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80篇
  免费   332篇
  国内免费   145篇
耳鼻咽喉   4篇
儿科学   8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77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150篇
内科学   105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27篇
特种医学   56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外科学   94篇
综合类   655篇
现状与发展   2篇
预防医学   115篇
眼科学   6篇
药学   469篇
  3篇
中国医学   1592篇
肿瘤学   383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41篇
  2022年   113篇
  2021年   155篇
  2020年   149篇
  2019年   90篇
  2018年   68篇
  2017年   73篇
  2016年   53篇
  2015年   81篇
  2014年   234篇
  2013年   233篇
  2012年   460篇
  2011年   608篇
  2010年   409篇
  2009年   244篇
  2008年   175篇
  2007年   206篇
  2006年   143篇
  2005年   68篇
  2004年   66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了解神经外科术后患者静脉输注替考拉宁时脑脊液药物浓度,探讨神经外科手术破坏血脑屏障后是否可增加脑脊液药物浓度,以及药物持续泵入对脑脊液药物浓度的影响。方法选择神经外科术后留置术区/脑室引流管的患者,分为常规给药组(替考拉宁400 mg,30 min泵入,1次/12 h重复给药)和持续给药组(替考拉宁400 mg,30 min泵入,再以200 mg,1次/6 h持续泵入),于给药后相应时间点采集脑脊液标本检测替考拉宁浓度。结果常规给药组脑脊液替考拉宁浓度泵入后即刻浓度为(0.004±0.0123)mg/L,泵入后1 h达峰值(0.712±1.028)mg/L,后逐渐下降,泵入后12、18、24 h分别为(0.254±0.222)、(0.173±0.152)、(0.355±0.207)mg/L。持续给药组脑脊液替考拉宁泵入后即刻浓度为(0.017±0.020)mg/L,4 h后达峰值(0.587±0.255)mg/L,泵入后6、12、18、24 h分别为(0.429±0.416)、(0.325±0.254)、(0.476±0.686)、(0.318±0.464)mg/L,6 h后药物浓度相对稳定,介于(0.318±0.464)~(0.476±0.686)mg/L。常规给药组、持续给药组的AUC0—24 h分别为5.590 mg/L·h、9.082 mg/L·h。两组患者仅峰值附近区域替考拉宁浓度达到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MIC50,但其浓度高于CNS MIC50的时间占整个给药时间的比例远小于50%;两组患者脑脊液替考拉宁浓度均未能达到金黄色葡萄球菌MIC50。结论持续输注替考拉宁后,患者脑脊液药物浓度较常规给药组有所增加,但仍未能达所要求的MIC;结合血药浓度的实验,血液浓度增高有利于脑脊液药物浓度增加,可考虑适当增加剂量以达到临床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52.
目的:探讨131I治疗前刺激性甲状腺球蛋白(psTg)水平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术后功能性残留淋巴结转移且无远处转移患者131I最佳治疗反应(ER)的预测价值。 方法:回顾性纳入2011年3月至2015年6月间于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行甲状腺双侧叶全切+淋巴结清扫术后首次行131I治疗时确诊为功能性残留淋巴结转移且无远处转移的PTC患者72例[男22例、女50例,年龄14~76(46.5±14.4)岁;血清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水平均正常]。根据治疗反应评估体系将患者分为ER组和非ER组。采用两独立样本 t检验、 χ2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临床特征,再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ROC曲线评估psTg、转移淋巴结大小(短径)对ER的预测价值。 结果:ER组44例,非ER组28例,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分期、术后转移淋巴结个数和位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0.82, χ2值:0.16~2.60,均 P>0.05);而美国甲状腺协会(ATA)初始风险分层( χ2=33.38)、转移淋巴结大小( U=296.50)和psTg( U=111.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psTg[比值比( OR)=0.047, 95% CI: 0.004~0.500, P=0.011]和转移淋巴结大小( OR=0.146, 95% CI: 0.032~0.666, P=0.013)是影响ER的独立因素,而ATA初始风险分层不是独立因素( OR=0.266, 95% CI: 0.051~1.390, P=0.116)。PsTg、转移淋巴结大小的ROC AUC分别为0.904、0.873;当psTg以20.05 μg/L为界值时,其预测ER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96.4%(27/28)和75.0%(33/44);当转移淋巴结大小以0.75 cm为界值时,其预测ER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78.6%(22/28)和81.8%(36/44)。 结论:PsTg可以较好地预测PTC术后功能性残留淋巴结转移患者131I疗效,转移淋巴结大小对疗效也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3.
