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8篇
  免费   84篇
  国内免费   56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5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72篇
口腔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86篇
内科学   844篇
神经病学   14篇
特种医学   17篇
外科学   125篇
综合类   124篇
预防医学   29篇
眼科学   4篇
药学   65篇
  3篇
中国医学   17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71篇
  2021年   97篇
  2020年   111篇
  2019年   54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60篇
  2015年   78篇
  2014年   187篇
  2013年   121篇
  2012年   155篇
  2011年   103篇
  2010年   86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18 毫秒
61.
目的:总结斯泰可(stypro)可吸收止血胶原海绵在心脏外科手术中的使用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心脏手术患者300例,以使用不同止血材料平均分为三组,每组各100例。骨蜡组以骨蜡完成胸骨断面止血;斯泰可组和明胶海绵组钝性去除填塞于胸骨骨髓腔中的骨蜡,代之以剪裁成适合宽度的斯泰可(stypro)可吸收止血胶原海绵或明胶海绵填充后关闭胸骨。分析比较三组术后24h纵膈引流量,术后胸骨哆开情况,伤口脂肪液化或感染情况,二次开胸止血以及骨蜡排异情况。结果:三组引流量斯泰可组明显少于其他两组[(153.5±50.5)vs.(250.5±102.5)vs.(332.5±105.5)mL,P0.05];术后拔除气管插管时间、术后平均住院天数、胸骨哆开、伤口脂肪液化或感染、二次开胸止血以及骨蜡排异例数,斯泰可组明显优于其他两组。结论:斯泰可(stypro)止血胶原海绵在心脏外科术中胸骨断面止血效果明确,应用简便,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2.
目的:应用三维超声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价冠心病患者左心室整体应变指标变化。方法:入选我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者71例,以冠状动脉狭窄是否50%分为病变组(n=47)与对照组(n=26)。冠状动脉狭窄组按是否存在心肌梗死分为心肌缺血组(n=25)及心肌梗死组(n=22)两个亚组。所有入选者应用Toshiba Artida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采集标准心尖四腔心切面左心室全容积图像并存储,应用3DT在线分析软件,对各组整体应变参数进行分析,包括:整体纵向峰值应变、整体径向峰值应变、整体周向峰值应变。结果:1心肌梗死组与心肌缺血组、对照组比较: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舒张末期容积增大(P0.05或P0.01)。左心室射血分数,二尖瓣血流频谱E/A明显减低(P0.05或P0.01)。心肌缺血组与对照组比较,上述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心肌梗死组左心室整体纵向收缩期峰值应变,低于对照组及心肌缺血组(均P0.01),心肌缺血组低于对照组(P0.05)。3心肌梗死组左心室整体径向收缩期峰值应变,低于对照组及心肌缺血组(均P0.01),心肌缺血组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心肌梗死组左心室整体周向应变,参数较对照组和心肌缺血组明显减低(均P0.01)。心肌缺血组者左心室整体周向应变峰值较对照组减低P0.05)。结论:本研究显示三维斑点追踪技术可以通过多项应变参数评价冠心病患者左心室整体收缩功能。冠心病早期缺血时周向应变已经出现减低,发生心肌梗死后,心肌形变能力及运动协调性将进一步减低,左心室整体径向、周向、纵向应变均明显减低。  相似文献   
63.
目的:总结小切口直视下肺静脉隔离,及左心耳切除治疗孤立性心房颤动的临床经验及近中期疗效。方法:2005年9月至2013年8月,31例孤立性心房颤动患者通过腋下小切口径路,直视下用Atricure双极射频消融系统,行双侧肺静脉隔离及左心耳切除、Marshall韧带切断。结果:无围术期死亡、Ⅲ°房室传导阻滞、脑卒中及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气管插管时间(4.3±2.4)h,平均住院天数(5.9±2.8)d。26例患者术毕转复窦性心律,2例电复律后转复,3例5d内转复。平均随访19.4个月,2例心房颤动复发,3例出现阵发性房性期前收缩。结论:小切口直视下射频消融治疗孤立性心房颤动,无需特殊器械辅助,易于推广,近中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4.
