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5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3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11.
目的 :应用生物力学的方法分析骶骨倾斜移位与L_5S_1椎间盘退变之间的相关性。方法:2011年7月至2013年7月,选取8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LDH)合并骶髂关节紊乱的患者,其中男45例,女36例;年龄18~65岁,平均(45.39±1.30)岁;病程1~60个月,平均(12.64±2.19)个月。拍摄患者腰椎侧位X线片81张,测量腰椎曲度,L4-L5或L5-S1椎间隙的距离及腰骶角,然后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在L_5S_1DH中女性患者的腰椎曲度明显大于男性患者[(22.18±8.62)°vs(16.17±4.97)°,P0.05]。LDH中腰椎曲度与腰骶角呈正相关性(R=0.48,P0.01,y=7.25+0.38x,P0.01);男性患者在L4,5DH中较明显(R=0.55,P0.05,y=5.80+0.43x,P0.01);女性患者在L_5S_1DH中尤为明显(R=0.74,P0.01,y=0.91x-5.30,P0.01)。L4,5DH中腰骶角与L4,5椎间隙之间呈正相关性(R=0.27,P0.05);而在L_5S_1DH中L_5S_1椎间隙与腰骶角无相关性(P0.05)。结论:骶骨倾斜移位与L_5S_1椎间盘退变之间密切相关,为临床治疗慢性顽固性L_5S_1椎间盘突出症提供了一新的认识理念与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12.
笔者检索中国知网上近年来关于中医药治疗勃起功能障碍(Erectile dysfunction,ED)现状的文献,且对文献资料进行了归纳、总结与分析。从中医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专方专药运用、中成药治疗及其他疗法等方面对ED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概述。发现现代中医治疗ED有独特的优势,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小,并指出了现代中医治疗该病的不足。  相似文献   
13.
中风痉挛性偏瘫是由于脊髓中枢失去大脑高级中枢的抑制调节作用,患侧肢体的脊髓运动神经元失去上位中枢抑制作用后表现出脊髓活动增强,特别脊髓前角的α运动神经元兴奋性增高,导致肢体痉挛的发生.本研究拟通过对符合条件的20名中风偏瘫痉挛期患者治疗前后H反射的测定检查,观察针刺阴经及阳经穴位对H/Mmax值、H波潜伏期及H波波幅的影响,具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2015年9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为指导各地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围绕总体要求、以强基层为重点完善分级诊疗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分级诊疗保障机制、组织实施等四方面提出了意见。分级诊疗是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以及治疗难易程度进行分级,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分别承担规范治疗,实现基层首诊和双向转诊。骨质疏松分级诊疗需要构建一个全新的概念单元、命题和理论体系。其结构实体包括:个体、科室、基层医院、二级医院、三级医院、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等多层组织框架。骨质疏松分级诊疗是对骨质疏松患者全程管理,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全程管理的人群可分为4组:骨密度正常、骨量减少、骨质疏松、严重骨质疏松。对每组人群制定相应的防治方案,畅通转诊,连续治疗,上下联动,闭环管理。该共识旨在推动骨质疏松分级诊疗工作。  相似文献   
15.