目的 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基因表达综合(GEO)数据库中超高剂量率(FLASH)放疗的数据进行分析,寻找参与调控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FLASH放疗敏感性的枢纽(Hub)基因。方法 从GEO数据库中下载和提取接受FLASH放疗恶性肿瘤基因表达谱芯片数据,采用R软件进行差异基因的筛选,并对这些基因进行生物学功能、信号传导通路等分析。通过STRING在线软件分析差异基因的蛋白质相互作用(PPI) 网络,Cytoscape插件筛选Hub基因。最后,应用肿瘤基因组图谱(TCGA)和GTEx数据库验证Hub基因在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自GEO数据库中获得GSE100718芯片数据,共有12 800个基因与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放疗敏感性相关。选择表达量显著改变的61个基因进行进一步分析,这些基因参与代谢、应激反应、免疫应答等生物学过程。主要涉及氧化磷酸化、未折叠蛋白应答、脂质代谢等信号转导通路。通过PPI分析筛选出的Hub基因及后续验证表明HSPA5及SCD参与调控FLASH放疗敏感性,且在合并TRD/LMO2融合基因的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中显著高表达。结论 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可以有效筛选出调控FLASH放疗敏感性的Hub基因,基因表达谱可用于指导肿瘤患者分层以实现精准放疗。  相似文献   
54.
朱诗迪  郑琳 《介入放射学杂志》2022,31(12):1224-1227
【摘要】 经皮穿刺热消融术是一种微创介入治疗技术,在肝细胞癌的各临床分期治疗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早期中央型肝癌,热消融术作为根治性且微创的方法更为推荐。对于中期肝癌,有转化为根治机会者,可以通过经肝动脉化疗栓塞减瘤后再消融达到根治;对于不易转化为根治者,同步热消融联合动脉化疗栓塞可减少栓塞剂用量,相比常规动脉栓塞化疗可延长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对于晚期肝癌,热消融可使局部肿瘤坏死并可增加肿瘤相关抗原释放,有增敏免疫治疗效果的作用。  相似文献   
55.
目的研究安宫牛黄丸联合阿加曲班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9年10月在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治疗的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静脉泵注阿加曲班注射液,10 mg溶于100 mL生理盐水,持续静脉泵注3 h,2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安宫牛黄丸,1丸/次,1次/d。两组患者接受治疗时间为4周。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Barthel指数、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HISS)评分、大脑平均血流速度和血液学指标[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8(IL-8)]。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5.00%)显著高于对照组(83.33%)(P0.05)。治疗后,两组Barthel指数显著升高,NHISS评分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Barthel指数、NHISS评分改善较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均明显升高(P0.05);且治疗组患者平均血流速度升高较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NSE水平明显降低,BDNF水平明显升高(P0.05);且治疗组血清NSE、BDNF水平改善较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hs-CRP、TNF-α、IL-8水平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患者血清hs-CRP、TNF-α和IL-8水平均降低较为明显(P0.05)。结论安宫牛黄丸联合阿加曲班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够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调节血液学指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6.
目的 对比基于逐层匀场技术弥散加权成像(iShim-DWI)与常规弥散加权成像(DWI)图像质量,评估iShim-DWI对膀胱癌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7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膀胱癌患者,依据TNM分期将其分为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IBC)组(n=34)和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组(n=36),根据术后病理分级分为低级别尿路上皮癌组(n=38)和高级别尿路上皮癌组(n=32)。观察常规DWI和iShim-DWI图像质量的差异。测量iShim-DWI病灶表观弥散系数(ADC),比较NMIBC组与MIBC组、高、低级别尿路上皮癌组ADC差异。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ADC鉴别膀胱癌肌层浸润及高、低级别膀胱癌和T2WI、传统DWI及iShim-DWI诊断膀胱癌肌层浸润的效能。结果 2名医师对iShim-DWI图像的主观评分均高于传统DWI(P均<0.01)。NMIBC组ADC[1.12(1.06,1.18)×10-3 mm2/s]大于MIBC组[0.81(0.75,0.83)×10-3 mm2/s,Z=-6.79,P<0.01],ADC鉴别MIBC与NMIBC的AUC为0.97;低级别尿路上皮癌组ADC[1.13(1.06,1.17)×10-3 mm2/s]大于高级别尿路上皮癌组[0.80(0.74,0.82)×10-3 mm2/s,Z=-6.79,P<0.01],AUC为0.99。基于T2WI+常规DWI诊断膀胱癌肌层浸润的AUC均低于T2WI+iShim-DWI(P均<0.05)。结论 iShim-DWI有助于评估膀胱癌病理分级及肌层浸润,且图像质量优于常规DWI。  相似文献   
57.