目的:探讨急性主动脉夹层(AAD)围术期急性肺损伤(ALI)的发生与循环和肺泡灌洗液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1)的相关性。方法:2012年10月至2013年12月期间,符合入组条件的ADD患者共53例,在全身麻醉、深低温停循环(DHCA)和选择性脑灌注下行主动脉弓替换及象鼻支架置入术(孙氏手术)。根据术前是否发生ALI分为两组:术前ALI组(A组,n=22)组和术前非ALI组(C组,n=31)。收集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发病时间、合并症、出入量、ICU呼吸机治疗时间等资料。选取术前12h(T1)、麻醉诱导后(T2)、术毕(T3)和术后12h(T4)四个时间点测定氧合指数和PAI-1。对各组结果进行比较,各因素与氧合指数的相关性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组间比较,各时间点A组氧合指数均低于C组,P0.05。各时间点A组循环PAI-1值均高于C组,P0.05。T2和T3时间点A组肺泡灌洗液PAI-1值均高于C组,P0.05。手术失血量和ICU带管时间比较:A组均显著高于C组,P0.05。组内比较,两组中T3和T4相比T1,氧合指数减少而循环PAI-1值增加,P0.05。两组T3与T2相比,肺泡灌洗液PAI-1值增加,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循环PAI-1值与氧合指数呈负相关性(r=-0.504,P0.001),肺泡灌洗液PAI-1与氧合指数呈负相关性(r=-0.606,P0.001)。结论:AAD患者术前即可发生ALI,且围术期ALI程度逐渐加重。术前发生ALI的患者,围术期ALI程度以及循环和肺泡灌洗液PAI-1水平均显著升高,并与氧合指数呈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65.
目的:评价经导管介入治疗措施对法洛四联症(tetralogy of Fallot,TOF)外科矫治术的辅助治疗价值。方法:对我科2010年10月至2013年12月住院的27例,和作者在外院完成的3例TOF经导管介入治疗进行总结分析。结果: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龄8个月~49岁,平均4.3岁。外科矫治术前行体-肺侧枝血管(major aorto-pulmonary collateral arteries,MAPCAs)栓塞术17例、肺动脉瓣球囊扩张术(percutaneous balloon pulmonary valvuloplasty PBPV)4例;因术后肺出血急诊行MAPCAs栓塞术4例,术后左心衰行MAPCA-肺静脉瘘瘘口封堵1例、肺动脉分支狭窄球囊扩张(percutaneous balloon pulmonary arterioplasty PBPA)3例、PBPV1例。介入治疗均达到预期效果,未发生与操作相关的并发症,1例根治术后,肺出血患者行MAPCAs栓堵术后肺出血改善,但死于感染性心内膜炎,其他病例均痊愈出院。结论:TOF外科矫治术前、术后的介入治疗,可减少TOF根治手术风险并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6.
目的:探讨羟基红花黄色素A(HSYA)抑制香烟烟雾提取物(CSE)诱导的A549肺泡上皮细胞炎症介质表达升高的作用。方法:用CSE刺激A549肺泡上皮细胞建立损伤模型,细胞分七组:单纯HSYA组、Sham组、CSE组、CSE+HSYA低剂量组(1μmol/L)、CSE+HSYA中剂量组(4μmol/L)、CSE+HSYA高剂量组(16μmol/L)和CSE+阳性对照药红霉素(5μg/mL)组。以RT-qPCR技术检测白介素(IL)-6、白介素(IL)-1β、肿瘤坏死因子(TNF)-α、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VCAM)-1 mRNA的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液中IL-6、IL-1β及TNF-α的蛋白水平表达;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细胞p38MAPK磷酸化的水平。结果:与Sham组相比,CSE组IL-6、IL-1β、TNF-α、ICAM-1和VCAM-1 mRNA水平均明显升高(P0.001),给予不同浓度的HSYA后炎症因子的高表达受到抑制,红霉素组也见较明显的抑制。与Sham组相比,CSE组细胞上清液中IL-6、IL-1β和TNF-α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01),给予不同浓度的HSYA后CSE所诱发的炎症因子的高表达受到抑制,红霉素组也见较明显的抑制。与Sham组比较,CSE组的p38 MAPK的磷酸化水平明显升高(P0.001),给予不同浓度的HSYA后细胞p38 MAPK的磷酸化水平升高受到抑制,红霉素组也可见明显的抑制。结论:HSYA可抑制CSE诱导A549细胞的炎症因子的表达升高。  相似文献   
67.