王琦教授在传统中医学辨病、辨证基础上,提出以辨体为核心的“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从体-病-证多维角度来反映疾病的本质、阐释人与病证之间的关系、指导疾病的临床诊疗。文章以失眠为例,从辨体、辨病、辨证3个维度和层次,对以辨体为核心的思维贯穿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的诊疗模式进行论述,以期为中医临床诊疗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川芎嗪联合丹皮酚对CCl_4致大鼠肝纤维化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为临床肝纤维化提供新的治疗策略。方法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CCl_4)、川芎嗪组、丹皮酚组以及联合用药组(川芎嗪+丹皮酚)。HE染色观察病理组织学改变,Masson染色及天狼星红染色观察胶原沉积情况,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清中ALT、AST、ALP和羟脯氨酸,Western blot检测肝纤维化标志物。HSC-T6细胞分为模型组、川芎嗪组、丹皮酚组以及联合用药组,Western blot与Real time-PCR检测炎症及凋亡蛋白与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川芎嗪与丹皮酚联合应用能明显改善CCl_4所致肝组织病理改变,降低血清ALT、AST、ALP及羟脯氨酸水平,抑制肝纤维化标志蛋白表达,进而减少胶原纤维的沉积,效果明显优于单独干预组。联合用药组能抑制HSC中炎症通路相关蛋白表达,促进HSC的凋亡。结论川芎嗪与丹皮酚联合应用具有明显的抗肝纤维化效应,且效果优于两者单独干预,这种效果可能是由于干扰了HSC中TNF-α/NF-κB通路,进而促进细胞凋亡,抑制了细胞外基质的生成。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析导师崔云教授运用温清饮加减治疗男科病的临床经验,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方法]通过临床跟师学习和收集整理崔老师运用温清饮治疗男科疾病的医案,对温清饮进行方药分析并对畸形精子症致不育、慢性前列腺炎和慢性附睾炎三则具有代表性的验案进行辨证思路、用药特点及临证心得的总结分析。[结果]崔老师认为,现代人生活压力大,饮食结构改变,生活作息不规律,易伤及脾胃,导致痰湿内生,久之化热,湿热内蕴,郁久成痈成毒,积聚于精室,以致精室脉络瘀阻,瘀热胶结,入营伤血、伤精。辨证属精室湿热瘀结证,当以清热与活血并举、兼以利湿为治疗原则,常选清热活血、和营解毒之温清饮加减,切中病机,故临床疗效满意。[结论]崔云教授运用温清饮加减治疗男科病的经验独到,疗效显著,值得借鉴、学习和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分期穴位埋线治疗原发性痛经的近期及远期疗效。方法:将7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埋线组及芬必得组,每组35例。埋线组于经前3天及经间期(月经第12~14天)各埋线1次,经前期以关元、子宫、地机、次髎为主穴,经间期以肾俞、肝俞、脾俞为主穴;芬必得组采用口服芬必得,每次0.3g,每日2次,于经前3日开始口服,至疼痛缓解。1个月经周期为一疗程,连续治疗3个周期,分别于第3个周期结束后及停止治疗3个月后进行近期及远期疗效评定。采用痛经评分进行疗效评定,使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健康调查简表(SF-36)对疼痛程度及生活质量进行评价。结果:①3个月经周期后埋线组总有效率为91.4%(32/35),优于芬必得组的74.3%(26/35,P0.01);随访期埋线组总有效率为91.4%(32/35),优于芬必得组40.0%(14/35,P0.01)。②两组第1、2周期治疗后痛经及VA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第3周期、随访期埋线组痛经及VAS评分均较芬必得组下降明显(P0.05,P0.01);芬必得组在随访期出现反弹。③埋线组第3周期、随访期生活质量总分的改善均明显优于芬必得组(P0.05,P0.01)。结论:分期穴位埋线治疗原发性痛经近期及远期疗效均优于口服西药芬必得。随着痛经症状及疼痛的改善,生活质量也随之改善。  相似文献   
19.
隔药饼灸治疗气滞血瘀型慢性盆腔炎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隔药饼灸法对气滞血瘀型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和患者盆腔循环的效应,为临床治疗慢性盆腔炎寻找安全有效的针灸疗法。方法 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采用隔药饼灸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妇科千金片治疗。结果 治疗组愈显率为87.5%,总有效率为100.0%,分别优于对照组的70.0%及92.5%(P<0.05);两组治疗前后综合评分均明显下降,治疗后治疗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评分(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低切(1/S)全血黏度、中切(30/S)全血黏度、高切(200/S)全血黏度、卡松黏度,血浆TXB2、6-Keto-PGF1?含量变化,左右侧子宫动脉的PI、RI和S/D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血浆黏度和红细胞聚集指数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盆腔积液比较,均有所减少(P<0.01);两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积液量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隔药饼灸不仅能够改善慢性盆腔炎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还能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盆腔血流动力学及盆腔积液等指标,降低血浆TXB2、6-Keto-PGF1?含量,治疗气滞血瘀型慢性盆腔炎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20.
骨代谢生化指标包括钙磷代谢调节指标、骨形成标志物、骨吸收标志物、激素与细胞因子。骨代谢生化指标分别来源于骨、软骨、软组织、皮肤、肝、肾、小肠、血液及内分泌腺体等,是由成骨细胞或破骨细胞分泌的酶和激素,以及骨基质的胶原蛋白代谢产物或非胶原蛋白。骨代谢生化指标可及时反映骨转换状态,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用于骨质疏松诊断分型、预测骨折风险、抗骨质疏松治疗疗效评价,以及代谢性骨病的鉴别诊断。并且在骨质疏松流行病学、发病机制、骨质疏松药物的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