)、(14.9±1.1)分,保留组为(10.5±1.3)、(10.9±0.6)、(11.2±1.1)、(12.5±0.8)分。两组患者术前交感神经症状评分、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去除组患者术后交感神经症状评分、JOA评分均优于保留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此外,去除组患者X线检测显示植骨融合优28例,良14例,优良率为80.7%;保留组患者植骨融合优27例,良11例,优良率为79.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去除组有1例伴咽部不适、1例多痰及1例吞咽疼痛,无饮水咳呛;保留组有2例伴多痰、1例吞咽疼痛、1例吞咽困难及1例饮水咳呛。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可有效治疗伴交感神经症状的脊髓型颈椎病,如患者术中行后纵韧带切除操作,患者交感神经症状可显著改善,早期疗效更优。  相似文献   
56.
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可行性及其疗效。方法自2003年9月至2007年9月,选择15例损伤平面以下无神经功能损害,无需进行椎板减压的单纯胸腰椎骨折患者,在C臂X线机定位下确定需要固定的椎弓根根部,做4个1.5cm长的切口,固定与复位均在4个小切口内完成。结果所有病例均获随访,时间10~30个月,平均18个月。术后患者均恢复椎体高度并矫正椎体后凸畸形。手术时间约1.5h,出血量约80mL。结论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操作简便、安全可靠,具有创伤小、出血少、疼痛轻、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相似文献   
57.
倒置LISS在股骨近段粉碎性骨折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股骨近段粉碎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骨折,内固定治疗方法较多。为了提高愈合率,减少并发症,作者自2004年8月~2006年5月应用AO微创内固定系统(LISS)倒置治疗11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11例,男8例,女3例,年龄26岁~68岁。致伤原因:车祸伤6例,摔伤3例,  相似文献   
58.
Segond骨折的诊治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探讨Segond骨折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治疗的方法与时机。方法:自2008年6月至2011年12月收治16例Segond骨折,6例于伤后1周内行关节镜探查发现前交叉韧带完全断裂,半月板损伤;10例于伤后8~10周行关节镜探查,发现4例前后交叉韧带完全断裂,4例前交叉韧带完全断裂,2例前交叉韧带部分断裂,其中前交叉韧带完全断裂的8例合并半月板损伤,前交叉韧带不全断裂的1例半月板未见明显损伤,1例合并腓骨头骨折与外侧副韧带损伤。所有交叉韧带完全断裂和不全断裂的患者在关节镜探查后行交叉韧带重建术,5例半月板损伤患者行半月板缝合或成形术。术后采用Lysholm—Gillquist膝关节评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伤后1周内行手术治疗的6例术后3d时膝关节肿胀明显,关节腔穿刺抽吸有淡血性液抽出,术后1周时始佩戴护具下床活动。伤后8-10周内行手术治疗的10例术后3d时膝关节无明显肿胀,关节腔穿刺抽吸无淡血性液抽出,术后3d即佩戴护具下床活动。所有患者术后获随访,时间12—50个月,平均24个月。术后Lysholm—Gillquist膝关节评分高于术前。所有病例获得满意效果。结论:Segond骨折常合并前交叉韧带损伤和半月板损伤,早期正确诊断对治疗十分重要,关节镜下行交叉韧带重建及半月板修复的最佳手术时间宜在术后8-10周内进行。  相似文献   
59.
<正>脑源性和脊髓源性导致的严重肌痉挛是一种运动障碍,通常与多发性硬化症、脑性瘫痪、脊髓损伤、脑外伤以及卒中有关。其中脊髓损伤患者中有12%~37%患有不同程度的肌痉挛[1];脑瘫分型中有2/3是痉挛型[2];脑卒中偏瘫患者80%~90%有某种程度的痉挛[3]。其治疗方法主要是物理疗法、药物治疗及手术等,包括石膏固定、矫形器、巴氯芬在内的口服药物、矫形外科、选择性脊神经根切断术、使用辅助  相似文献   
60.
目的 探讨老年肱骨近端三、四部分骨折行人工肱骨头置换术的适应证、技术要点及术后康复治疗对肩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对15例老年肱骨近端三、四部分骨折患者行人工肱骨头置换.术前测量健侧大结节最低点至肱骨头最高点的距离;术中尽量复位大小结节,合理控制假体高度及后倾角度,尽量修复损伤肩袖;术后分3阶段有计划康复治疗.结果 15例均获随访,时间9个月~6年5个月.11例完全不痛,2例肩峰后下方有压痛,1例肩关节上举运动痛,1例有轻度肩关节不稳.Neer评分:优7例,良6例,可2例.结论 对于老年肱骨近端严重三、四部分骨折、特别是有头部粉碎骨折患者行人工肱骨头置换术,只要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遵循肱骨头置换过程中的关键技术方法,有计划进行术后康复训练,可快速恢复肩关节良好的活动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