目的探讨神经纤毛蛋白-1(NRP-1)在调节性T细胞(Treg)上的表达与其配体信号素3A(Sema3A)、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以及1型辅助T细胞(Th1)和2型辅助T细胞(Th2)之间平衡的关系。方法纳入2014年3月至2015年5月就诊的62例ITP患者(新诊断ITP 33例、慢性ITP 29例),以同期3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流式细胞术检测Treg细胞NRP-1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浆Sema3A、TGF-β1、IFN-γ和IL-4水平,实时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外周血NRP-1、Sema3A、TGF-β1 mRNA表达水平。分别采用单因素方差和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三组间和两组间比较,用Spearman相关系数评估NRP-1、Sema3A、TGF-β1 mRNA表达的相关性。结果与慢性ITP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新诊断ITP组Treg细胞NRP-1表达降低[分别为(0.15±0.03)%、(0.33±0.15)%、(0.46±0.06)%,P<0.01],血浆Sema3A水平升高[分别为(8.10±1.32)μg/L、(7.41±1.30)μg/L、(2.88±0.82)μg/L,P<0.01],血浆TGF-β1水平降低[分别为(16.50±3.36)μg/L、(35.17±10.26)μg/L、(41.00±10.02)μg/L,P<0.01],血浆IFN-γ水平升高[分别为(17.21±2.80)ng/L、(10.23±1.59)ng/L、(8.18±3.27)ng/L,P<0.01],Th1/Th2(IFN-γ/IL-4)比值升高(分别为1.29±0.30、0.72±0.16、0.61±0.27,P<0.01)。新诊断ITP、慢性ITP组NRP-1、Sema3A mRNA的表达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新诊断ITP组NRP-1 mRNA表达与Sema3A、TGF-β1 mRNA表达均呈正相关。结论NRP-1可能参与ITP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58.
【摘要】 目的 探讨局部介入联合卡瑞利珠单抗与阿帕替尼治疗转移性软组织肉瘤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15例转移性软组织肉瘤患者,于局部介入后行卡瑞利珠单抗联合阿帕替尼治疗,采用Kaplan- 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统计患者中位总生存期(mOS)、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临床疗效评估根据改良实体瘤评价标准(mRECIST),计算客观缓解率(ORR )、临床受益率(CBR)、临床获益持续时间(DoCB)并随访观察安全性。结果 15例患者中1例CR、5例PR、7例SD、2例PD,mOS为14.9个月、mPFS为7.8个月、中位DoCB为8.4个月,ORR为40%,CBR为86.7%。Ⅲ级不良反应为贫血2例、高血压2例和白细胞减少1例,未观察到Ⅳ级不良反应。 结论 局部介入联合卡瑞利珠单抗与阿帕替尼能够显著延长转移性软组织肉瘤患者的生存期,且安全可控。  相似文献   
59.
目的 利用半野的剂量分布特性和容积调强(VMAT)技术的特点,探索一种可以更好保护肺和心脏的新技术。方法 采用三维水箱测量对称野及半野的射野边缘剂量分布,并比较分析各自特征。回顾性选取50例左侧乳腺癌术后放疗患者,保乳术和根治术各25例,处方剂量50 Gy/25次,基于RayStation计划系统,分别采用对称野连续弧VMAT技术和半野分段弧VMAT技术进行计划设计,比较和分析靶区的剂量适合度、治疗效率,以及心脏、肺等危及器官的各种剂量数据。结果 半野的辐射野大小在水模内不随深度增加而增加,对称野则因张角因素射野逐步变大,30 cm处增大到约2 cm,而且半野的射野外剂量低于对称野,差值愈近射野边缘愈明显。与对称野连续弧计划相比,半野段弧VMAT计划能显著改善肺和心脏的受照射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1、-4.42,P=0.00),其中心脏整体结构的V5V30Dmean均值减少为52.5%、65.5%、47%,与靶区关系紧密的左侧冠状动脉前降支降幅超过20%,患侧肺V5V10V20Dmean的均值分别减少21.6%、24.8%、25.0%、23.2%,其他正常器官剂量均值,半野段弧计划同样优于连续弧计划。结论 对于乳腺癌放疗,半野与VMAT结合可以充分发挥半野和VMAT的优势,显著改善心脏、患侧肺、健侧乳腺等危及器官的受照射剂量。  相似文献   
60.
目的 探讨上调和下调Cox-2基因表达对食管癌EC9706细胞裸鼠移植瘤放射敏感性的影响。方法 构建针对Cox-2基因的siRNA载体及Cox-2基因真核表达载体,通过脂质体转染技术将其转入食管癌EC9706细胞,G418筛选得到稳定转染细胞系。荧光定量RT-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细胞中Cox-2 mRNA和Cox-2蛋白表达水平;裸鼠移植瘤实验检测上调和下调Cox-2表达联合X射线照射对食管癌的生长抑制作用。结果 Cox-2下调组食管癌EC9706细胞内Cox-2基因表达明显降低,Cox-2上调组明显升高。Cox-2下调组裸鼠移植瘤平均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F=34.26,P<0.05);Cox-2上调组的瘤体平均体积大于对照组(F=26.38,P<0.05)。20 Gy γ射线照射后Cox-2下调组瘤体平均体积较照射前明显减小(F=16.35,P<0.05);而上调组裸鼠皮下种植瘤平均体积较照射前无明显变化。结论 下调Cox-2表达能抑制人食管癌EC9706细胞裸鼠移植瘤的生长,增强瘤体的放射敏感性,上调Cox-2表达则使肿瘤辐射抗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