目的:探讨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AH)对大鼠右心重构及右心室AT1R,TGF-β1及ERK1/2蛋白的表达。方法:选取体质量250~260g的健康雄性SD大鼠1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n=6)、PAH右心重构组(n=6)。对照组和PAH右心重构组分别予以0.9%氯化钠液和野百合碱(MCT)60 mg/kg单次注射于大鼠颈背部皮下,饲养6w建立模型。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测定其右心室前壁厚度(RVAWd)及右心室射血分数(RVEF),应用右心导管测定肺动脉平均压(mPAP)。处死后分别称量右心室(RV)和左心室+室间隔(LV+SP)质量,计算右心室肥厚指数(RVHI)。天狼猩红染色计算心肌组织胶原容积分数(CVF)。应用Western blot测定右心室AT1R,TGF-β1,ERK1/2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野百合碱诱导6w后,PAH右心重构组的RVAWd、mPAP、RVHI及CVF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RVHI[(25.01±1.20)vs.(40.57±4.17)%],mPAP[(16.56±1.98)vs.(29.46±2.47)mmHg],RVAWd[(0.65±0.09)vs.(1.17±0.08)mm],RVEF[(54.15±4.60)vs.(62.63±9.54)%],均为P0.01;PAH右心重构组右心室心肌组织AT1R、TGF-β1及ERK1/2蛋白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均为P0.05)。结论:肺动脉高压对大鼠右心重构及右心室AT1R、TGF-β1及ERK1/2蛋白表达显著上调。  相似文献   
68.
目的:旨在研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OSA)夜间间歇性缺氧程度对肺动脉僵硬度(PAS)和右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对可疑OSA的患者进行多导睡眠图(PSG)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n=376)。按夜间最低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分为三组(对照组:Sp O2≥90%,轻中度低氧组:80%≤SpO2<90%,重度低氧组:SpO2<80%)。比较三组患者的PAS和右心室功能,并进一步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最终本研究对278例患者进行分析。重度低氧组PAS显著升高(P=0.003),与平均肺动脉压(mPAP)有良好的相关性(r=0.780,P<0.001),而mPAP在不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右心室功能相关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分析表明,只有夜间最低SpO2(OR=1.807,P=0.001)是PAS升高的相关因素。结论:在重度低氧血症的OSA患者中PAS增加,仅夜间最低SpO2是其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69.
目的:探讨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QTc是否与心房颤动导管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相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1月至2013年6月,在北京安贞医院第一次行导管射频消融术的HCM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共39例,收集术前心电图和其他临床资料,术后定期随访。结果:随访(14.8±11.7)个月,23例患者心房颤动消融术后复发(复发率59%)。与未复发组相比,复发组QTc显著性延长[(461±29)vs.(434±18)ms,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QTc和左心房前后径(LAD)是心房颤动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当QTc截断值为448ms时,其预测心房颤动复发的敏感性为0.81,特异性为0.78。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QTc每增加10ms,心房颤动复发的风险比为1.227(95%CI:1.053~1.431,P=0.009)。与LAD单独预测术后复发相比,LAD和QTc联合能更好地预测心房颤动消融术后复发。短QTc和左心房偏小的患者无心房颤动复发。结论:QTc延长能预测HCM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短QTc和左心房偏小的患者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70.
目的:单核细胞在整个动脉硬化进程中至关重要,根据细胞表面CD14和CD16的差异表达,单核细胞可分为CD14+CD16-和CD14+CD16+两种亚群,本研究目的是探讨外周血单核细胞亚群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硬化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入选97例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根据造影结果分为无冠心病组(non-coronary artery disease,non-CAD)、单支病变组(single-vessel disease,SVD)及多支病变组(multiple-vessel disease,MVD),并对病变的严重程度进行Gensini评分。通过流式细胞术测定外周血两种单核细胞亚群数量。结果:外周血单核细胞CD14+CD16+亚群在MVD组的比例高于SVD组和non-CAD组(MVD:15.2±4.6;SVD:12.5±3.7,P0.001;non-CAD:7.5±2.5,P0.001),且与Gensini评分的相关性分析显示,CD14+CD16+亚群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结论:外周血CD14+CD16+细胞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硬化病变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